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如何加强医院成本核算和会计管理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成本会计工作是医院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优化医院成本会计工作不仅是适应社会发展、实现医院社会责任的需要,也是医院自身取得发展的至关重要的环节。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尚未建立健全成本会计制度,只有少数医院实施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工作。而且受传统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的制约,成本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关键词:医院成本核算;成本会计;成本管理;医院管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卫生事业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医疗保险制度、药品生产流通体制的改革,医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此医院必须从强化医院的内部管理、完善内部机制、明确经济责任入手,来提高医院的技术水平、服务水平、效益水平,以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求创新。而医院进行成本核算是价值规律的要求,是将企业会计理论运用于医院管理的一种方法。
一、医院成本核算的内容与实施的必要性
(一)医院成本核算的内容
医疗成本是卫生服务过程中所发生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耗费的总和。它由以下6大类成本构成:劳务费、业务费、公务费、原材料费、固定资产折旧费和管理费。医院实行成本核算,从会计工作上是由预算会计向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的转变;从会计制度上是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的根本变革。医院实行成本核算,是当前医疗市场竞争的要求,是价值规律的要求,也是深化医院财务制度改革的需要。
(二)医院成本核算实施的必要性
建国以来,我国大部分医院是公立医院,以体现社会福利为主,投入不计成本,产出不计效益。体制单一,机制不活,市场意识不强,长期依赖等、靠、要过日子。随着医疗体制改革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深入,政府对医院的预算补贴支持力度在相应地不断减少,客观上医院运行的负荷在不断加重,医院的生存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医院自身的医疗服务经营收入。成本是一项综合性财务指标,成本的形成和费用发生贯穿于医疗服务的全过程。医院各部门各级环节的工作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服务质量的优劣,检查、用药是否合理,物资材料消耗的高低,劳动生产率如何,资金占用多少等等,最终都将在成本指标中综合地反映出来。可见成本就像一面镜子,能够如实反映医院投入—产出的效率水平。其次,从医院成本特性看,医院固定成本高(约占总收入的30%~60%);用人成本高(约占总成本的30%~35%);间接费用分摊成本数量大,且部门数目庞大,成本分摊缺乏明确标准。但在一定的物价及技术管理水平下,成本有其标准,超过标准,显然是浪费,浪费的成本不能由病患者来负担,因医疗收费国家有规定,又受保险给付限制,所只能减少医院自身的积累,影响自身的发展。必须通过成本核算,通过成本分析,有效地控制成本。那么,节约的成本既可以用来发展医院,又可用于职工福利,更可以用来降低医疗价格,增强竞争力,求得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医院成本核算的措施
(一)提高成本核算意识
成本核算强调医院的经济效益,也就是要以尽可能少的消耗取得尽可能多的效果。比如对固定成本采取相对固定原则,既正确体现当月或季度的固定成本水平,又加强对固定成本的控制,防止了资产的重复设置和浪费;对新购进或报废的仪器设备,按照全成本核算的原则适时地对其收取或减除折旧费,鼓励科室发展新科技,优化设备结构。在成本管理中实行全员管理,因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每个人的活动都与成本费用的形成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从领导到每个医护人员及职工都要明确自己的成本责任,使其提高成本意识,把搞好成本管理,不断降低成本变成大家的自觉行动,使成本管理工作建立在可靠的群众基础之上。
(二)完善成本核算制度建设
只有建立健全内部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加强以成本预测、成本控制、成本核算、绩效评估为主要内容的成本管理,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才能提高医院竞争力,占有医疗市场份额。首先,医院应根据自身管理需要,借鉴企业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的成熟经验和做法,制订行之有效的成本核算方法,包括建立成本核算组织和成本管理网络,规范核算单位的收入、费用项目和收支范围,健全责任成本会计制度,建立成本考核指标体系,开展成本效益的分析评价工作等。其次,在医院内部应全面开展项目成本核算和单病种成本核算,为医院经营构建成本优势和价格竞争优势。
(三)建立健全成本核算管理机构
建立健全成本核算管理机构能使财务管理与 经济 管理部门有机统一,实现医院经济核算和经济管理工作高效、统一。从长远发展看,医院的经济管理组织机构应当是高度集中和相对分散相结合,即高度集中的管理决策层和相对分散的管理执行层。医院经济管理体制以经济管理办公室或经济管理委员会的组织形式直接隶属于院首长,使各种经济信息和决策高度集中;财务科或经济管理科以经济参谋或助理的形式,分散至各经济责任中心,负责执行相应的经济管理工作。这种高度集中和相对分散相结合的经济管理体制、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将有利于医院经济信息的沟通和共享,有利于经济决策的统一、全院经济运行的协调一致和经济高效。
(四)完善相关的财务法规与监督体系
这是加强医院成本核算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是要制定有关确保财务信息质量的管理法规,对其管理工作,管理方法,管理人员的责任和权利,以及提供虚假财务信息的惩处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为加强财务信息质量管理提供法律依据。二是充分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财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可靠。三是完善社会监督体系,形成由内到外都来关心和监督医院的经济效益和建设。四是加强医院总会计师制度的建设,以加大对医院财务监督的力度。
(五)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医疗服务质量、技术与成本的关系。医院进行成本核算是为了更好地利用现有人、才、物资源,促进医院技术的进步和医学科学的发展,更好地为人民的健康服务。医院不能为了节约成本忽视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技术水平,也不能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为借口,忽视成本核算。其次要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医院应以追求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以追求最佳的经济效益为保障,医院进行成本核算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唯一途径。在实施成本核算过程中,既要防止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的行为,也要防止为追求社会效益而不讲经济效益的行为,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保证医院健康有序的发展。
三、当前医院成本会计管理存在的问题
1.医院经营意识和成本意识较淡薄
在我国医疗体系中,公立医院占绝大多数,由财政拨款来投资医疗设备以及进行建设改造等活动,其经营管理体制与竞争意识与私立医院有很大的区别。政府背景使得很多医院没有正确定位医院在市场经济中的身份,管理意识淡薄,尚未建立明确的职能机构负责成本管理工作,管理理念落后,造成成本管理范畴片面化,在产出过程中不计效益,盲目创收,加剧了医疗成本随收入增长而迅速膨胀的情形。
2.医院成本控制手段落后,缺乏科学的方法体系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医疗服务涉及面越来越广且复杂多样,专业分工更加精细,成本核算数据庞大繁杂,对财务数据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提出更高的要求。遗憾的是,正是由于医院成本核算对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无法像工业企业成本或商业成本那样形成统一、科学、规范的方法体系。
3.成本会计内容不全面,无法提供管理决策信息
意识决定行动,对成本会计工作重要性认识的偏差直接影响了成本控制各项工作的开展。当前医院成本会计存在的普遍问题是过多地关注医院或收益部门损益的计算,搁置医疗服务项目的成本,收益与成本的匹配管理名不符实,既造成了国家资源的浪费,又影响了医院的服务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医院成本核算;成本会计;成本管理;医院管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卫生事业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医疗保险制度、药品生产流通体制的改革,医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此医院必须从强化医院的内部管理、完善内部机制、明确经济责任入手,来提高医院的技术水平、服务水平、效益水平,以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求创新。而医院进行成本核算是价值规律的要求,是将企业会计理论运用于医院管理的一种方法。
一、医院成本核算的内容与实施的必要性
(一)医院成本核算的内容
医疗成本是卫生服务过程中所发生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耗费的总和。它由以下6大类成本构成:劳务费、业务费、公务费、原材料费、固定资产折旧费和管理费。医院实行成本核算,从会计工作上是由预算会计向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的转变;从会计制度上是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的根本变革。医院实行成本核算,是当前医疗市场竞争的要求,是价值规律的要求,也是深化医院财务制度改革的需要。
(二)医院成本核算实施的必要性
建国以来,我国大部分医院是公立医院,以体现社会福利为主,投入不计成本,产出不计效益。体制单一,机制不活,市场意识不强,长期依赖等、靠、要过日子。随着医疗体制改革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深入,政府对医院的预算补贴支持力度在相应地不断减少,客观上医院运行的负荷在不断加重,医院的生存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医院自身的医疗服务经营收入。成本是一项综合性财务指标,成本的形成和费用发生贯穿于医疗服务的全过程。医院各部门各级环节的工作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服务质量的优劣,检查、用药是否合理,物资材料消耗的高低,劳动生产率如何,资金占用多少等等,最终都将在成本指标中综合地反映出来。可见成本就像一面镜子,能够如实反映医院投入—产出的效率水平。其次,从医院成本特性看,医院固定成本高(约占总收入的30%~60%);用人成本高(约占总成本的30%~35%);间接费用分摊成本数量大,且部门数目庞大,成本分摊缺乏明确标准。但在一定的物价及技术管理水平下,成本有其标准,超过标准,显然是浪费,浪费的成本不能由病患者来负担,因医疗收费国家有规定,又受保险给付限制,所只能减少医院自身的积累,影响自身的发展。必须通过成本核算,通过成本分析,有效地控制成本。那么,节约的成本既可以用来发展医院,又可用于职工福利,更可以用来降低医疗价格,增强竞争力,求得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医院成本核算的措施
(一)提高成本核算意识
成本核算强调医院的经济效益,也就是要以尽可能少的消耗取得尽可能多的效果。比如对固定成本采取相对固定原则,既正确体现当月或季度的固定成本水平,又加强对固定成本的控制,防止了资产的重复设置和浪费;对新购进或报废的仪器设备,按照全成本核算的原则适时地对其收取或减除折旧费,鼓励科室发展新科技,优化设备结构。在成本管理中实行全员管理,因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每个人的活动都与成本费用的形成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从领导到每个医护人员及职工都要明确自己的成本责任,使其提高成本意识,把搞好成本管理,不断降低成本变成大家的自觉行动,使成本管理工作建立在可靠的群众基础之上。
(二)完善成本核算制度建设
只有建立健全内部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加强以成本预测、成本控制、成本核算、绩效评估为主要内容的成本管理,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才能提高医院竞争力,占有医疗市场份额。首先,医院应根据自身管理需要,借鉴企业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的成熟经验和做法,制订行之有效的成本核算方法,包括建立成本核算组织和成本管理网络,规范核算单位的收入、费用项目和收支范围,健全责任成本会计制度,建立成本考核指标体系,开展成本效益的分析评价工作等。其次,在医院内部应全面开展项目成本核算和单病种成本核算,为医院经营构建成本优势和价格竞争优势。
(三)建立健全成本核算管理机构
建立健全成本核算管理机构能使财务管理与 经济 管理部门有机统一,实现医院经济核算和经济管理工作高效、统一。从长远发展看,医院的经济管理组织机构应当是高度集中和相对分散相结合,即高度集中的管理决策层和相对分散的管理执行层。医院经济管理体制以经济管理办公室或经济管理委员会的组织形式直接隶属于院首长,使各种经济信息和决策高度集中;财务科或经济管理科以经济参谋或助理的形式,分散至各经济责任中心,负责执行相应的经济管理工作。这种高度集中和相对分散相结合的经济管理体制、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将有利于医院经济信息的沟通和共享,有利于经济决策的统一、全院经济运行的协调一致和经济高效。
(四)完善相关的财务法规与监督体系
这是加强医院成本核算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是要制定有关确保财务信息质量的管理法规,对其管理工作,管理方法,管理人员的责任和权利,以及提供虚假财务信息的惩处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为加强财务信息质量管理提供法律依据。二是充分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财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可靠。三是完善社会监督体系,形成由内到外都来关心和监督医院的经济效益和建设。四是加强医院总会计师制度的建设,以加大对医院财务监督的力度。
(五)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医疗服务质量、技术与成本的关系。医院进行成本核算是为了更好地利用现有人、才、物资源,促进医院技术的进步和医学科学的发展,更好地为人民的健康服务。医院不能为了节约成本忽视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技术水平,也不能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为借口,忽视成本核算。其次要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医院应以追求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以追求最佳的经济效益为保障,医院进行成本核算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唯一途径。在实施成本核算过程中,既要防止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的行为,也要防止为追求社会效益而不讲经济效益的行为,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保证医院健康有序的发展。
三、当前医院成本会计管理存在的问题
1.医院经营意识和成本意识较淡薄
在我国医疗体系中,公立医院占绝大多数,由财政拨款来投资医疗设备以及进行建设改造等活动,其经营管理体制与竞争意识与私立医院有很大的区别。政府背景使得很多医院没有正确定位医院在市场经济中的身份,管理意识淡薄,尚未建立明确的职能机构负责成本管理工作,管理理念落后,造成成本管理范畴片面化,在产出过程中不计效益,盲目创收,加剧了医疗成本随收入增长而迅速膨胀的情形。
2.医院成本控制手段落后,缺乏科学的方法体系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医疗服务涉及面越来越广且复杂多样,专业分工更加精细,成本核算数据庞大繁杂,对财务数据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提出更高的要求。遗憾的是,正是由于医院成本核算对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无法像工业企业成本或商业成本那样形成统一、科学、规范的方法体系。
3.成本会计内容不全面,无法提供管理决策信息
意识决定行动,对成本会计工作重要性认识的偏差直接影响了成本控制各项工作的开展。当前医院成本会计存在的普遍问题是过多地关注医院或收益部门损益的计算,搁置医疗服务项目的成本,收益与成本的匹配管理名不符实,既造成了国家资源的浪费,又影响了医院的服务效率和质量。
- 【发布时间】2017/12/25 18:36:21
- 【点击频次】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