节点文献
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这样进行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是我们的重要追求。教学中,我们应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之成为悦读主体,抓好朗读教学,授与阅读方法,开展好阅读训练,让学生在反复阅读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发展语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性 提高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方法。但传统阅读教学方法简单,就是“满堂讲”,过分注重文本分析,导致语文课堂无朗读之声,无学生独立学习实践,就只是接受性地听教师串讲课文。这样的教学是导致语文课堂长期处于高耗低效的重要原因。在全面践行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必须想方设法,丰富阅读教学策略,让学生要多样化的方法受趣,成为悦读主体,从而实现阅读“我要读”的生动学习局面。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如何让阅读教学更有效,更能促进学生发展。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凸显悦读主体地位
乐于阅读,才能自觉阅读。要让学生成为阅读主体,我们就必须运用兴趣、情感等内驱因素,使为把阅读当悦读,成为悦读主体。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告诉我们:“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问题发生了兴趣,那么,他做出的努力会达到惊人的程度。”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着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他们有较强的动力支撑。当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我们要努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快地进行阅读,快乐悦读,从中获得知识、积累材料,强化语感。而在实际教学中,阅读是一件让大多数学生感到头痛的事。针对这一点,教师应首先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选择适合、适量的阅读教材,所提问题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可利用教材或制作一些课件,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兴致勃勃地阅读。选择的阅读材料要保证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读懂作品,只有读懂作品才有收获,在收获中体会成功带来的快乐。平时要鼓励学生自由阅读,给学生创造自由阅读的空间,内容由学生自由选择,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会阅读的乐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淡化课文分析讲解,还课堂于朗朗书声
传统教学,教师“一言堂”,整个语文课堂没有读书声,这样的教学,还不能说是语文课堂,因为语文姓语,乃读也,读是走进语文殿堂的金钥匙,没有朗读的课堂就不能叫语文教学。因此,我们必须淡化课文分析讲解,还课堂于朗朗书声,让学生多朗读。新课标就这样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从这可以看出,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阅读实践,让学生直接与文本、编者对话,多元解读,在“言语习得”的过程中受得熏陶感染。而在实践教学中,由于教师热衷分析,过度开发文本或“补白”等出现的一些非语文、泛语文的现象,占用大量时间,效果甚微。我认为阅读就是要读,把读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突破口,把读作为联通师生、教材、生生、编者的重要纽带,让学生在读中有所获、有所乐、有所悟。新课标中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丰富朗读方式,做到自然,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这一点,我们语文教师要谨记于心。
三、授与阅读学习方法,加强阅读过程指导
古人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确,“授人以渔”可以达到“不教自能学”理想效果。当然,如果学生不教自能学,那就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自学方法,而这方法是他们有序学习的保证。教学中,我们要通过阅读平台,寓方法于其中,注重过程学法引导,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这个过程,需要持久进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更不能以让学生“暗中摸索”。我们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积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加强阅读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领会学习方法:在阅读一篇文章的过程中,首先,要学会抓重点。抓住标志性词,如统摄词、称代词、勾连词、反复出现的词等。其次,要树立单元意识。要把握一个单元的单元主题和学习重点,学会联系与比较,明确本文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再次,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动眼、动口、动手、动脑,不断增强语感。
四、开展阅读实践训练,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我们知道,能力训练更需要实践平台,没有大量的实践训练,便没有能力的持续提升。因此,我们要搭建平台,“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这过程中,我们必须讲究“适度”、“梯度”、“力度”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而定,“跳一跳摘桃子”。讲究“梯度”,就是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引导学生拾级而上,一步步登堂入室,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加大训练难度,以便最终达到学“一篇”而读“一类”之目的;讲究“力度”,就是“除非不练,练就要练得学生一辈子忘不了”,训练起点不要高,但要求要严,训练要实,讲求实效。在七八年级的阅读教学阶段,我们要紧扣课本编制试题或导读提纲,进行按部就班的阅读能力训练。教师讲析时,要举一反三地讲透讲深,着重分析三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实践证明,初中阶段如能对学生进行这三个层次的基本训练,其阅读能力就能够得到真正的培养,阅读水平也能够得到较大提高。
当然,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还有很多,但每种方法都要与教学内容和学情相匹配,特别是激发兴趣,授与方法,注重实践训练更是迫切需要的。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才能为学生具有较好的阅读能力埋单。
参考文献:
[1]李广兰,如何开展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J].新课程学习,2012年。
[2]何艾兰,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路径[J].广西教育,2014年。
[3]央金,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J].成功,2013年。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性 提高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方法。但传统阅读教学方法简单,就是“满堂讲”,过分注重文本分析,导致语文课堂无朗读之声,无学生独立学习实践,就只是接受性地听教师串讲课文。这样的教学是导致语文课堂长期处于高耗低效的重要原因。在全面践行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必须想方设法,丰富阅读教学策略,让学生要多样化的方法受趣,成为悦读主体,从而实现阅读“我要读”的生动学习局面。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如何让阅读教学更有效,更能促进学生发展。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凸显悦读主体地位
乐于阅读,才能自觉阅读。要让学生成为阅读主体,我们就必须运用兴趣、情感等内驱因素,使为把阅读当悦读,成为悦读主体。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告诉我们:“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问题发生了兴趣,那么,他做出的努力会达到惊人的程度。”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着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他们有较强的动力支撑。当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我们要努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快地进行阅读,快乐悦读,从中获得知识、积累材料,强化语感。而在实际教学中,阅读是一件让大多数学生感到头痛的事。针对这一点,教师应首先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选择适合、适量的阅读教材,所提问题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可利用教材或制作一些课件,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兴致勃勃地阅读。选择的阅读材料要保证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读懂作品,只有读懂作品才有收获,在收获中体会成功带来的快乐。平时要鼓励学生自由阅读,给学生创造自由阅读的空间,内容由学生自由选择,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会阅读的乐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淡化课文分析讲解,还课堂于朗朗书声
传统教学,教师“一言堂”,整个语文课堂没有读书声,这样的教学,还不能说是语文课堂,因为语文姓语,乃读也,读是走进语文殿堂的金钥匙,没有朗读的课堂就不能叫语文教学。因此,我们必须淡化课文分析讲解,还课堂于朗朗书声,让学生多朗读。新课标就这样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从这可以看出,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阅读实践,让学生直接与文本、编者对话,多元解读,在“言语习得”的过程中受得熏陶感染。而在实践教学中,由于教师热衷分析,过度开发文本或“补白”等出现的一些非语文、泛语文的现象,占用大量时间,效果甚微。我认为阅读就是要读,把读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突破口,把读作为联通师生、教材、生生、编者的重要纽带,让学生在读中有所获、有所乐、有所悟。新课标中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丰富朗读方式,做到自然,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这一点,我们语文教师要谨记于心。
三、授与阅读学习方法,加强阅读过程指导
古人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确,“授人以渔”可以达到“不教自能学”理想效果。当然,如果学生不教自能学,那就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自学方法,而这方法是他们有序学习的保证。教学中,我们要通过阅读平台,寓方法于其中,注重过程学法引导,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这个过程,需要持久进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更不能以让学生“暗中摸索”。我们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积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加强阅读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领会学习方法:在阅读一篇文章的过程中,首先,要学会抓重点。抓住标志性词,如统摄词、称代词、勾连词、反复出现的词等。其次,要树立单元意识。要把握一个单元的单元主题和学习重点,学会联系与比较,明确本文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再次,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动眼、动口、动手、动脑,不断增强语感。
四、开展阅读实践训练,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我们知道,能力训练更需要实践平台,没有大量的实践训练,便没有能力的持续提升。因此,我们要搭建平台,“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这过程中,我们必须讲究“适度”、“梯度”、“力度”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而定,“跳一跳摘桃子”。讲究“梯度”,就是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引导学生拾级而上,一步步登堂入室,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加大训练难度,以便最终达到学“一篇”而读“一类”之目的;讲究“力度”,就是“除非不练,练就要练得学生一辈子忘不了”,训练起点不要高,但要求要严,训练要实,讲求实效。在七八年级的阅读教学阶段,我们要紧扣课本编制试题或导读提纲,进行按部就班的阅读能力训练。教师讲析时,要举一反三地讲透讲深,着重分析三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实践证明,初中阶段如能对学生进行这三个层次的基本训练,其阅读能力就能够得到真正的培养,阅读水平也能够得到较大提高。
当然,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还有很多,但每种方法都要与教学内容和学情相匹配,特别是激发兴趣,授与方法,注重实践训练更是迫切需要的。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才能为学生具有较好的阅读能力埋单。
参考文献:
[1]李广兰,如何开展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J].新课程学习,2012年。
[2]何艾兰,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路径[J].广西教育,2014年。
[3]央金,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J].成功,2013年。
- 【发布时间】2017/6/23 12:55:29
- 【点击频次】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