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寻

 

【作者】 张勇洋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沿口镇泰山小学

【摘要】 要提高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教学有效性,需要我们创设生活情境,搭建活动平台,让学生受到激励,积极参与到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中来。

【关键词】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提高;实践策略;
【正文】打开现行品德与社会教材,大凡每一位任课教师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一堂课的内容怎么就几幅图、几段文字,这课可咋上啊。感慨过了,我们还是得上。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我获得了一些感受:我认为恰恰是这样的编排,才能更好地为每一位教师的创新教学留下足够的空间,是一种富有弹性的安排设计。纵观整个教材,我发现这门学科包罗万象,其内容涉及极为广泛,甚至有点“杂”,不仅有复杂多样的客观世界,也蕴含着丰富的主观世界。教材里可爱的卡通画、亲切的生活照、简洁的提示语,既富有童心、童真、童趣,又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和生活逻辑,令人耳目一新。正是由于这些元素,使我渐渐感觉到了这门学科教学的乐趣。但近年来我们发现,这门学科虽然教学设计的弹性空间大,但有效性提高很难,方法也不能其其他学科那样,传统讲解式策略更难以发挥。如何提高这一学科教学有效性呢?带着这一问题我们又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索。下面,把其提高教学有效性策略献之,与尔共勉。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生活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说过:“对孩子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的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我们知道,良好品德的形成源于生活实践,生活平台既是培养沃土,也是实践检验平台。因此,有效的品德与社会教学,需要我们打通教材与生活的通道,即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由此走进生活,能在感知生活中体验生活,获得生活中需要的道德情感、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要知道,品德与社会教学核心就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热爱生活、学习做人,这既是教学总的目标,也是我们每堂课应追寻的课时目标。因此,我们应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例如,在教学“社会生活有规则”这一课时,我们就可创设生活情境,直接利用多媒体打通这个环节:让学生看到令人震撼的不遵守社会规则而造成灾难的画面,接着让学生看了人们遵守规则而带来的正面影响,再配以合适的音乐渲染,学生很快进入真实的生活情境,在学生的心里产生了强烈震撼力,进而让学生讨论、交流社会生活为什么需要规则,需要什么样的规则。教学目标就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可谓是水到渠成,效果极为明显。
  二、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讨论交流
  合作本身就是一种品质,一种能力,一种方法。随着社会竞争加剧,合作能力与合作意识的培养就显得更加重要。而体现在教学中,就是要多引导学生把学习“所获”和“所惑”进行讨论、交流,“所获”便是分享成果,“所惑”便是相互化解问题。因此,有效的教学就需要我们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学会合作,学会讨论与交流。不仅达成这几种的能力,也把我们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强调的道德观通过讨论、交流化为了学生自身的道德认知。所以,我在提效增质的实践中,常常搭建平台,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例如,在教学《呵护我们的身体》这一课时,凭借书中的内容和几幅插图根本说服不了学生,所以我把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互相讨论、交流、质疑、思考、合作,让他们想出了很多呵护身体的好办法,还画了很多宣传画来教育全校的学生和自己的亲朋好友,要爱护自己的身体。当然,要让学生紧紧围绕主题进行讨论交流,我们应当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组织,防止形式上的讨论。讨论形式可以多样,人人参与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三、搭建活动平台,让学生付诸实践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具有优良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我在教学中很注意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道理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课内导行,更要注重课外践行这一环节,为学生提供创新大舞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课堂上开展各种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学《齐心真好》时,我让学生开展一次拔河比赛、六人跑和折筷子比赛等活动,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齐心协力所带来的力量,最后让学生沉浸在一首《众人划桨开大船》的歌声中。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升华。这样教学目标也就完成了。
  四、强化激励评价,让学生体验快乐
  激励评价是调动学生主体作用的最有效策略,也是促进学生与教师共同配合,形成双边活动的最有效方法。因此,教学中,我们应强化激励评价,不吝啬我们点赞语言,让学生在表扬、赏识中感受到学习成功、积极思考所带来的快乐,从而在他们心中唤起自豪感和自尊感。哪怕学生的细微进步,也要被我们教师所关注、所发现、所赞赏。我在教学时经常使用的评价语有“今天你能大胆发言,老师真的很高兴!”“你是个有爱心的好孩子”“你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你每天都在进步,老师真的很高兴!”“再努力,你会像鸟儿一样快乐,并且飞得更高!”、“你太有才啦!”、“你真是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等等。我看到同学们对这样的评价语饶有兴趣,就连平日里的差生也活跃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全员参与的氛围,课堂活跃,教学效果自然很好。
  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要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其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上面所讲的策略,只是冰山一角,众多方法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究。但无论哪种方法,我们都要调动学生参与。因为他们才是学习主体。我们的努力只是他们成长的基础,只是他们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的外因。
  参考文献:
  [1]毛爱春,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J].科技展望,2015年。
  [2]阙瑞雪,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14年。
  • 【发布时间】2018/4/3 14:11:59
  • 【点击频次】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