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阅读教学课程化的策略探究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有效的阅读教学,不应只是“见纸打字”跟着教材编排走,而应在一个九年一贯整体设计中进行一个长远规划,形成一套系统的教学体系,即课程化实施,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阅读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课程化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得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更像是一座大山压得我们的学生根本就踹不过气,而传统的阅读教学更多是一言堂的讲解、分析、灌输,完全忽略了阅读的主体—学生。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也曾提出“指导学生读书是语文教育题中应有之意,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师必须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怎么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进行阅读,将阅读落到实处?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因此,为了更有效地指导学生阅读,我们亟须阅读课程化。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明确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阅读带来的美与乐趣。
而新课标对小学低段的阅读要求是能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能感受阅读的乐趣。阅读对于低段学生还相对陌生,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主动阅读,喜欢阅读,发现阅读中的乐趣,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阅读教学课程化,根据不同的文本阅读,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简单快乐的参与阅读。
一、激发兴趣,体验阅读中的美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的学习,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一旦激发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就会千方百计的去寻找阅读文本中的美丽,就会把阅读当成是一大乐事,进而成为阅读主体。落实到实践中,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勾起”阅读欲望。小学低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把一段段密密麻麻的文字放在眼前,怎么会爱?避之还来不及呢。这时我们的老师应该有意识地选取些精彩的故事和片段,让他们尝到阅读的甜头,勾起学生阅读的欲望。二是“旁征博引”好榜样。每每看到老师征引好词佳句时,心头自然会想倘若我也能信手拈来该多好啊,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佩油然而生,学生们便会争着去多读书,从而渐渐地爱上读书。三是我会、我要、我知道。教师通过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由我会识字到我要读书到我知道阅读,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丰富的情感。
二、身入其境,建构阅读中的快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真正有效”。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主动走进文本,去探索、发现、构建文本快乐。
学习不是结果而是一种过程,学生只有直接参与到阅读的全过程,才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一是多动口,读出快乐。多读能促使学生记住字音,区别字形,了解字义;反复诵读,能达到“自能通解”,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多读还能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产生共鸣,实现情感升华,走进作者和文中主人公身边,感受文本快乐。二是多动手,摘抄佳句。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摘抄佳词妙语,精美诗文,为以后的表达写作输送“养料”, 体会遣词用语之妙,达到融会贯通。三是多动脑,培养思考潜质。别林斯基指出:“阅读时,你到处感觉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通过丰富的想象,切身实地的走进文本,能迅速提升学生的思维潜质。四是多运用,促进发展。阅读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思想、知识、文化,还提供了大量的写作方法和丰富的文本示例,在今后的写作过程中,自觉地将阅读和作文结合起来,促进语文能力发展。
三、享受快乐,做一只会阅读的精灵
“我阅读,我快乐”,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一直都处于全新的语言环境,面临全新的知识建构,面对新鲜的语言味道,充满着无穷的好奇,得到了无边的快乐。即学生自己自学课文,自己掌握字词,自己概括段意,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寻找方法,自己思索重点,自己突破难点,真正参与阅读的全过程,得到真正的快乐。而阅读就是唤醒文本中蕴藏着的神奇和美好的过程,让我们通过阅读教学课程化,让学生构建文本知识,这样就能享受到“阅读”的快乐。
总之,阅读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平台,是学生语文素养获得发展的最常用的方式,教学中,我们应着力眼前,长远规划,使之形成体系,通过创新策略,让学生获得更好的阅读教育。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见纸打字”,跟着教材编排走的做法实在不可取,看似完成了教学任务,但与新课标要求相差甚远,只有形成一套系统的教学体系,即课程化实施,才能将阅读教学作用实至名归。
参考文献:
[1]李淑敏,让学生真正成为“读者”——参与意识在新课堂中的构建[J].文教资料,2006年。
[2]李明,语文阅读教学课程化的实践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5年。
[3]张淑芬,小学语文低年级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J]. 江苏教育研究.?2016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课程化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得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更像是一座大山压得我们的学生根本就踹不过气,而传统的阅读教学更多是一言堂的讲解、分析、灌输,完全忽略了阅读的主体—学生。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也曾提出“指导学生读书是语文教育题中应有之意,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师必须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怎么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进行阅读,将阅读落到实处?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因此,为了更有效地指导学生阅读,我们亟须阅读课程化。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明确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阅读带来的美与乐趣。
而新课标对小学低段的阅读要求是能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能感受阅读的乐趣。阅读对于低段学生还相对陌生,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主动阅读,喜欢阅读,发现阅读中的乐趣,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阅读教学课程化,根据不同的文本阅读,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简单快乐的参与阅读。
一、激发兴趣,体验阅读中的美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的学习,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一旦激发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就会千方百计的去寻找阅读文本中的美丽,就会把阅读当成是一大乐事,进而成为阅读主体。落实到实践中,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勾起”阅读欲望。小学低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把一段段密密麻麻的文字放在眼前,怎么会爱?避之还来不及呢。这时我们的老师应该有意识地选取些精彩的故事和片段,让他们尝到阅读的甜头,勾起学生阅读的欲望。二是“旁征博引”好榜样。每每看到老师征引好词佳句时,心头自然会想倘若我也能信手拈来该多好啊,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佩油然而生,学生们便会争着去多读书,从而渐渐地爱上读书。三是我会、我要、我知道。教师通过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由我会识字到我要读书到我知道阅读,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丰富的情感。
二、身入其境,建构阅读中的快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真正有效”。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主动走进文本,去探索、发现、构建文本快乐。
学习不是结果而是一种过程,学生只有直接参与到阅读的全过程,才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一是多动口,读出快乐。多读能促使学生记住字音,区别字形,了解字义;反复诵读,能达到“自能通解”,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多读还能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产生共鸣,实现情感升华,走进作者和文中主人公身边,感受文本快乐。二是多动手,摘抄佳句。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摘抄佳词妙语,精美诗文,为以后的表达写作输送“养料”, 体会遣词用语之妙,达到融会贯通。三是多动脑,培养思考潜质。别林斯基指出:“阅读时,你到处感觉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通过丰富的想象,切身实地的走进文本,能迅速提升学生的思维潜质。四是多运用,促进发展。阅读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思想、知识、文化,还提供了大量的写作方法和丰富的文本示例,在今后的写作过程中,自觉地将阅读和作文结合起来,促进语文能力发展。
三、享受快乐,做一只会阅读的精灵
“我阅读,我快乐”,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一直都处于全新的语言环境,面临全新的知识建构,面对新鲜的语言味道,充满着无穷的好奇,得到了无边的快乐。即学生自己自学课文,自己掌握字词,自己概括段意,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寻找方法,自己思索重点,自己突破难点,真正参与阅读的全过程,得到真正的快乐。而阅读就是唤醒文本中蕴藏着的神奇和美好的过程,让我们通过阅读教学课程化,让学生构建文本知识,这样就能享受到“阅读”的快乐。
总之,阅读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平台,是学生语文素养获得发展的最常用的方式,教学中,我们应着力眼前,长远规划,使之形成体系,通过创新策略,让学生获得更好的阅读教育。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见纸打字”,跟着教材编排走的做法实在不可取,看似完成了教学任务,但与新课标要求相差甚远,只有形成一套系统的教学体系,即课程化实施,才能将阅读教学作用实至名归。
参考文献:
[1]李淑敏,让学生真正成为“读者”——参与意识在新课堂中的构建[J].文教资料,2006年。
[2]李明,语文阅读教学课程化的实践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5年。
[3]张淑芬,小学语文低年级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J]. 江苏教育研究.?2016年。
- 【发布时间】2017/12/25 19:01:24
- 【点击频次】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