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生态建筑的设计准则

 

【作者】  赵 斌

【机构】 临沂林园市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阐述了生态建筑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及重要性,讲述了生态建筑的设计准则,呼唤建筑设计师关注生态建筑设计。
  关键词:生态原则 生态优先 可持续发展
  随着世界性的生态观念和共识的逐步形成,我国政府将“可持续发展“确定为基本国策。人们对建筑的生态属性和人文内涵的认识逐渐有了较大的观念转变,将建筑设计中的生态环境品质提到了空前重要的高度,在生态建筑研究方面有所建树,并在实施中取得显著成效。生态建筑设计反映了生态优先原则和跨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精神。我国大规模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能源,因而节约能源早已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应认真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积极推广立足于对资源的节约、再利用、循环生产的生态建筑。近几年提出的生态建筑及生态城市的建设理论,就是以自然生态原则为依据,探索人、建筑、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人类塑造一个最为舒适合理且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的理论。生态建筑是21世纪建筑设计发展的方向。
  1生态建筑设计准则
  生态建筑也被称作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生态建筑涉及的面很广,是多学科、多工种的交叉,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整个社会的重视与参与。它是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平衡互动作为发展的基点,将人作为自然的一员来重新认识和界定白己及其人为环境在世界中的位置。生态建筑不是仅靠几位建筑师就可实现,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代表了新世纪的方向,是建筑师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一般来讲,生态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生态建筑就应该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即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及具有长效多适的灵活开敞的空间等)。同时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自然环境(即对自然界的索取要少、且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小)。
  这其中,前者主要指对自然资源的少费多用,包括节约土地,在能源和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生资源等原则。后者主要是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包括固体垃圾、污水、有害气体)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等等。对小环境的保护则体现在从建筑物的建造、使用,直至寿命终结后的全过程。以建筑设计为着眼点,生态建筑主要表现为: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注重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与遮阴,为改善小气候采用多种绿化方式,为增强空间适应性采用大跨度轻型结构,水的循环利用,垃圾分类、处理以及充分利用建筑废弃物等。仅以上几个方面就可以看出,不论哪方面都需要多工种的配合,需要结构、设备、园林等工种,建筑物理、建筑材料等学科的通力协作才能得以实现。这其中建筑师起着统领作用,建筑师必须以生态的观念、整合的观念,从整体上进行构思。
  建筑师在进行设计时必须要在关注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同时,关注并尊重自然规律,绝不能以牺牲地区环境品质和未来发展所需的生态资源为代价,用向后代借资源的方式求取局部的利益和发展。在具体实施操作层面上,生态建筑设计应注重把握和运用以往建筑设计所忽略的自然生态的特点和规律,贯彻整体优先的准则,并力图塑造一个人下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的建筑环境。
  2生态建筑设计的道德基础
  本世纪50年代以来,建筑设计逐渐忘了以往那种与自然生态条件相匹配的形式。例如,不顾生物气候特征,把一切建筑物降温或采暖的任务交给了大量耗费能量和技术资源的全面空气调节来解决。在建筑师把他的责任给机械工程师的同时,其设计已不再受到自然要素的制约,而是依赖技术和高能量的输人。其直接结果是破坏了许多城市历史上极富特色的景观,千城一面,更严重的是,当一些发达国家意识到这一危机时,这种非持续性的建筑形式却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被尊奉为“现代化”和时代进步的象征。
  我们认识到人类必须在发展中学会克制自己无穷无尽的欲望,否则将有可能遭到自然界的无情报复。因此,应当将我们这一代的即时利益与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公正合理地与他人分享我们这个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同时还应当最大限度地杜绝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这样才有可能为后人留下一片静溢而富肤的乐土,使人类能够长久地生存下去。
  很显然,这一思想的出现不仅基于人们对环境及生态问题的深刻认识,也与存在于人类意识深处的道德观念密切相关。因为只有如此,人们才会将对干社会的终极关怀放在人类长远及整体利益之上。生态建筑设计是第一次真正将社会经济的现实作为建筑发展的基本条件加以研究,将社会进步与人类平等作为建筑设计的最高目标加以追求的。
  3促进生态建筑的经济技术合理性
  人们在衡量一种新思想或技术的合理性时往往重视其短期效益是否明显高干传统思想或技术的效益,如果其短期效益不被看好,纵使它有更好的长期效益,也很难为人们所接受,这可能成为在可持续发展原则基础上推广生态建筑的一道门槛。在经济方面,生态建筑是需要更多前期费用而利益目标速度又相对较为缓慢的一类项目。更主要的是,用于生态设施方面投资所带来的回报最终并不是一定能够装进开发商的口袋,而更多为使用者和社会所分享,并且若干年后,才能体现出节约能源的价值大于生态建设投资的价值,这可能使决策者与开发商望而却步。
  虽然人类今天改造自然的能力已是无所不能,上天、人地、下海、填河、移山……,然而却难以改造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万物生灵对环境的生物适应能力,如对环境污染的忍耐极限。在我国飞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热潮中,由于规划思想和观念长期滞后,造成了许多令人痛心、无可挽回的“建设性破坏”。
  参考文献:
  1蔡镇钰.中国民居的生态精神[J].建筑学报,1999,(7).
   2胡永东.对生态建筑的认识及设计要点[J].工程与建设,2006,(2).
  • 【发布时间】2017/8/5 9:27:50
  • 【点击频次】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