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加强基础道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关键词】 基础道德教育;实践;情感培养;因材施教;
【正文】在广大青少年中切实坚持进行基本的伦理道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这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还必须特别强调呼唤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包括绵延数千年历史的传统美德和近代发展起来的革命传统美德。这是因为,首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今天,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其次,弘扬传统美德,例如:爱国爱民,敬老爱幼,谦虚礼貌,团结友爱,自强不息,勤劳俭朴,诚实守信,律己宽人等等,这是历史的召唤,也是时代的需要,现实的需要,它有助于振奋我们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抵御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与诱惑。再次,中华传统道德是建立在对人性的尊重与良知善行的期待上,容易为广大青少年所接受,容易得到家长的配合、支持,容易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坚持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做到既有明确的目标,又有可操作的具体要求。我们的具体做法和体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道德灌输,提高认知水平
提高认知水平,这是教育的起步。一个人缺乏起码的道德修养,首先是由于无知。例如要礼貌待人,要孝敬父母,要有同情心等等,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大批青少年没有系统地受过这方面的教育,在社会上演出了多少荒唐事。因此,进行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明辨是非。
帮助学生提高认识的途径有许多,例如参观、实践,但最主要的还是要靠灌输,灌输是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这是颇有道理的。灌输就是讲道理,它不等于空洞的说教。讲道理要和启发引导结合起来,要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对善恶美丑,是非荣辱的道德判断能力。
道德灌输的主要途径是课堂,强调每节课常教学都要努力做到寓德于教。我们十分重视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改革,一定程度上淡化理论的要求,强调以解决学生的实际认识问题为首要目的,努力做到联系实际,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加强针对性。一些年级的政治课考试评分也进行了改革,实行开卷考与阅卷考结合,卷面成绩与实际表现相结合。
2.重视道德熏陶,激发道德情感
提高道德认知的目的,在于催化美好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发生。在宣传灌输过程中,如果没有情感方面的熏染,没有在日常的生活交往中得到肯定性的强化,则外在的道德原则和自身的道德知识就会失去生机,就可能蜕化成语言的外壳;如果道德知识不在人的亲身感受中内化为自身的需要测任何道德规范、准则,都不能保证个人道德上的可靠性。许多违法、犯罪或对违法犯罪的行为视而不见,常常并非不知其为违法犯罪,而主要是缺乏实行道德行为的情感。因此,培养青少年最基本的道德情感,如同情心、义务感、羞耻感等,是道德教育的当务之急。
要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宣传灌输本身就必须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做到入情入理,声情并茂,使他们易于接受。重视校园有形无声的文化环境建设,室内外张挂中外名人的画像及写有催人奋进、自省的警句或格言的条幅,同时注意加大校园的绿化、美化力度。整洁、优美、清新、庄重的校园环境和高尚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熏陶了道德情感,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3.组织道德实践,磨炼道德意志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怎样做人。塑造一个道德高尚的人,除了对他们进行合适的道德灌输,培育他们的道德情感,还必须创造适当的条件和机会,让他们身体力行,这就是道德实践。人们的道德认知,只有通过不断的道德实践,才能外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并在实践中加深对道德规范的理解。“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要总做好事,不做坏事,就必须有道德意志的支持,而道德意志的形成,也有赖于在道德实践中的不断磨炼。我们的口号是: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对自我,从坐、立、行的姿势,穿戴得体等小事做起;对他人,从讲礼仪、肯助人、讲信用做起;在学校,从遵守纪律、爱护环境、勤奋学习做起;在家里,从尊重父母、多做家务做起。我们倾注很大注意力的是孩子们爱心的培养,利人品德的形成,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与各种活动中学会关心,懂得同情。
学生良好品德形成过程中的知、情、意、行四个环节,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不可分割,更不能偏废。在这一过程中,学校领导、老师的人格修养,道德情操都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的成败,正所谓“正人先正己”,“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4.重视积极的情感培养
道德不仅是知识,还是情感、意志和行动,所以单靠讲授与听讲是不能完成道德学习的全部任务的。教育者要努力在情感上打动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够通过学生的内部需要产生积极的动力,使他们把认识运用于实践,指导自己的行动,使道德规范内化成学生自己的品质。(1)加强情感体验。积极的情感体验是道德规范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需要的基本条件。教育者要充分利用班会、队会、纪念日、影视作品等创造性地创设情境,使学生受到健康向上的熏陶,增强情感体验。(2)发展积极情感。实践是情感的源泉,也是培养情感的最终目的。教育者要通过多种实践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积极情感,如通过劳动实践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通过班级自主管理实践树立主人翁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5.因材施教地实施德育
德育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是道德生活与学习的主体。教育者应当对具体德育对象的实际有透彻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道德教育。(1)依据个性实施教育。不同阶段的学生个性特征具有一定的共性,但更有各自的个性。教育者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个性开展不同的道德教育,依据不同类型的能力、气质、性格特征进行教育策略上的调整,对每一个学生都给予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关怀。(2)安排教育内容适当。因材施教原则的实质是合理安排教育内容或任务的难度。教育者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估计学生的个性发展水平,而应当在“最近发展区”的理念指导下,为学生安排恰当的教育主题,创造道德发展的最佳条件。(3)德育与“心育”统一。个体的意识倾向会影响个体道德判断与行为的发展,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也制约着道德行为的表现。许多道德问题往往是与心理问题尤其是个性及其发展的阶段性联系在一起的。教育者在教育工作中,要把德育与“心育”紧密结合,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信箱,开通“心育”网站,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坚持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做到既有明确的目标,又有可操作的具体要求。我们的具体做法和体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道德灌输,提高认知水平
提高认知水平,这是教育的起步。一个人缺乏起码的道德修养,首先是由于无知。例如要礼貌待人,要孝敬父母,要有同情心等等,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大批青少年没有系统地受过这方面的教育,在社会上演出了多少荒唐事。因此,进行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明辨是非。
帮助学生提高认识的途径有许多,例如参观、实践,但最主要的还是要靠灌输,灌输是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这是颇有道理的。灌输就是讲道理,它不等于空洞的说教。讲道理要和启发引导结合起来,要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对善恶美丑,是非荣辱的道德判断能力。
道德灌输的主要途径是课堂,强调每节课常教学都要努力做到寓德于教。我们十分重视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改革,一定程度上淡化理论的要求,强调以解决学生的实际认识问题为首要目的,努力做到联系实际,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加强针对性。一些年级的政治课考试评分也进行了改革,实行开卷考与阅卷考结合,卷面成绩与实际表现相结合。
2.重视道德熏陶,激发道德情感
提高道德认知的目的,在于催化美好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发生。在宣传灌输过程中,如果没有情感方面的熏染,没有在日常的生活交往中得到肯定性的强化,则外在的道德原则和自身的道德知识就会失去生机,就可能蜕化成语言的外壳;如果道德知识不在人的亲身感受中内化为自身的需要测任何道德规范、准则,都不能保证个人道德上的可靠性。许多违法、犯罪或对违法犯罪的行为视而不见,常常并非不知其为违法犯罪,而主要是缺乏实行道德行为的情感。因此,培养青少年最基本的道德情感,如同情心、义务感、羞耻感等,是道德教育的当务之急。
要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宣传灌输本身就必须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做到入情入理,声情并茂,使他们易于接受。重视校园有形无声的文化环境建设,室内外张挂中外名人的画像及写有催人奋进、自省的警句或格言的条幅,同时注意加大校园的绿化、美化力度。整洁、优美、清新、庄重的校园环境和高尚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熏陶了道德情感,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3.组织道德实践,磨炼道德意志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怎样做人。塑造一个道德高尚的人,除了对他们进行合适的道德灌输,培育他们的道德情感,还必须创造适当的条件和机会,让他们身体力行,这就是道德实践。人们的道德认知,只有通过不断的道德实践,才能外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并在实践中加深对道德规范的理解。“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要总做好事,不做坏事,就必须有道德意志的支持,而道德意志的形成,也有赖于在道德实践中的不断磨炼。我们的口号是: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对自我,从坐、立、行的姿势,穿戴得体等小事做起;对他人,从讲礼仪、肯助人、讲信用做起;在学校,从遵守纪律、爱护环境、勤奋学习做起;在家里,从尊重父母、多做家务做起。我们倾注很大注意力的是孩子们爱心的培养,利人品德的形成,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与各种活动中学会关心,懂得同情。
学生良好品德形成过程中的知、情、意、行四个环节,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不可分割,更不能偏废。在这一过程中,学校领导、老师的人格修养,道德情操都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的成败,正所谓“正人先正己”,“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4.重视积极的情感培养
道德不仅是知识,还是情感、意志和行动,所以单靠讲授与听讲是不能完成道德学习的全部任务的。教育者要努力在情感上打动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够通过学生的内部需要产生积极的动力,使他们把认识运用于实践,指导自己的行动,使道德规范内化成学生自己的品质。(1)加强情感体验。积极的情感体验是道德规范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需要的基本条件。教育者要充分利用班会、队会、纪念日、影视作品等创造性地创设情境,使学生受到健康向上的熏陶,增强情感体验。(2)发展积极情感。实践是情感的源泉,也是培养情感的最终目的。教育者要通过多种实践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积极情感,如通过劳动实践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通过班级自主管理实践树立主人翁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5.因材施教地实施德育
德育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是道德生活与学习的主体。教育者应当对具体德育对象的实际有透彻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道德教育。(1)依据个性实施教育。不同阶段的学生个性特征具有一定的共性,但更有各自的个性。教育者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个性开展不同的道德教育,依据不同类型的能力、气质、性格特征进行教育策略上的调整,对每一个学生都给予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关怀。(2)安排教育内容适当。因材施教原则的实质是合理安排教育内容或任务的难度。教育者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估计学生的个性发展水平,而应当在“最近发展区”的理念指导下,为学生安排恰当的教育主题,创造道德发展的最佳条件。(3)德育与“心育”统一。个体的意识倾向会影响个体道德判断与行为的发展,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也制约着道德行为的表现。许多道德问题往往是与心理问题尤其是个性及其发展的阶段性联系在一起的。教育者在教育工作中,要把德育与“心育”紧密结合,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信箱,开通“心育”网站,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 【发布时间】2018/4/3 13:56:43
- 【点击频次】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