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提问是一种艺术,吕叔湘说:“教师提问一定要做到能发能收,运用自如;学生发问离题,教师要能够因势利导,纳入正轨”。课堂提问如果直来直去,启发性不强,会妨碍学生思维的发展。语文老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最感兴趣而又同文章重点、难点有着紧密联系的问题进行提问,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采用不同的提问方法是根据文章内容来选择的,在注意提问科学性的同时还必须讲究提问的艺术性。
一、 激趣设疑
课堂学习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有意识、有计划地采用多种激疑的方式,激起学生思想的波澜,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获得自我满足;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并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时时处处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创新的乐趣。
课堂提问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得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例如:在教《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这个问题很新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为了解开谜团,认真阅读课文,努力从字里行间找线索。教师同时诱导学生对猎豹、鸵鸟这两个动物的速度分析比较,加深了学生对这两个动物形象的认识。
二、变直为曲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要化直为曲,旁敲侧击,因势利导。
在整体把握全篇的基础上,注重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巧设问题,吸引学生。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同一问题有多种形式的问法,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设问的过程当作开启学生思维的过程,激活他们思维的灵性。教师应在学生思路受阻时巧言启发,在对立或矛盾中诱其比较,站在新的角度、新的层面锻炼学生的思考力,使他们思维向纵深处拓展。欲速则不达,智慧的提问,是旁敲侧击,既能“山重水复”,又能“柳暗花明”,使学生感受到思考的乐趣。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如《落花生》一文中写道:爸爸问我们:花生的好处有哪些?如果让学生分析爸爸说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可以这样问:“爸爸问的这个问题都有谁回答呢?”当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有姐姐哥哥回答,我是怎么回答的?”有的学生会说课文内容,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当我们姐弟三个回答完爸爸的话后,爸爸说了一句什么话?学生继续根据课文内容回答,这时顺势问道:“爸爸这样将花生和苹果、石榴进行了什么?”学生回答:对比,那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父亲的话中含义。
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系统论有条重要原理:“如果事物越是序化,其效能就越高”。可见,解决“序”的问题十分重要。一个难的大问题,可以科学地、有序地分解为几个容易的小问题,步步为营,分散诱导,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解决问题。设问要结合学生年龄、能力实际,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使学生回答问题时感到可望又可即,既不因为问题过难望而却步,又不因为问题过于简单而骄傲自满。教师有序地提出问题,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正确运用知识,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又避免了语文教学杂乱零散的弊病。
四、相机适时
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还要求我们教师要抓住时机,适时设问,随机应变。所谓“适时”就是所提出的问题与学生的思考、质疑相“吻合”,并在学生有思、有疑正要提出问题而苦于不知怎样表达之时。设问不是把学生问倒,更不是作为花絮点缀课堂,“创设”学生活动的形式,而在于解难释疑,掌握新知。是否适时发问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过早发问,造成气氛紧张,学生内心茫然,容易造成课堂冷场;过晚发问,学生勿需思考就能对答如流,使问题成为“瞎子点灯,白费蜡”,毫无价值可言。此外,教师还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问题的难度、切入的角度、提问的方式,以把握知识要点、训练重点和教学过程。课堂上不能满堂问,而应在那些重点难点之处相机而问。在教《将相和》时,指导学生先理清情节,然后要求他们复述故事,再谈感受。对于感受,大部分学生只是简单的下了叙述了三个故事。此时我提了一个问题:廉颇为什么要说蔺相如是靠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获得的官位?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异常。
五、分层设计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
六、灵活变通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于“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愿学与问伴随师生不断进步。
(作者联系电话:18585959552)
- 【发布时间】2018/10/17
- 【点击频次】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