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课堂中情境创设的常见误区浅析

 

【作者】 赵 莉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万隆镇小学

【摘要】 为提高情境教学有效性,我们必须谨防进入情境创设误区。实践中,我们看到把情境当作教学内容的“包装”、过大过宽的绕圈子、不顾实际的任意拔高、用多媒体替代动手操作等现象,都是情境创设的不良问题。

【关键词】 小学数学;情境创设;常见误区;
【正文】情境是新课改推进过程中获得的一种实践教学策略,运用这种策略施教,不仅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教学过程充满趣味性,达到优化效果,还能诱发学生思考,煽动学生情感,使之更发挥主体性。正因如此,情境教学策略得到了广大教师热衷,也被广泛地用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但在实践中我们看到,不是每一个情境教学,都能带来良好效果,原因在于我们一些老师创设的情境出现了一些问题,进入了误区,导致其有效性打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研讨,积极探索高效的情境教学模式。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谈谈此话题。
  一、不要让情境成为了教学内容的“包装”
  选进课堂教学的任何东西,都是负载着教学目的的载体,情境一旦作为一种策略用之于课堂,其本身也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因此,我们不能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容易出现这种误区的,主要是在新授开始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欲望,一些老师就把情境创设“过了火”,把其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的包装模式。如某教师在一节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齐天大圣孙悟空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孙悟空头像+复习题,其次是孙悟空头像+例题,再次是孙悟空头像+巩固练习,最后还是孙悟空头像+总结。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孙悟空的头像,就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价值?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就成为我们个别教师易出现的情境误区。其实,本来有趣的孙悟空出现在这样不伦不类的场合中,其本身也失去了应有的“磁场效应”,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过大过宽的绕圈子情境
  绕圈子情境,对于新课题的教学,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境教学,由于圈子绕得过大达宽,学生思路总不能及时跟着教师套路“出牌”,导致一些年轻教师因得不到既想答案而“汗水常流”。如一位教师教学“元角分”时,为了引出钱的教学,设计了“8角钱可以怎样拿”的情境,开课不久便这样教学:“小红从家乡要给贫困地区的小朋友寄一封信,需要什么啊?”学生回答花样百出:“需要一个邮局”、“需要一个邮递员”、“需要一个信封”等等。学生的回答无论如何,教师都得不到心中预设的答案,最后不得已只好强行切入:“寄信要邮票,买一张邮票多少钱?”“8角钱。”“8角钱怎么拿呢?”绕了一圈,还是得自己说出正题来。象这样的绕圈子的所谓情境,由于太过于开放,未能突出数学学习主题,可有多个思考方向,设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难免我们不会枝生横节,实在多余而繁琐。我们看到,许多时候,我们的老师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情境”,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其实,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得不偿失,应该立即叫停刹车。
  三、不顾实际的任意拔高的情境
  情境作为一种策略,必须学生认知规律,否则,就不能引发学生参与欲望。实践中,我们看到一些教师出现这样的情境,就民所创设的情境太过于成人化,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有不顾实际的任意拔高之嫌。例如,一教师在教学“一笔画”问题时,其设计了一座居民小区平面图,让学生设计一个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路线情境。看上去,情境创设合情合理,因为在成人的思维中,这就是一笔画问题,应该是优化设计了。但学生却不这样想,走路为画画还是两回事,对“既不重复又不遗漏”也不理解,他可能对此不感兴趣,至少在他没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时,他是不会充分投入进去的。无独有偶的事发生了,同课异构的一位教师是这样进行的,他用一笔画画出了一匹马的图案,然后问:“你能一笔画出来吗?试一试。”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出问题:再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这样的设计学生很容易发现“一笔画”的含义,这样教学,不仅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很好切入主题,开启新课教学,达到了我们创设情境助推高效的目的。
  四、易用多媒体替代动手操作
  随着“班班通”工程的全面实现,以电子白板为核心的多媒体出现在课堂教学中了。我们知道,多媒体具有较强的集成性和交互性,能创设出图文声像并茂的情境。可是,如果一味注重于使用多媒体,以致忽略了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其实,创设情境不只局限于多媒体,语言、实物操作、游戏甚至教师的手势、体态,都可以成为一种情境。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于用多媒体。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某位教师用多媒体电脑生动地演示用等底等高的圆锥杯向圆柱杯中三次倒水,恰好倒满的过程。但我想,如果这里,让学生先自己亲自动手量一量,理解会更加深刻。可惜的是,多媒体的使用,替代了学生的亲身体验,对于学生,只能是隔靴搔痒了。出现这样的教学,让多媒体替代了动手操作学数学,这也是我们易出现的情境问题。
  当然,实践中,还有很多现象,如情境中忽略师生情感交流,超出实际生活等问题,都是我们源于对情境认知不清所致。在新课改的教学中,我们要更新理念,对情境进行科学认识,才能使能情境为我们科学所用,并能为学生踊跃参与,高效学习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雷婷婷,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
  [2]张益平,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误区和应对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4年。
  • 【发布时间】2018/4/3 14:09:25
  • 【点击频次】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