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几许思考
【关键词】 信息技术;素质教育;实施;
【正文】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应试”教育已显然不能适应时代对人才的需要,必然要转向素质教育,强化学生能力培养。而信息技术又是人才竞争力的一个核心要素,格外重要,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成为当下信息技术教师的重要实践方向。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信息技术教学,谈谈素质教育理念在其中的落实与思考。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因分析
信息技术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才能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中学信息技术应注重素质教育,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把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任务。这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所在。所以,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必须进行素质教育,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提升学生的素质和促进学生全面和个性发展为最高目标,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任务,架构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技术课程理念和教学模式,形成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体系。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竭力挖掘其潜能。信息技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使其掌握终生实用的基本技能。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艺术鉴赏和团结协作等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信息技术教育是面向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生存的全面能力的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技术技能课。
(二)发展性原则。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主题,也是提升个人竞争的前提。作为时代呼唤的素质教育,就必须面向学生的发展,为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更加侧重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着眼于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能力的培养,以提高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可以说信息技术素质教育强调是技术与能力,而非知识本位。
(三)针对性原则。因家庭背景、智力水平、基础知识等不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和获取信息的方法存在很大差异。例如有的学生每分钟录入文字速度可达20多个,而有的学生对键盘还不太熟悉;有的学生能上网查阅信息,发电子邮件,利用网络资资源来辅助学习,而有的学生对网络还较陌生。对于这种情况不能采用“一刀切”的办法,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加强教学个体针对性,让每个都获得适应其自身需要的教育,更好地发展素养,形成学生学习自信。
三、信息技术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因地制宜编写教材。因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水平、学生基础状况存在较大差异,故不能采用统一的教材。教材编写应在新课标前提下加强系统性、实用性、实践性的处理。当前教材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系统性不强,同一内容多年学段都在学习。教材编写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
(二)革新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授导型的,其特点是讲练结合。这种模式其教学效率高,但忽视了学生自我探究能力的培养,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探究型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了学生学习的研究性、探究性、协作性和自主性,贯穿了能力本位思想,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
(三)教学评价的革新: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强调的是结果,忽视了实现过程,从而不能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学习发展和进步。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学生提交的作业或作品,如小制作、研究报告、演示文稿等等。要注意尽量给学生展示、说明的机会;注意观察、指导学习结果形成过程;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学习成果评价的内容涉及学习目标的各个方面,包括认知、技能、情感等。不同的学习单元,评价的重点也应不同。学习成果评价的方式主要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方式。教师评价能起到引导作用;学生互评能培养批判和协作精神;自我评价能重视学习者反思,以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加强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建设。信息技术课程资源是实施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必要条件。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按照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基本构成可分为教师培训、信息基础设施和教育信息资源。教师培训包括对各科教师培训;信息基础设施是构成信息技术课程物质平台,它包括校园网和学生机房等硬件建设;教育信息资源是信息技术课程的资源基础,它包括教学要求、作业布置、视频讲座、素材资源(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科数码资料等。
总之,要提高信息技术教学实效性,我们唯有走出传统,更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才能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人才。又特别象信息技术这样特别重实践性的学科,必须面向素质教育,全面革新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模式,革新传统的教学、学习和评价观,构筑新型的面向素质教育的信息技术教育,才能有效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发展学生社会适应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林海文,信息技术课堂上实施素质教育[J].广东教育,2009年。
[2]姬燕,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J].河南科技,2013年。
[3]张玲,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学周刊,2014年。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因分析
信息技术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才能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中学信息技术应注重素质教育,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把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任务。这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所在。所以,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必须进行素质教育,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提升学生的素质和促进学生全面和个性发展为最高目标,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任务,架构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技术课程理念和教学模式,形成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体系。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竭力挖掘其潜能。信息技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使其掌握终生实用的基本技能。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艺术鉴赏和团结协作等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信息技术教育是面向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生存的全面能力的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技术技能课。
(二)发展性原则。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主题,也是提升个人竞争的前提。作为时代呼唤的素质教育,就必须面向学生的发展,为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更加侧重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着眼于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能力的培养,以提高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可以说信息技术素质教育强调是技术与能力,而非知识本位。
(三)针对性原则。因家庭背景、智力水平、基础知识等不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和获取信息的方法存在很大差异。例如有的学生每分钟录入文字速度可达20多个,而有的学生对键盘还不太熟悉;有的学生能上网查阅信息,发电子邮件,利用网络资资源来辅助学习,而有的学生对网络还较陌生。对于这种情况不能采用“一刀切”的办法,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加强教学个体针对性,让每个都获得适应其自身需要的教育,更好地发展素养,形成学生学习自信。
三、信息技术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因地制宜编写教材。因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水平、学生基础状况存在较大差异,故不能采用统一的教材。教材编写应在新课标前提下加强系统性、实用性、实践性的处理。当前教材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系统性不强,同一内容多年学段都在学习。教材编写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
(二)革新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授导型的,其特点是讲练结合。这种模式其教学效率高,但忽视了学生自我探究能力的培养,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探究型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了学生学习的研究性、探究性、协作性和自主性,贯穿了能力本位思想,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
(三)教学评价的革新: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强调的是结果,忽视了实现过程,从而不能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学习发展和进步。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学生提交的作业或作品,如小制作、研究报告、演示文稿等等。要注意尽量给学生展示、说明的机会;注意观察、指导学习结果形成过程;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学习成果评价的内容涉及学习目标的各个方面,包括认知、技能、情感等。不同的学习单元,评价的重点也应不同。学习成果评价的方式主要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方式。教师评价能起到引导作用;学生互评能培养批判和协作精神;自我评价能重视学习者反思,以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加强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建设。信息技术课程资源是实施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必要条件。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按照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基本构成可分为教师培训、信息基础设施和教育信息资源。教师培训包括对各科教师培训;信息基础设施是构成信息技术课程物质平台,它包括校园网和学生机房等硬件建设;教育信息资源是信息技术课程的资源基础,它包括教学要求、作业布置、视频讲座、素材资源(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科数码资料等。
总之,要提高信息技术教学实效性,我们唯有走出传统,更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才能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人才。又特别象信息技术这样特别重实践性的学科,必须面向素质教育,全面革新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模式,革新传统的教学、学习和评价观,构筑新型的面向素质教育的信息技术教育,才能有效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发展学生社会适应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林海文,信息技术课堂上实施素质教育[J].广东教育,2009年。
[2]姬燕,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J].河南科技,2013年。
[3]张玲,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学周刊,2014年。
- 【发布时间】2018/4/3 13:56:17
- 【点击频次】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