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默读静思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作者】 章小艳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东湖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默读与静思,既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语文,特别是阅读课堂必不可少的两种学习方式。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抓住阅读教学载体,在授予方法中培养学生默读和静思习惯,从而让学生静、默中获得良好语感,发展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默读  静思  应用
  默读是阅读教学中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的一种重要方式,到了初中阶段,这种方式越来越多的替代了发声的朗读。因为这种方式不仅阅读速度快,而且便于学生静下心来思考,做到边读边思,读思结合。因而默读静思两种学习方式的结合,就成为我们初中阶段阅读学习的重要策略了。我们知道,语文是读懂的,以读为主是我们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阅读学习需要边读边读质疑,达到训练思维目的,除了书声琅琅,更需静思默读。语文课堂要给学生创设一个默默读书的“场”,一个利于细细思索的“场”,一个静静地利于思维飞扬的“环境”,那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在默读中静思。阅读学习过程中的“静”是相对的,并不是没有声音的“静”,也不是没有动作的“静”。前者是因为默读,在感官上没有发出声音,而实际上此时无声胜有声;后者是形体上的不运动,即“形静”,而思维却高度灵活,即“神动”。在“形静”中“神动”,想象放飞腾空,思维驰骋万里,宁静致远。所以我们说,在阅读学习过程中需要默读静思,这二者的关系就是:“静”是“动”的前提与基础,“静’’是“动”的和谐共振体。只有“静”到了位,“动”才深刻,才有内涵,才能收到切实效果。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谈谈默读与静思的有机结合在其中的有效应用。
  一、培养学生阅读方法,培养默读静思习惯
  默读与静思既是学习的两种方式,也是两种学习习惯,在阅读学习中的有机结合,就会发出积极作用。由于有效的阅读需要多种习惯支撑,相互促进,才能让学生取更好的阅读效果,因此,在引导学生默读静思学习中,我们还要加强其他习惯的培养。常言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强调了动手圈、注、划、勾、记、摘在阅读学习中的作用,而古人强调的“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手到”,说明了调动多种感官在阅读学习的必要性,这些习惯或能力都是我们阅读教学中应努力培养的,都能配合默读静思学习策略的有效进行。对此,我们在阅读教学平台中,就应着力培养:指导学生对不懂的词语,不懂的问题在书上做好记号;在进一步剖析文章内容的默读时,指导学生应带着问题针对性的,仔细地、逐词逐句地、前后联系地默读课文,通过圈划批注,静心研读文本,深入理解文本。这样,长期久之,学生在默读时养成动动笔,圈圈、划划、点点、写写的良好阅读学习习惯,这样就能有效促使学生读思结合,动脑又动手,从而达到“圈划批注”来“潜心会文”的效果,这种效果不是我们教师分析讲解所能达到的,也不是靠合作交流所能替代的。
  二、引导学生默读静思,促进质疑释疑
  古人说得到,学贵有思患无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由引可见,边读边质疑在学习中多么重要。我们落实静读默思理念,引导学生在默读中静静思考,就能培养学生质疑习惯,引导他们在反复默读中与文本继续对话,在对话中找到答案而释疑。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要想获得“其义自见”的效果,我们必须“书读百遍”。为此,我们就应引导学生在文章重点难点处多默读,特别是在疑难处或需要思维拐角地地方多默读,这样一遍又一遍的默读,疑难处就能迎刃而解。当然,读思不能分开,我们要引导学生在默读中思考、经历比较、分析、揣摩等思维活动,必要时停下来重复读,反复想,放开想象,发动联想,从而促进理解的深入。实践反复证明,阅读需要静心思考,潜心感悟,才能有较好的效果。而我们很多教师,一提问就期望学生马上能给你个惊喜,或者一讨论就立刻让学生汇报。生怕学生思考无果又耗了时间,这样的做法,显然是不理性的,有悖思考常规的。要知道,不经过独立、深入的思考,就不可能产生独特的思想;没有独立的思考,小组讨论也就没有了思想的碰撞,更难以激发智慧的火花,只是流于形式而已。所以,有效的做法就是应该给予学生足够思考时间,让学生在静静的阅读中酝酿属于他们自己的思想。而那种浅尝辄止、蜻蜓点水式的阅读,消磨掉的是宝贵的生命。有了思维参与的阅读默读与静思,才有了与阅读文本对话的深度与广度,才能有属于自我的阅读体验---“哈姆雷特”。
  三、引导学生默读静思,强化语言积累
  默读不仅给静思提供了良好环境,也给积累提供了有效平台。引导学生在默读中积累也是不错的做法,当然积累需要思维参与,特别是静思帮助下的思维更有效果。语文的运用简单的就是口头表达的运用和书面语言的运用。实践中,我们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要求“把讲不出来的东西读出来”,这些做法似乎有道理,但仔细琢磨,真的“不可言传”吗?真的“讲不出来”吗?事实上,只要学生有感受,就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即使不准确地表达,但也能“点”到其中。但实践中学生的“不可言传”,究其原因,还是学生语言积累的“量”不够,太少,运用语言的能力不强,表达方式不当所致。所以,在强调学生默读静思的阅读教学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在默读静思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并通过交流取长补短。这样才能使他们理解更深刻,表达方式更丰富多样,语言的运用就更规范、合理。
  总之,默读静思是语文阅读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我们要让学生形成这种阅读习惯。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要把之作为一种理念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去,随着年级增高,把这种方法使之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方法。
  参考文献:
  [1]王红,默读与静思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学,2017年。
  [2]毕泗建,“冷场”同样美丽——谈语文课堂中的默读静思[J].中学语文,2008年。
  [3]韦有强,语文课堂切莫忽视默读[J].新课程学习,2009年。
  • 【发布时间】2017/12/25 18:42:12
  • 【点击频次】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