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点燃学生的朗读之火
【关键词】 激发兴趣;教给方法;重视评价;
【正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该考虑汉语言文学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抓住汉语言文学的特点,培养孩子的语感呢?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就告诉我们: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它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陶冶学生情操的基本方法,是训练语言,培养语感的基本手段。朗读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乐于朗读、衷于朗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呢?
一、激发孩子读书的兴趣,让孩子喜欢朗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学生对朗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一篇文本就会像一块磁石牢牢地吸引住他们,他们会欲罢不能。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兴趣呢?
第一,我认为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养成“爱读”的好风气。可是在很多语文课上都会出现这种现象:几个阅读能力强的孩子不停地被叫起来范读、领读、品读,在课堂上大放光彩,而我们的大多数孩子却只能随声附和地跟读几声。久而久之,就会让大部分孩子的读书能力得不到训练,让孩子对学习语言文字失去兴趣,影响孩子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理解。
第二,要让全班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朗读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注意朗读的方式要灵活多变。我们可以采用指名读、小组读、教师引读、学生领读、比赛读、配乐朗读等等。比如:小学低段有很多故事性强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比如在教学《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一课时,我就鼓励孩子们在四人小组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师巡视时适时指导“波斯猫为什么找不到快乐?”。孩子在不断的角色扮演中理解了课文,很多孩子也会在读中明白波斯猫为什么找不到快乐,教师就避免了繁琐的分析讲解。有了理解,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的时候,孩子们就能很好地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
教材中还有很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了秀丽的自然风光。这些文字优美的课文往往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我们就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优美的风景引进课堂,配上合适的音乐,让孩子在欣赏美景的同时配上合适音乐朗读。如在教学《锡林格勒大草原》时,我让孩子们欣赏了《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的MV,孩子们一边欣赏歌曲,一边领略了草原的辽阔与美丽。再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蓝天下面,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成群的牛羊安闲的嚼着青草。小马驹蹦蹦跳跳地撒欢。”等句子的理解就轻而易举了,这时让孩子读出草原的辽阔和壮美就如拈手得来。
我们还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好胜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孩子们为了在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就会多加练习,这就增加了每个孩子读书的机会,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比赛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个人与个人的比赛,也可以是小组与小组的比赛。从二年级开始,每周的课外阅读课,我用二十分钟的时间进行朗读,评出读得好的孩子,发给“大拇指”作为奖励。孩子们的积极性都很高,希望得到奖励,抓紧了每时每刻练习。结果孩子们不仅提高了朗读水平,还强化了对文章的理解,真是事半功倍呀!
朗读不仅仅是让少数学生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更是大多数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途径。我们只有做到了既顾及全班,又照顾个人,才会让每一个孩子都喜欢朗读。
二、教给孩子读书的方法,让孩子学会朗读
首先,教师在教学时注意适时范读,熏陶感染孩子。孩子们朗读要达到一定的感情,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有效方法是范读。模仿是孩子们的天性,范读能使孩子很快进入情境。范读有时在学习课文前。比如教学《麻雀》时,我就先朗读,学生初步体会到老麻雀为了拯救自己的幼儿不顾一切危险,再做详细的讲解品读,对老麻雀投入的感情学生就不难理解了。有时在学习课文时范读,在讲《山海关》,讲到“啊!好一座威武的雄关!果然名不虚传!”一段时,我情不自禁的朗读起来,孩子们也跟着声情并茂的朗读起来。不用讲解,孩子们也感受到了山海关的雄伟。有时在学习完课文进行范读,比如教学《桂林山水》时,学习完课文后,我让孩子闭上眼睛静静的听我朗读,去感受桂林山水的秀美。慢慢地,我发现学生的确受到了感染和熏陶,老师范读哪篇课文次数越多,学生就读得越好,内容就理解得越透彻。
其次,仅仅有了老师的范读是不够的,还需要给孩子制定出朗读的目标,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有目的地朗读。在教学《开国大典》时,我要求“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并找出课文中描写的重点场面。”学生在读课文的同时有思考的问题。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达到了训练学生阅读文章的能力。
第三,孩子理解了课文内容,读得正确、流利了,教师应该培养孩子自主品读的能力。朗读教学中读的训练不能只满足于读的时间、次数、形式,还需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与理解课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有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在教学《秋天的怀念》时,我们细细地品读课文,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作者极度悔恨自己没有及时地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没有与母亲好好地生活,所以深深地怀念母亲,以及对母爱的无私写得淋漓尽致。教学时要将这种强烈的情感注入学生的心田,让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自然而然地去感受作者的悔恨和对母亲的无限怀念。只有体会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三、给予孩子读书的评价,让孩子读有成就
朗读评价,是朗读训练的重要环节。教育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及时反馈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们的朗读评价应该具有指导性。课堂上听得最多的评价是“读得不错!”“棒极了!”孩子听了这些评价不知道到底好在哪里,没起到让其他孩子学习的作用。如果读得不错,应指出好在哪里。如《桂林山水》一课,孩子在读到“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人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一句时,有的孩子读得很轻、很慢。这时,我评价说:“孩子们,你们感觉到静静的漓江了吗?对,孩子们,这样轻轻地,慢慢地读就可以让人感觉水是静静的。”我们的朗读评价更应该具有激励性,几岁、十几岁的孩子都需要得到别人的肯定和称赞。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少一些批评,多一些激励,才能让孩子们都有进步。比如一些朗读比较困难的同学,在朗读时能正确的朗读完一段,我常常说:“孩子,不错,没读错一个字,大家鼓励一下!”或者有的孩子老是读错字,我常说:“没关系,来,我们一起读。”既让孩子把课文读正确,又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保护。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善于点燃学生的朗读之火,就能让学生乐于朗读、衷于朗读,在朗读中学会学习,使他们的语文能力和文化品位得到提升,使祖国的语言文字得到更好发展。
一、激发孩子读书的兴趣,让孩子喜欢朗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学生对朗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一篇文本就会像一块磁石牢牢地吸引住他们,他们会欲罢不能。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兴趣呢?
第一,我认为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养成“爱读”的好风气。可是在很多语文课上都会出现这种现象:几个阅读能力强的孩子不停地被叫起来范读、领读、品读,在课堂上大放光彩,而我们的大多数孩子却只能随声附和地跟读几声。久而久之,就会让大部分孩子的读书能力得不到训练,让孩子对学习语言文字失去兴趣,影响孩子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理解。
第二,要让全班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朗读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注意朗读的方式要灵活多变。我们可以采用指名读、小组读、教师引读、学生领读、比赛读、配乐朗读等等。比如:小学低段有很多故事性强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比如在教学《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一课时,我就鼓励孩子们在四人小组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师巡视时适时指导“波斯猫为什么找不到快乐?”。孩子在不断的角色扮演中理解了课文,很多孩子也会在读中明白波斯猫为什么找不到快乐,教师就避免了繁琐的分析讲解。有了理解,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的时候,孩子们就能很好地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
教材中还有很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了秀丽的自然风光。这些文字优美的课文往往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我们就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优美的风景引进课堂,配上合适的音乐,让孩子在欣赏美景的同时配上合适音乐朗读。如在教学《锡林格勒大草原》时,我让孩子们欣赏了《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的MV,孩子们一边欣赏歌曲,一边领略了草原的辽阔与美丽。再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蓝天下面,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成群的牛羊安闲的嚼着青草。小马驹蹦蹦跳跳地撒欢。”等句子的理解就轻而易举了,这时让孩子读出草原的辽阔和壮美就如拈手得来。
我们还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好胜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孩子们为了在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就会多加练习,这就增加了每个孩子读书的机会,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比赛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个人与个人的比赛,也可以是小组与小组的比赛。从二年级开始,每周的课外阅读课,我用二十分钟的时间进行朗读,评出读得好的孩子,发给“大拇指”作为奖励。孩子们的积极性都很高,希望得到奖励,抓紧了每时每刻练习。结果孩子们不仅提高了朗读水平,还强化了对文章的理解,真是事半功倍呀!
朗读不仅仅是让少数学生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更是大多数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途径。我们只有做到了既顾及全班,又照顾个人,才会让每一个孩子都喜欢朗读。
二、教给孩子读书的方法,让孩子学会朗读
首先,教师在教学时注意适时范读,熏陶感染孩子。孩子们朗读要达到一定的感情,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有效方法是范读。模仿是孩子们的天性,范读能使孩子很快进入情境。范读有时在学习课文前。比如教学《麻雀》时,我就先朗读,学生初步体会到老麻雀为了拯救自己的幼儿不顾一切危险,再做详细的讲解品读,对老麻雀投入的感情学生就不难理解了。有时在学习课文时范读,在讲《山海关》,讲到“啊!好一座威武的雄关!果然名不虚传!”一段时,我情不自禁的朗读起来,孩子们也跟着声情并茂的朗读起来。不用讲解,孩子们也感受到了山海关的雄伟。有时在学习完课文进行范读,比如教学《桂林山水》时,学习完课文后,我让孩子闭上眼睛静静的听我朗读,去感受桂林山水的秀美。慢慢地,我发现学生的确受到了感染和熏陶,老师范读哪篇课文次数越多,学生就读得越好,内容就理解得越透彻。
其次,仅仅有了老师的范读是不够的,还需要给孩子制定出朗读的目标,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有目的地朗读。在教学《开国大典》时,我要求“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并找出课文中描写的重点场面。”学生在读课文的同时有思考的问题。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达到了训练学生阅读文章的能力。
第三,孩子理解了课文内容,读得正确、流利了,教师应该培养孩子自主品读的能力。朗读教学中读的训练不能只满足于读的时间、次数、形式,还需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与理解课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有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在教学《秋天的怀念》时,我们细细地品读课文,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作者极度悔恨自己没有及时地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没有与母亲好好地生活,所以深深地怀念母亲,以及对母爱的无私写得淋漓尽致。教学时要将这种强烈的情感注入学生的心田,让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自然而然地去感受作者的悔恨和对母亲的无限怀念。只有体会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三、给予孩子读书的评价,让孩子读有成就
朗读评价,是朗读训练的重要环节。教育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及时反馈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们的朗读评价应该具有指导性。课堂上听得最多的评价是“读得不错!”“棒极了!”孩子听了这些评价不知道到底好在哪里,没起到让其他孩子学习的作用。如果读得不错,应指出好在哪里。如《桂林山水》一课,孩子在读到“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人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一句时,有的孩子读得很轻、很慢。这时,我评价说:“孩子们,你们感觉到静静的漓江了吗?对,孩子们,这样轻轻地,慢慢地读就可以让人感觉水是静静的。”我们的朗读评价更应该具有激励性,几岁、十几岁的孩子都需要得到别人的肯定和称赞。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少一些批评,多一些激励,才能让孩子们都有进步。比如一些朗读比较困难的同学,在朗读时能正确的朗读完一段,我常常说:“孩子,不错,没读错一个字,大家鼓励一下!”或者有的孩子老是读错字,我常说:“没关系,来,我们一起读。”既让孩子把课文读正确,又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保护。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善于点燃学生的朗读之火,就能让学生乐于朗读、衷于朗读,在朗读中学会学习,使他们的语文能力和文化品位得到提升,使祖国的语言文字得到更好发展。
- 【发布时间】2018/4/3 14:13:22
- 【点击频次】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