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提高效果的策略探究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效果;提高;策略;
【正文】提高教学效果是一线教师的重要追求,特别是在倡导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今天,我们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数学育人效果,就成为我们众多数学教师的重要目标。而传统数学教学,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奉行“教以应试求分”的策略,导致学生本应有的数学能力未达到要求。在全面践行新课标的,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今天,我们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就成为我们探索新课改的重要课题。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谈提高其教学效果的实践策略。
一、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
这虽然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直接策略,但对教学效果的能否提升,提升多少却有重要影响。特别是教学观念是否新颖、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受此影响。因此,加强教师自身业务素质提升,包括理念更新,教学法知识、学科知识都要进行更新丰富,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的需要。我认为一个好教师要经历三个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历练,才能真正提升自我们能力素养,即“建模”、“践模”、“渐模”(模渐渐退去的课堂教学)。除了课堂上能力需要提升外,还应加强心理素养培养,做到尽量不要将生活中的烦恼和厌烦情绪带入课堂,要保持愉快的情绪,即使偶有不快,也能立即调整心情,顺利进行教育教学活动。遇到学生顶撞、调皮,或考试不好,也不要一味批评,我们在严厉批评指正学生的缺点和错误的同时,也要多对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鼓励。另外,人无完人,教师也有犯错的时候,我们教师要善于进行自我批评。向学生认错,是教师对自我的勇敢挑战,同时也体现了教师较高的个人素质。这些看似个人的素养问题,却在教室里给学生的却是一个学习氛围的问题,也是影响我们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作为新课标背景下的数学教学,也是我们数学教师应积极做好的细节问题。
二、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教学效果提升的主要人,也是良好教学效果的受益人,他们是否全身心参与到课堂中来,能否与我们教师构成有效的双边活动,都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在践行新课标的今天,我们很多教师都知道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其参与,发挥主体作用的重要性。落实到课堂教学中,都很注重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在开课导入环节,尽可能地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或歌曲整合其中,或者通过悬念设置、媒体使用、成果展演等方式来促进课堂氛围活跃,以此达到促进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兴趣的目的。
三、抓住学生特征开展教学
世界上许多重大发明与新技术的发现都是从好奇心开始的。好奇心使人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有探索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们知道,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学生的一个重要年龄特征。抓住这个特征,我们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让他们产生出强烈的探索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利用小故事、谜语、笑话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引起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从而诱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先给学生讲小故事:“从前有个小孩,他已经16岁了,却只过了4个生日……?”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进行思考,诱发了学生的探索思维。然后教师讲解”年、月、日“中”四年一闰“的情况,这样既有趣又自然,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在实践中,学生还有很多年龄特征可供我们“利用”,如好动、好表扬、好竞争等特征,都可为我们教学所用。
四、运用电教手段培养学生思维
随着“班班通”工程的有效落实,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电教手段走进课堂,成为我们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多媒体技术这种电教手段,只有运用得科学、合理,不仅能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兴趣,还能降低学习难度,培养学生思维,特别是发散思维。这种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时能不拘一格地从仅有的信息中尽可能扩展开去,朝着各种方向,不同范围去探索各种不同的解决途径和答案的思维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发散思维的条件或环境,如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重视思维训练,发挥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很有益的:没有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就不会有任何创造性的萌芽和创造性的成果。为了创新,必须强调发散思维,可以说一切创造都起源于发散思维。实践中,我们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因为多媒体是集声、光、动画为一体、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化静为动,这些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例如,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如15-8=( )时,计算机画面上首先出现小棒,一捆加五根怎祥减去八根,学生可以自己先动手操作,试一试怎样减,探求方法,然后,按一下正确答案,出现的画面就会是一捆零五根小棒和一只小熊,按照学生摆的方法,展示学生的计算过程,小熊边做边说,在加上适当音响和音乐。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分别展示解答此题的几种方法的动画效果。
总之,要提高数学教学效果,需要多种方法进行,做到灵活运用,我们才能达到让学生在耳目一新的学习中获得更好的数学教育的目的。只要学生参与了,我们数学教学良好的效果才可达成的可能。多年的实践感受让我深刻明白了这一点,无论什么样的方法,最后都要落实到能促进学生参与、思考的方法上来。这样的教学才有效果,才是有意义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刘红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提升的策略探究[J].基础教育,2015年。
[2]郑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新课程,2016年。
一、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
这虽然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直接策略,但对教学效果的能否提升,提升多少却有重要影响。特别是教学观念是否新颖、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受此影响。因此,加强教师自身业务素质提升,包括理念更新,教学法知识、学科知识都要进行更新丰富,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的需要。我认为一个好教师要经历三个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历练,才能真正提升自我们能力素养,即“建模”、“践模”、“渐模”(模渐渐退去的课堂教学)。除了课堂上能力需要提升外,还应加强心理素养培养,做到尽量不要将生活中的烦恼和厌烦情绪带入课堂,要保持愉快的情绪,即使偶有不快,也能立即调整心情,顺利进行教育教学活动。遇到学生顶撞、调皮,或考试不好,也不要一味批评,我们在严厉批评指正学生的缺点和错误的同时,也要多对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鼓励。另外,人无完人,教师也有犯错的时候,我们教师要善于进行自我批评。向学生认错,是教师对自我的勇敢挑战,同时也体现了教师较高的个人素质。这些看似个人的素养问题,却在教室里给学生的却是一个学习氛围的问题,也是影响我们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作为新课标背景下的数学教学,也是我们数学教师应积极做好的细节问题。
二、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教学效果提升的主要人,也是良好教学效果的受益人,他们是否全身心参与到课堂中来,能否与我们教师构成有效的双边活动,都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在践行新课标的今天,我们很多教师都知道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其参与,发挥主体作用的重要性。落实到课堂教学中,都很注重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在开课导入环节,尽可能地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或歌曲整合其中,或者通过悬念设置、媒体使用、成果展演等方式来促进课堂氛围活跃,以此达到促进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兴趣的目的。
三、抓住学生特征开展教学
世界上许多重大发明与新技术的发现都是从好奇心开始的。好奇心使人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有探索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们知道,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学生的一个重要年龄特征。抓住这个特征,我们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让他们产生出强烈的探索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利用小故事、谜语、笑话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引起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从而诱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先给学生讲小故事:“从前有个小孩,他已经16岁了,却只过了4个生日……?”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进行思考,诱发了学生的探索思维。然后教师讲解”年、月、日“中”四年一闰“的情况,这样既有趣又自然,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在实践中,学生还有很多年龄特征可供我们“利用”,如好动、好表扬、好竞争等特征,都可为我们教学所用。
四、运用电教手段培养学生思维
随着“班班通”工程的有效落实,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电教手段走进课堂,成为我们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多媒体技术这种电教手段,只有运用得科学、合理,不仅能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兴趣,还能降低学习难度,培养学生思维,特别是发散思维。这种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时能不拘一格地从仅有的信息中尽可能扩展开去,朝着各种方向,不同范围去探索各种不同的解决途径和答案的思维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发散思维的条件或环境,如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重视思维训练,发挥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很有益的:没有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就不会有任何创造性的萌芽和创造性的成果。为了创新,必须强调发散思维,可以说一切创造都起源于发散思维。实践中,我们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因为多媒体是集声、光、动画为一体、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化静为动,这些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例如,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如15-8=( )时,计算机画面上首先出现小棒,一捆加五根怎祥减去八根,学生可以自己先动手操作,试一试怎样减,探求方法,然后,按一下正确答案,出现的画面就会是一捆零五根小棒和一只小熊,按照学生摆的方法,展示学生的计算过程,小熊边做边说,在加上适当音响和音乐。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分别展示解答此题的几种方法的动画效果。
总之,要提高数学教学效果,需要多种方法进行,做到灵活运用,我们才能达到让学生在耳目一新的学习中获得更好的数学教育的目的。只要学生参与了,我们数学教学良好的效果才可达成的可能。多年的实践感受让我深刻明白了这一点,无论什么样的方法,最后都要落实到能促进学生参与、思考的方法上来。这样的教学才有效果,才是有意义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刘红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提升的策略探究[J].基础教育,2015年。
[2]郑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新课程,2016年。
- 【发布时间】2018/4/3 14:03:32
- 【点击频次】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