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之我见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在语文的园林中漫步,随处可以观赏到“美”的鲜花。如果我们能从美学的角度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美”,欣赏这些“美”,对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语文教学 美学教育
在语文的园林中漫步,随处可以观赏到“美”的鲜花。如果我们能从美学的角度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美”,欣赏这些“美”,对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有很大的帮助。
一、自然美
在文学领域,有的作品精心构思,刻意雕琢,语言华丽,感情炽烈;有的作品则崇尚自然,返朴归真,语言平实,感情淡雅。就美学来说,“浓妆”也是美,“淡抹”也是美。然而,人们有时往往偏好于淡雅之美、自然之趣,喜欢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修饰”的情趣。因此,情真、意真、景真的自然美,常常受到人们的青睐。自然美在课本中是随处可见的。
看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故人俱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和,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首五律用了省净的语言,平平静静地叙述了这样一个普通的题材,没有一个夸张的句子,没有一个兴奋的词语,已经到了自然“看不见诗”的程度了。那么,这首五言律诗中的佳作,其诗味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诗的头两句“故人俱鸡黍,邀我至田家”,老朋友用鸡黍办了酒席,邀请我到他家去做客。这个开头似乎就像日记上的开头,叙述一件刚刚经历的极其平常的事。“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绿树环抱在村子的四周,而青山斜在远处的城郭之外。“合”“斜”两字极为传神,但又像是信手拈来,用得极其自然。这个村庄坐落平野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恬淡幽静。正因“故人庄”有这样美好的自然环境,所以宾主临窗举杯,畅快痛饮。“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打开窗户,面对着场地和菜圃,摆开酒席,举起酒杯,一边喝酒,一边谈论着关于桑麻之类的农事。一个农家小院,对面有打谷场和菜园,这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汇集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和谐的田园风景画。在自然优美的环境中,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遭到的挫折与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忧郁的情绪也丢开了。从他对绿树的顾盼,从他与朋友的对酒,从他与朋友的交谈,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情绪开朗多了。农家自然环境的美,在这里显示出了极大的征服力。“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待到”“还来”“就”,这一连串动词的运用,透露了作者重来的心情。
一个普通的农家,一顿普通的鸡黍饭,被表现得这样富有诗意。描写的是眼前的景色,使用的是口头语言,感情是平淡的,没有什么极度兴奋的喜悦,描写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轻松,每个句子都不见锤炼的痕迹,却自然地把恬静秀美的村庄,单纯秀美的田园生活,真挚热情的人情味融成一片,共同构出一个完美的意境,并衬托出一个与诗歌情调完全一致的精神开朗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它的美学价值不在于给人什么强烈的刺激,使人激动,而在于朴素自然的农村风景和生活一样,给人精神上一种滋润。这首诗如同一个美女,她的美是通体、上下、整个的,她并不靠搔首弄姿,而是由于一种天然的气质和风韵使人惊叹。
面对千姿百态、色彩纷呈的可爱的大自然,艺术家被陶醉了。他们往往用自己的整个心灵去接触它,拥抱它,感受它。然后通过自己的主体情志去揣摩它,咏叹它,赞美它。由此创造出一首首乐曲,一篇篇文章,一幅幅画作。由此可见,欣赏大自然的美,首先要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使自己有丰富的生活基础,这样才能得到自然美的感受,才会对我们的精神生活产生影响。
二、对比美
“对比”是一种常见的美学技法,在修辞上“对比”也称“对称”。在艺术创作中,作者常常凭借黑白、明暗、深浅、高低、悲喜、美丑、善恶、动静以及贫富的对比,来表现艺术的美。在白纸上画一个圆表示月亮,这个月亮并不亮,如果在月亮旁边画上一抹云彩,它就亮起来了,这就叫“烘云托月”,所用的就是对比的手法。
《岳阳楼记》中两段景物描写就是采用对比的手法:“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行;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这一明一暗,一悲一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极有利地表现了“迁客骚人”或悲或喜、因己而悲、因物而喜的心境。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心境,与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境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对比,古仁人的形象更加高大,更加完美,学生从中理解了古仁人的宽阔胸怀和高尚的思想境界。学习这篇文章,学生最早记住的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对比句子。这不能不说是对比美的功劳。因为两种形象,一高一低,一明一暗,一强一弱,给学生的震动太大了,印象太深了。学生不仅理解了他们,更重要的是学习了他们的精神。另外,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湖景色所以受到那么多人的赞赏,原因就在于他用对比的手法,把洞庭湖的秋天之色与洞庭湖的春天之景对比起来写,阴与晴,昼与夜,动与静,使人产生美的感受。
三、意境美。初中语文教材中编入的古诗,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感情,千百年来广为传诵。诗中的语言美画面美与意境美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
3.1读诗作画,再现古诗的画面美 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融诗情画意于一体,这就是古诗动人之处。盛唐王维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大诗人,他的名作《送元二使安西》就营造了这样一个典型环境:朗润的清晨,优雅的旅舍,轻柔的杨柳,斜飞的细雨,沾湿的轻尘,诗人将平常的眼前景集结在一起,使人如在画中,真可谓景也依依,人也依依,情也依依,离愁别绪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寄寓于这如画的春景之中了。
3.2古诗的语言凝练而传神。假如学生只通过语言的接触来学习古诗,那么对古诗的画面美理解就会非常笼统、含糊。因此在教学时,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凭借语言设法将“诗”与“画”结合起来,直观地再现古诗的画意,鼓励学生驰骋想象,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让学生一边读诗,一边想象作画,双管齐下。与此同时,我还注意采用多种形式如教师作画、学生自画、师生共画等,来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3.3比如第18课中有三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江南春》《惠崇〈春江晚景〉》都写到了春景,但所选春景又各有千秋。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诗人融情于景、景随情生的创作意图,我分别采用了上述三种作画的形式来配合教学。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题画诗。我先引导学生把握诗意,然后鼓励他们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独立地画出诗意。如“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既富有自然的情趣,又蕴含了生活的哲理。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鸭先知”的寓意,我让学生自由讨论:有的说,我们要有探索精神;有的说,实践出真知;有的说,只有自己亲手试试才会成为先知者。于是我趁势让学生自由作画:有的将竹林、桃花、流水、小鸭进行了艺术的组合;有的还画上初升的太阳,着上朦胧的色彩;有的描绘了一群戏水的鸭子,有的鸭子还眯着双眼,似乎在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自然与人生和谐地融为一体,学生越画兴越越浓,对诗中的画面美也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关键词:语文教学 美学教育
在语文的园林中漫步,随处可以观赏到“美”的鲜花。如果我们能从美学的角度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美”,欣赏这些“美”,对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有很大的帮助。
一、自然美
在文学领域,有的作品精心构思,刻意雕琢,语言华丽,感情炽烈;有的作品则崇尚自然,返朴归真,语言平实,感情淡雅。就美学来说,“浓妆”也是美,“淡抹”也是美。然而,人们有时往往偏好于淡雅之美、自然之趣,喜欢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修饰”的情趣。因此,情真、意真、景真的自然美,常常受到人们的青睐。自然美在课本中是随处可见的。
看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故人俱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和,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首五律用了省净的语言,平平静静地叙述了这样一个普通的题材,没有一个夸张的句子,没有一个兴奋的词语,已经到了自然“看不见诗”的程度了。那么,这首五言律诗中的佳作,其诗味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诗的头两句“故人俱鸡黍,邀我至田家”,老朋友用鸡黍办了酒席,邀请我到他家去做客。这个开头似乎就像日记上的开头,叙述一件刚刚经历的极其平常的事。“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绿树环抱在村子的四周,而青山斜在远处的城郭之外。“合”“斜”两字极为传神,但又像是信手拈来,用得极其自然。这个村庄坐落平野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恬淡幽静。正因“故人庄”有这样美好的自然环境,所以宾主临窗举杯,畅快痛饮。“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打开窗户,面对着场地和菜圃,摆开酒席,举起酒杯,一边喝酒,一边谈论着关于桑麻之类的农事。一个农家小院,对面有打谷场和菜园,这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汇集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和谐的田园风景画。在自然优美的环境中,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遭到的挫折与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忧郁的情绪也丢开了。从他对绿树的顾盼,从他与朋友的对酒,从他与朋友的交谈,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情绪开朗多了。农家自然环境的美,在这里显示出了极大的征服力。“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待到”“还来”“就”,这一连串动词的运用,透露了作者重来的心情。
一个普通的农家,一顿普通的鸡黍饭,被表现得这样富有诗意。描写的是眼前的景色,使用的是口头语言,感情是平淡的,没有什么极度兴奋的喜悦,描写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轻松,每个句子都不见锤炼的痕迹,却自然地把恬静秀美的村庄,单纯秀美的田园生活,真挚热情的人情味融成一片,共同构出一个完美的意境,并衬托出一个与诗歌情调完全一致的精神开朗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它的美学价值不在于给人什么强烈的刺激,使人激动,而在于朴素自然的农村风景和生活一样,给人精神上一种滋润。这首诗如同一个美女,她的美是通体、上下、整个的,她并不靠搔首弄姿,而是由于一种天然的气质和风韵使人惊叹。
面对千姿百态、色彩纷呈的可爱的大自然,艺术家被陶醉了。他们往往用自己的整个心灵去接触它,拥抱它,感受它。然后通过自己的主体情志去揣摩它,咏叹它,赞美它。由此创造出一首首乐曲,一篇篇文章,一幅幅画作。由此可见,欣赏大自然的美,首先要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使自己有丰富的生活基础,这样才能得到自然美的感受,才会对我们的精神生活产生影响。
二、对比美
“对比”是一种常见的美学技法,在修辞上“对比”也称“对称”。在艺术创作中,作者常常凭借黑白、明暗、深浅、高低、悲喜、美丑、善恶、动静以及贫富的对比,来表现艺术的美。在白纸上画一个圆表示月亮,这个月亮并不亮,如果在月亮旁边画上一抹云彩,它就亮起来了,这就叫“烘云托月”,所用的就是对比的手法。
《岳阳楼记》中两段景物描写就是采用对比的手法:“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行;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这一明一暗,一悲一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极有利地表现了“迁客骚人”或悲或喜、因己而悲、因物而喜的心境。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心境,与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境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对比,古仁人的形象更加高大,更加完美,学生从中理解了古仁人的宽阔胸怀和高尚的思想境界。学习这篇文章,学生最早记住的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对比句子。这不能不说是对比美的功劳。因为两种形象,一高一低,一明一暗,一强一弱,给学生的震动太大了,印象太深了。学生不仅理解了他们,更重要的是学习了他们的精神。另外,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湖景色所以受到那么多人的赞赏,原因就在于他用对比的手法,把洞庭湖的秋天之色与洞庭湖的春天之景对比起来写,阴与晴,昼与夜,动与静,使人产生美的感受。
三、意境美。初中语文教材中编入的古诗,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感情,千百年来广为传诵。诗中的语言美画面美与意境美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
3.1读诗作画,再现古诗的画面美 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融诗情画意于一体,这就是古诗动人之处。盛唐王维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大诗人,他的名作《送元二使安西》就营造了这样一个典型环境:朗润的清晨,优雅的旅舍,轻柔的杨柳,斜飞的细雨,沾湿的轻尘,诗人将平常的眼前景集结在一起,使人如在画中,真可谓景也依依,人也依依,情也依依,离愁别绪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寄寓于这如画的春景之中了。
3.2古诗的语言凝练而传神。假如学生只通过语言的接触来学习古诗,那么对古诗的画面美理解就会非常笼统、含糊。因此在教学时,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凭借语言设法将“诗”与“画”结合起来,直观地再现古诗的画意,鼓励学生驰骋想象,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让学生一边读诗,一边想象作画,双管齐下。与此同时,我还注意采用多种形式如教师作画、学生自画、师生共画等,来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3.3比如第18课中有三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江南春》《惠崇〈春江晚景〉》都写到了春景,但所选春景又各有千秋。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诗人融情于景、景随情生的创作意图,我分别采用了上述三种作画的形式来配合教学。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题画诗。我先引导学生把握诗意,然后鼓励他们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独立地画出诗意。如“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既富有自然的情趣,又蕴含了生活的哲理。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鸭先知”的寓意,我让学生自由讨论:有的说,我们要有探索精神;有的说,实践出真知;有的说,只有自己亲手试试才会成为先知者。于是我趁势让学生自由作画:有的将竹林、桃花、流水、小鸭进行了艺术的组合;有的还画上初升的太阳,着上朦胧的色彩;有的描绘了一群戏水的鸭子,有的鸭子还眯着双眼,似乎在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自然与人生和谐地融为一体,学生越画兴越越浓,对诗中的画面美也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 【发布时间】2017/12/25 18:53:37
- 【点击频次】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