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高效数学教学源于课前备课设计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凡事预则立。加强课前备课设计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实践中,我们应从“实”、“新”、“巧”、“精”和“活”等方面着力,让学生在有效的预设中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
关键词:初中数学 有效性 提高 备课设计
古人说得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有准备、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更是如此,更要求我们加强课前的准备工作。“精心设计”历来被教师们所看重,其是我们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是创建高效课堂的基础。因而,我们都愿意把功夫花在课前,做到精心设计。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初中数学教学,谈谈如何做好课前备课的教学设计。
一、课前备课设计要注重“实”
所谓“实”,就是要注重实效性,能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实实在在效果。课前备课抽设计出来的成果,即教学设计就是我们有序教学的运行方案。如果方案华而不实,活动开展就会受到影响。从一些公开课可以看到,部分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只注意了形式的“花哨”性,而忽视了教学的实效性。有华众做秀之心,无实事从教之意,这样的设计也许会给大家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可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却是没有好处的,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进行学情分析,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和教师自身因素进行设计,把这三者完美结合,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增强课堂实效性的良好方案来。
二、课前备课设计要突出“新”
教学是个性化活动,要把这种个性休凸显出来,那教学设计时就要体现出个性与特色。为此,我们要在教学形式上求新多变,在教学方法上灵活创新,在教学内容上充实有趣,在总体安排上要有浑然一体。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完成教学任务,又能使学生产生常学常新之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身心快乐。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不仅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还要把这种创新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设计出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过程。一些教师怕教、学生厌学的所谓“枯燥”的教学内容或知识点,我想都是我们人为贴上的灰色标签,只要我们教师想方设法引入“活水”,给教学内容赋予新意,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形成良好的“愤”、“悱”状态,就能很快接受、消化新知识。在数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实际上就是基于学生数学现实的“新”的设计,唤醒生活经验也是“新”的体现。
三、课前备课设计要贵在“巧”
所谓“巧”,就是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的特点,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实际水平出发,巧妙地安排课堂的内容与结构,细心地构思教学程序和过程,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感觉到知识巧在其中,而且还能享受探索数学奥秘、发现数学规律的学习快乐。巧,不单反映在一堂课的教法上,在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上也可以体现。例如,我们在《平方差公式》教学中,就可以这样巧设两组题,以便引出新知识的教学来。 第一组:计算:①(x+2)(x-2);②(3+5m)(3-5m); ③(p+q-2)(p-q+2);④(2x+y)(2x-y)。第二组:计算:⑤(3x+2)(2x-2);⑥(2p+q)(p-q)。并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用多项式相乘的法则计算①至④题;二是观察化简结果;三是提出平方差公式的猜想;四是用(a+b)(a-b)作一般性的推理;五是计算⑤、⑥两题,观察它的结果为什么不能化简成两项式;六是要求学生用语言叙述平方差公式,然后应用。可以看出,学生在整堂课表现出了良好的的积极性,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学效果自然良好。这就是“巧”设计带来的积极效果。
四、课前备课设计要强调“精”
教师在备课设计教学方案时,突出一个“精”字,这种“精”,不仅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还要体现在精于点拨,精于启发,精于引导等方面。既要使学生深刻理解、领会教学内容,又要使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活跃起来,使教学过程成为引导学生不断思索、不断探求、不断发展、不断成长和不断进步的快乐的过程。值得指出的是着重数学课堂学科教学特色的两个方面。
一是“精讲”。它是一个教师的基本功,也是课堂改革重点。这就要求教师讲一定要讲在点子上,讲在知识的引发点、衔接点、疑难点、关键点上。例如,分式的基本性质一定要讲深、讲透,使学生产生知识辐射,为今后学好分式这一章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是“精练”。精讲之外,还要“精练”。这是否定传统“题海战术”的积极做法。在学生练习时,也要适时给学生解惑、点拨,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同时,还要注意练什么、练多少、练多深才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复习一例、解决一类的最佳的练习效果,即达到“精练”的程度。
五、课前备课设计要体现“活”
“活”,即为灵活,能因人、因事、因境、而需而作出改变和调整。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我们就应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思维活跃,在紧张而欢快的思维过程中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教法要灵活,形式要多样,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取不同的教法。例如,前面所讲的平方差公式的引入,按传统的教法,直接推证公式,然后利用公式特征,学习套公式,重点放在运用公式上。而我在设计这节课时,采用了“联想与类比”、“归纳与猜想”的思想方法,把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作为教学重点,使学生始终感到公式是自己发现的,因而在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气氛热烈而轻松。究其原因,就是在教法上有所突破,在“活”字上下了功夫。这种“活”,不仅仅要反映在教法选择上,还可体现在练习训练中。作为实践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对课本上的例题、习题进行适当的加工和改编。比如,改变题目的条件和结论,条件的强化与弱化,特殊到一般,一般也可以到特殊等,尽可能地使课本中的例题“活”起来,以提高课本例题的教学价值。
总之,加强课前备课设计是我们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实践中,我们要运用新理念,对教材、对学生进行正确解读,并精心设计,合理预设,把课堂还给学生,以智慧包容的心态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贾其科,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初探[J].新课程,2011年。
[2]沈桂珍,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及其设计[J].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3]陈洪峰,通过备课的灵活性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年。
关键词:初中数学 有效性 提高 备课设计
古人说得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有准备、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更是如此,更要求我们加强课前的准备工作。“精心设计”历来被教师们所看重,其是我们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是创建高效课堂的基础。因而,我们都愿意把功夫花在课前,做到精心设计。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初中数学教学,谈谈如何做好课前备课的教学设计。
一、课前备课设计要注重“实”
所谓“实”,就是要注重实效性,能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实实在在效果。课前备课抽设计出来的成果,即教学设计就是我们有序教学的运行方案。如果方案华而不实,活动开展就会受到影响。从一些公开课可以看到,部分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只注意了形式的“花哨”性,而忽视了教学的实效性。有华众做秀之心,无实事从教之意,这样的设计也许会给大家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可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却是没有好处的,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进行学情分析,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和教师自身因素进行设计,把这三者完美结合,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增强课堂实效性的良好方案来。
二、课前备课设计要突出“新”
教学是个性化活动,要把这种个性休凸显出来,那教学设计时就要体现出个性与特色。为此,我们要在教学形式上求新多变,在教学方法上灵活创新,在教学内容上充实有趣,在总体安排上要有浑然一体。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完成教学任务,又能使学生产生常学常新之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身心快乐。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不仅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还要把这种创新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设计出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过程。一些教师怕教、学生厌学的所谓“枯燥”的教学内容或知识点,我想都是我们人为贴上的灰色标签,只要我们教师想方设法引入“活水”,给教学内容赋予新意,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形成良好的“愤”、“悱”状态,就能很快接受、消化新知识。在数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实际上就是基于学生数学现实的“新”的设计,唤醒生活经验也是“新”的体现。
三、课前备课设计要贵在“巧”
所谓“巧”,就是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的特点,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实际水平出发,巧妙地安排课堂的内容与结构,细心地构思教学程序和过程,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感觉到知识巧在其中,而且还能享受探索数学奥秘、发现数学规律的学习快乐。巧,不单反映在一堂课的教法上,在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上也可以体现。例如,我们在《平方差公式》教学中,就可以这样巧设两组题,以便引出新知识的教学来。 第一组:计算:①(x+2)(x-2);②(3+5m)(3-5m); ③(p+q-2)(p-q+2);④(2x+y)(2x-y)。第二组:计算:⑤(3x+2)(2x-2);⑥(2p+q)(p-q)。并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用多项式相乘的法则计算①至④题;二是观察化简结果;三是提出平方差公式的猜想;四是用(a+b)(a-b)作一般性的推理;五是计算⑤、⑥两题,观察它的结果为什么不能化简成两项式;六是要求学生用语言叙述平方差公式,然后应用。可以看出,学生在整堂课表现出了良好的的积极性,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学效果自然良好。这就是“巧”设计带来的积极效果。
四、课前备课设计要强调“精”
教师在备课设计教学方案时,突出一个“精”字,这种“精”,不仅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还要体现在精于点拨,精于启发,精于引导等方面。既要使学生深刻理解、领会教学内容,又要使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活跃起来,使教学过程成为引导学生不断思索、不断探求、不断发展、不断成长和不断进步的快乐的过程。值得指出的是着重数学课堂学科教学特色的两个方面。
一是“精讲”。它是一个教师的基本功,也是课堂改革重点。这就要求教师讲一定要讲在点子上,讲在知识的引发点、衔接点、疑难点、关键点上。例如,分式的基本性质一定要讲深、讲透,使学生产生知识辐射,为今后学好分式这一章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是“精练”。精讲之外,还要“精练”。这是否定传统“题海战术”的积极做法。在学生练习时,也要适时给学生解惑、点拨,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同时,还要注意练什么、练多少、练多深才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复习一例、解决一类的最佳的练习效果,即达到“精练”的程度。
五、课前备课设计要体现“活”
“活”,即为灵活,能因人、因事、因境、而需而作出改变和调整。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我们就应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思维活跃,在紧张而欢快的思维过程中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教法要灵活,形式要多样,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取不同的教法。例如,前面所讲的平方差公式的引入,按传统的教法,直接推证公式,然后利用公式特征,学习套公式,重点放在运用公式上。而我在设计这节课时,采用了“联想与类比”、“归纳与猜想”的思想方法,把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作为教学重点,使学生始终感到公式是自己发现的,因而在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气氛热烈而轻松。究其原因,就是在教法上有所突破,在“活”字上下了功夫。这种“活”,不仅仅要反映在教法选择上,还可体现在练习训练中。作为实践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对课本上的例题、习题进行适当的加工和改编。比如,改变题目的条件和结论,条件的强化与弱化,特殊到一般,一般也可以到特殊等,尽可能地使课本中的例题“活”起来,以提高课本例题的教学价值。
总之,加强课前备课设计是我们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实践中,我们要运用新理念,对教材、对学生进行正确解读,并精心设计,合理预设,把课堂还给学生,以智慧包容的心态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贾其科,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初探[J].新课程,2011年。
[2]沈桂珍,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及其设计[J].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3]陈洪峰,通过备课的灵活性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年。
- 【发布时间】2017/6/24 15:48:34
- 【点击频次】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