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鱼水交融、相得益彰——如何让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更好地相融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感觉到:阅读教学为写作教学积淀了很多富有价值的素材。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深刻的思想,还是不断积累的丰富语言,无不受到长期阅读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客观现实中,阅读教学现状沉闷、阅读心理浮躁以及阅读脱离实际的现象,让身处其中的师生们迷惘。本文对此提出了一些思考,以及几年来的阅读尝试。
关键词: 阅读 写作 沉闷 思考尝试
在平常生活中,我很喜欢苏州留园里的一副对联。
上联曰:“读书取正 读易取变 读骚取幽 读庄取达 读汉文取坚 最有味卷中岁月。”
下联曰:“与菊同野 与梅同疏 与莲同洁 与兰同芳 与海棠同韵 方自称花里神仙。”
这副对联,让我有所领悟:书与花一样,各有其与众不同之处;赏花能吸取花之芬芳,读书亦然,要吸取其妙处;要集阅读中精髓,成为自己写作的积累。“阅读——吸取——写作”,这三个层面在互相依存、逐渐深入,作为语文实践主体的教师和学生,是应该反复思考的。
一.在无数的阅读过程中,我们曾是失败的践行者。
我常在学生们面前强调积累、思考对写作的重要作用,而积累、思考也恰恰建立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在教学实践中,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阅读是为了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认读能力、逐渐深入的理解能力,以及不断精进的鉴赏和思维能力,从而为写作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但语文教师作为阅读的主体和指导教学的主体,在阅读过程中应有鲜明的阅读目标,指引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吸收文本中闪耀的思想精华和丰富多彩的语言内涵,为写作搭建具有现实意义的平台。可现实中,有两个现象需要我们反思。
1.阅读教学课上死气沉沉的现象。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 学生在阅读中要学会体味、质疑、鉴赏和评价能力,强调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有些语文课仍然摆脱不了毫无生机的满堂灌形式,教师对文章的分析没有重难点,不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更谈不上学生自己的思考和吸收。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但满堂灌的课堂也根本不是例子,因为这样的阅读教学不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参与性,更达不到把听、说、读、写和谐结合的目的。
2.迷失在追逐“时尚文风”现象中的阅读主体们。
中学生的阅读世界已然丰富多彩,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名著、传奇武侠小说、港奥台言情,校园作品等。但如不注意选择性地阅读和接纳,给后面的写作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但我们在无数的写作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们已经从各种良莠不齐的阅读中吸收了不健康的东西。无病呻吟,让文章失去了真情实感;文章过多地凸显自我,渲泄情绪;内容缺少纯洁、灵动的气息,当然不能给人以心灵的启发与洗涤了;而表现手法上常以几乎涵盖全篇的心理描写来表现抒情主人公的百般愁绪、苦闷烦躁,当代中学生的蓬勃阳刚之气亦然尽失。
为追求构思上所谓的新颖奇特,但深刻的思想却不达。写文章跟说话是一致的,就是要显露真情实感。有些同学写作文力求“创新”,写到文章就想在形式上求新求变,在情节上猎奇。写作内容上,就常常和生活实际脱节,写作陷于浮夸或离奇。而在追求这些“新思维”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表达。塑造出的人物形象也只是假的、空洞的,缺少血肉与灵魂的躯壳,没有多少艺术的真实性可言。
不正确的阅读价值观,就会导致不良的写作心理。我们应该在阅读中不断汲取积极的思维营养和丰富优美的语言,夯实写作基本功,多务实;少务虚,多钻研,去寻找成功的潘多拉魔盒。
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 应怎样做才能更好地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呢?
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考虑:
1.阅读教学要注重人本位的思想。
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转变传统的偏重形式的讲析教学,要注重品味、解析、评价等手段。要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文本材料,对重难点段落有分析鉴赏的能力。而为了使写作的材料积累达到最优化,阅读教学的材料就要选优、选善、选美。
2.要以培养情感为本位。
写文章的第一要务是情感和思想价值,阅读也应该是以文入情,有感有悟,并要感得充分,悟得透彻。学会正确地体悟优秀文学作品中的思想精华,才能学以致用,更好去表达自己生命历程中的心灵体验。
3.要从学生的发展前景考虑。
叶圣陶说的: 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意思是说,你如果了解了语文课本里的篇章,也就大体能读懂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如果掌握了这一类文章的特点,也就逐渐形成了写这一类文章的能力,而这样的阅读也拓展了学生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边读边议的时间,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三.写文章时:为啥常犯 “纸上谈兵”错误?
《史记故事》里有一个赵括,骄傲自大、刚愎自用,喜空谈用兵之策,不重实践,结果带兵打仗惨败,误了大事。而在语文教学中也有不少赵括,在写作教学也遇到同样的困境,有如下方面的表现。
1.重阅读,轻写作。
应试教育中,阅读占有重要的分量,教学中对课文的讲解、练习、反馈占去原本属于写作的时间。而在某些语文教师的眼中,作文本的批改是一件很繁琐的事,少写作文是为了回避这座大山。
2.作文教学无明确目标,无针对 性。
在语文教学中,写作是重要的一个环节,作文训练可借助各种范文、教师下水作文、学生写作实践等,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训练,使学生读和写的能力同时得到发展。写作教学如果与阅读教学各自为阵,割裂开来,学生就不能通过阅读范文等感悟不同文章中蕴含的写作规律。指导如果缺少目标,写作主体就会陷入困境。
四.怎样才能让写作走向实践,变得务实?
关键在于观念的更新、寻求好的方法。
1.要正确处理好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阅读在前,读思并进,读写结合。阅读是基础,有了一定的阅读量,积累了丰富的阅读材料,才有写作水平的渐进。所谓“厚积薄发”就是如此。另外,读思还要结合起来。读了什么内容?理解了多少内涵?文章中有哪些选材?立意、谋篇布局、语言特点等都如何体现?只有多思才能有所悟,对写作才能起作用。
除了读还有写。读思之后,对文章的内容和内涵等有所悟就要及时下笔,作进一步拓展。可以模仿阅读中总结的一些方法或技巧等,通过语言文字创作称自己的文章,这样做才会让“读”落到实处,阅读与写作才能相得益彰。
2.书籍浩如烟海,但要加以甑别。
“大语文”观强调:语文学科和各学科、社会生活都有密切联系。学生要学会从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阅读实践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多以优秀的文学作品感染学生,以文学艺术的魅力来改变以往阅读教学中缺乏真情实感,缺少丰富的联想和想像的状况。通过优秀作品的阅读,感悟到真感情、真体验,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益处颇大,不仅能积累丰富生动的语言,还常在简炼朴实的词语间,寻觅到作者表达出的深刻思想内涵和动人的情感。
3.在一定的阅读实践后,我们可以制定具体的写作计划。
可以写短小精悍的片断作文,也可以是主题突出、结构完整的全文写作;还可以就阅读材料的某一段、或全篇进行仿写,经过一段时间的模拟训练之后,就可以放开手脚,实战演练,写出具有自己个性特征的文章了。
五.写作过程方法指导。
这里有几种操作方法可以去尝试。
1.在阅读中积累广泛的作文素材。
根据初中学生年龄特征及阅读能力,在古诗文、中国各阶段文学、外国文学等方面,分别在三个学段作不同的要求。比如初一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鉴赏能力都还处在初级阶段,在阅读古诗文时,要通过抑扬顿挫的阅读来唤起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读中有悟,悟了能讲;在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时,要指导学生阅读孙犁等作家的散文,对外国文学则指导其阅读《格列佛游记》、《鲁滨孙漂流记》、《伊索寓言》等既有哲理性也有趣味性的作品。初三年级的阅读作品层次及阅读要求要提高,可强调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名家:鲁迅、巴金、老舍、冰心、朱自清、徐志摩、周作人、田汉、臧克家、闻一多、艾青等人作品的阅读。
我们需要知识、需要学会学习,所以我们需要阅读。在阅读中开拓视野,汲取养料,积淀思想,在体味名家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真情实感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写作经验积累。
2.阅读美文时别忘写一写阅读随感。
写随感,是与作者的对话。翻开一篇美文来,细细地读,若有对文句、谋篇布局、思想内涵的感悟,可以随即写下来,不限字数,也不需连缀成文;情感表达悲喜、褒扬贬斥、诙谐幽默、亦庄亦谐等等不限;在不经意间,在不间断间,你思想的习惯就形成了。而且因为经常思考,文章的格局、情感、智慧等可能会有一个新的理解高度。以赤城的心,去触碰文章作者坦诚的内心世界,迸射出新的火花,怎能不让人欣喜呢?
3.让文摘成为写作中的一抹亮色。
摘抄一段优美的文字,从语言、修辞、思想内涵、情感态度等方面作赏析。摘一段警句,就某一观点或某一思想发表评论。这样的文摘,就不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了,而是从更深的角度去感受文本的内涵。在写作实践中,要将一些优美的语句用得自然,用得恰到好处,还需要在平时的积累中做一个善于学习的有心人,让别人的语言演化为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优美形式。
总之,扎实的阅读功底在于平时的训练与积累,而成功的阅读体验也会让我们的写作收获快乐与满足。阅读与写作的鱼水交融、相得益彰,才能形成一个语文教学的新世界。
关键词: 阅读 写作 沉闷 思考尝试
在平常生活中,我很喜欢苏州留园里的一副对联。
上联曰:“读书取正 读易取变 读骚取幽 读庄取达 读汉文取坚 最有味卷中岁月。”
下联曰:“与菊同野 与梅同疏 与莲同洁 与兰同芳 与海棠同韵 方自称花里神仙。”
这副对联,让我有所领悟:书与花一样,各有其与众不同之处;赏花能吸取花之芬芳,读书亦然,要吸取其妙处;要集阅读中精髓,成为自己写作的积累。“阅读——吸取——写作”,这三个层面在互相依存、逐渐深入,作为语文实践主体的教师和学生,是应该反复思考的。
一.在无数的阅读过程中,我们曾是失败的践行者。
我常在学生们面前强调积累、思考对写作的重要作用,而积累、思考也恰恰建立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在教学实践中,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阅读是为了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认读能力、逐渐深入的理解能力,以及不断精进的鉴赏和思维能力,从而为写作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但语文教师作为阅读的主体和指导教学的主体,在阅读过程中应有鲜明的阅读目标,指引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吸收文本中闪耀的思想精华和丰富多彩的语言内涵,为写作搭建具有现实意义的平台。可现实中,有两个现象需要我们反思。
1.阅读教学课上死气沉沉的现象。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 学生在阅读中要学会体味、质疑、鉴赏和评价能力,强调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有些语文课仍然摆脱不了毫无生机的满堂灌形式,教师对文章的分析没有重难点,不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更谈不上学生自己的思考和吸收。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但满堂灌的课堂也根本不是例子,因为这样的阅读教学不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参与性,更达不到把听、说、读、写和谐结合的目的。
2.迷失在追逐“时尚文风”现象中的阅读主体们。
中学生的阅读世界已然丰富多彩,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名著、传奇武侠小说、港奥台言情,校园作品等。但如不注意选择性地阅读和接纳,给后面的写作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但我们在无数的写作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们已经从各种良莠不齐的阅读中吸收了不健康的东西。无病呻吟,让文章失去了真情实感;文章过多地凸显自我,渲泄情绪;内容缺少纯洁、灵动的气息,当然不能给人以心灵的启发与洗涤了;而表现手法上常以几乎涵盖全篇的心理描写来表现抒情主人公的百般愁绪、苦闷烦躁,当代中学生的蓬勃阳刚之气亦然尽失。
为追求构思上所谓的新颖奇特,但深刻的思想却不达。写文章跟说话是一致的,就是要显露真情实感。有些同学写作文力求“创新”,写到文章就想在形式上求新求变,在情节上猎奇。写作内容上,就常常和生活实际脱节,写作陷于浮夸或离奇。而在追求这些“新思维”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表达。塑造出的人物形象也只是假的、空洞的,缺少血肉与灵魂的躯壳,没有多少艺术的真实性可言。
不正确的阅读价值观,就会导致不良的写作心理。我们应该在阅读中不断汲取积极的思维营养和丰富优美的语言,夯实写作基本功,多务实;少务虚,多钻研,去寻找成功的潘多拉魔盒。
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 应怎样做才能更好地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呢?
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考虑:
1.阅读教学要注重人本位的思想。
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转变传统的偏重形式的讲析教学,要注重品味、解析、评价等手段。要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文本材料,对重难点段落有分析鉴赏的能力。而为了使写作的材料积累达到最优化,阅读教学的材料就要选优、选善、选美。
2.要以培养情感为本位。
写文章的第一要务是情感和思想价值,阅读也应该是以文入情,有感有悟,并要感得充分,悟得透彻。学会正确地体悟优秀文学作品中的思想精华,才能学以致用,更好去表达自己生命历程中的心灵体验。
3.要从学生的发展前景考虑。
叶圣陶说的: 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意思是说,你如果了解了语文课本里的篇章,也就大体能读懂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如果掌握了这一类文章的特点,也就逐渐形成了写这一类文章的能力,而这样的阅读也拓展了学生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边读边议的时间,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三.写文章时:为啥常犯 “纸上谈兵”错误?
《史记故事》里有一个赵括,骄傲自大、刚愎自用,喜空谈用兵之策,不重实践,结果带兵打仗惨败,误了大事。而在语文教学中也有不少赵括,在写作教学也遇到同样的困境,有如下方面的表现。
1.重阅读,轻写作。
应试教育中,阅读占有重要的分量,教学中对课文的讲解、练习、反馈占去原本属于写作的时间。而在某些语文教师的眼中,作文本的批改是一件很繁琐的事,少写作文是为了回避这座大山。
2.作文教学无明确目标,无针对 性。
在语文教学中,写作是重要的一个环节,作文训练可借助各种范文、教师下水作文、学生写作实践等,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训练,使学生读和写的能力同时得到发展。写作教学如果与阅读教学各自为阵,割裂开来,学生就不能通过阅读范文等感悟不同文章中蕴含的写作规律。指导如果缺少目标,写作主体就会陷入困境。
四.怎样才能让写作走向实践,变得务实?
关键在于观念的更新、寻求好的方法。
1.要正确处理好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阅读在前,读思并进,读写结合。阅读是基础,有了一定的阅读量,积累了丰富的阅读材料,才有写作水平的渐进。所谓“厚积薄发”就是如此。另外,读思还要结合起来。读了什么内容?理解了多少内涵?文章中有哪些选材?立意、谋篇布局、语言特点等都如何体现?只有多思才能有所悟,对写作才能起作用。
除了读还有写。读思之后,对文章的内容和内涵等有所悟就要及时下笔,作进一步拓展。可以模仿阅读中总结的一些方法或技巧等,通过语言文字创作称自己的文章,这样做才会让“读”落到实处,阅读与写作才能相得益彰。
2.书籍浩如烟海,但要加以甑别。
“大语文”观强调:语文学科和各学科、社会生活都有密切联系。学生要学会从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阅读实践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多以优秀的文学作品感染学生,以文学艺术的魅力来改变以往阅读教学中缺乏真情实感,缺少丰富的联想和想像的状况。通过优秀作品的阅读,感悟到真感情、真体验,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益处颇大,不仅能积累丰富生动的语言,还常在简炼朴实的词语间,寻觅到作者表达出的深刻思想内涵和动人的情感。
3.在一定的阅读实践后,我们可以制定具体的写作计划。
可以写短小精悍的片断作文,也可以是主题突出、结构完整的全文写作;还可以就阅读材料的某一段、或全篇进行仿写,经过一段时间的模拟训练之后,就可以放开手脚,实战演练,写出具有自己个性特征的文章了。
五.写作过程方法指导。
这里有几种操作方法可以去尝试。
1.在阅读中积累广泛的作文素材。
根据初中学生年龄特征及阅读能力,在古诗文、中国各阶段文学、外国文学等方面,分别在三个学段作不同的要求。比如初一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鉴赏能力都还处在初级阶段,在阅读古诗文时,要通过抑扬顿挫的阅读来唤起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读中有悟,悟了能讲;在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时,要指导学生阅读孙犁等作家的散文,对外国文学则指导其阅读《格列佛游记》、《鲁滨孙漂流记》、《伊索寓言》等既有哲理性也有趣味性的作品。初三年级的阅读作品层次及阅读要求要提高,可强调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名家:鲁迅、巴金、老舍、冰心、朱自清、徐志摩、周作人、田汉、臧克家、闻一多、艾青等人作品的阅读。
我们需要知识、需要学会学习,所以我们需要阅读。在阅读中开拓视野,汲取养料,积淀思想,在体味名家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真情实感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写作经验积累。
2.阅读美文时别忘写一写阅读随感。
写随感,是与作者的对话。翻开一篇美文来,细细地读,若有对文句、谋篇布局、思想内涵的感悟,可以随即写下来,不限字数,也不需连缀成文;情感表达悲喜、褒扬贬斥、诙谐幽默、亦庄亦谐等等不限;在不经意间,在不间断间,你思想的习惯就形成了。而且因为经常思考,文章的格局、情感、智慧等可能会有一个新的理解高度。以赤城的心,去触碰文章作者坦诚的内心世界,迸射出新的火花,怎能不让人欣喜呢?
3.让文摘成为写作中的一抹亮色。
摘抄一段优美的文字,从语言、修辞、思想内涵、情感态度等方面作赏析。摘一段警句,就某一观点或某一思想发表评论。这样的文摘,就不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了,而是从更深的角度去感受文本的内涵。在写作实践中,要将一些优美的语句用得自然,用得恰到好处,还需要在平时的积累中做一个善于学习的有心人,让别人的语言演化为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优美形式。
总之,扎实的阅读功底在于平时的训练与积累,而成功的阅读体验也会让我们的写作收获快乐与满足。阅读与写作的鱼水交融、相得益彰,才能形成一个语文教学的新世界。
- 【发布时间】2017/12/25 18:44:12
- 【点击频次】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