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新农村村级文化建设之我见
【关键词】 农村文化;现状分析;发展途径 ;
【正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照目前新形式下的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仍存在不小的差距。由于农村文化阵地萎缩,设施简陋,经费匮乏,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贫乏,农民文化生活水平已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发展速度。我国目前的村级文化建设不但与建设中的新农村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适应,更与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不适应。农民的精神文化亟待我们大家的关注。积极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不但有助于更好的构建和谐社会,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我国的村级文化建设阵地日益萎缩,人才后继无人,很难适应新形式下的文化要求
1.需求旺盛,发展缓慢。新时代的农民群众解决温饱之后,追求充实的精神生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群众文化需求逐年增大,由于财政投入不足,许多地区近几年没有为群众文化活动拨过专项经费,也没有将文化事业经费有比例地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农村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导致农村文化建设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经费不足,活动自然难以开展,这是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难点所在。
2.文化工作队伍薄弱,文化部门对文化工作的组织不力。我国农村文化工作人员历来偏少,专业人才更是缺乏,虽然有关部门每年也组织临时性的文艺演出队下乡宣传演出,但次数太少,涉及面太窄,无法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3.农村文化资源开发挖掘力度不够。我国人杰地灵,民间藏龙卧虎,蕴藏着丰富的民俗民间艺术资源和一大批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只能艰难地生存着,各种艺术资源没有通过一定的形式进行有效的整合、包装,形成合力,实现规模经营,缺乏走向市场的能力。
二、多种主客观原因导致我国村级文化建设的堪忧现状
目前我国村级文化所存在的问题令人深思,对现存的各种问题进行查摆,并且对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活动形式单一、老套,缺乏创新。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生活水平的改善,广大农民的欣赏水平也逐步得到提高,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嗜好和欣赏习惯。加之电视、网络等现代娱乐方式的日益普及,为他们的文化生活提供了更多选择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内容陈旧、形式老套的文化活动,受到农民群众的冷落就成为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加之在农村文化工作的指导思想上,也存在着“重提高,轻普及”、“重热点,轻基础”、“重比赛,轻活动”的倾向,少数地方政府急于出政绩,对农村文化工作的考核,每年都有拿多少奖的硬性指标,压得农村基层文化单位喘不过气来,对日常的农村文化工作只得疲于应付,被动交差。结果,搞晚会,成了拉郎配;办活动,成了大拼盘、贴膏药,演来演去,就是那么几个老面孔和几个老掉牙的节目。如此搞农村文化,难免要走进死胡同,广大农民自然也会厌烦。
2.文化工作缺乏一定的群众基础,广大农村干部和群众没有形成必要的群众文化意识。村干部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并没有起引领作用。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千头万绪,要有勇于改革创新,时刻想着群众的带头人,才能真正把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任务落到实处。我国部分地区由于地理环境闭塞,文化教育落后,人民整体素质不高,在人们的头脑中无法形成群众文化意识,群众文化的建设得益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参与,广大群众若欠缺群众文化意识根本无法开展文化活动形成气候,因此,加大科技和教育普及力度,加强思想道德和法制意识建设,培育群众文化意识,刻不容缓。
三、建设新农村村级文化,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开拓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要多开展针对性强的文化服务,要广泛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要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和培训,使农村大批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达到新型农民的培养要求,推进乡风民俗新风尚建设,继承发扬尊老爱幼、邻里和睦、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风俗,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
1.以人为本,切实抓好农村文化队伍建设。首先,要及时发现、培育热心农村文化事业并有一技之长的文化骨干队伍,在精神和物质上予以鼓励,充分调动文化骨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文化骨干的“传、帮、带”作用,扩大农村文化的影响力,提高农村文化的品位和档次。其次,人员到位。乡镇文化员必须专职专用,绝对杜绝文化员兼职,甚至将文化站架空,把文化员移岗他用的现象出现。第三,开展必要的“以文养文”活动。要把文化站办好办活,必须克服“等、靠、要”的惰性思想,应发挥自身优势,挖掘潜力,开设一些农科服务、良种供应、化肥供应或文化市场等系列综合服务内容,把宣传文化站(室)盘活,始终充满一派生机盎然的兴旺景象。第四,建立健全由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村级文化教育工作委员会,建章立制,明确职责,经常性地开展工作,指导协调村级宣传、教育、科普、体育、文化等文化工作。
2.与时俱进,努力探索新农村村级文化建设新路子。新农村文化建设要真正取得成效,必须突出一个“新”字,要有新招子、新作派、新气象、新风貌。这就要求农村文化必须更加注重自觉创新,实现文化内容、文化形式、文化手段的创新,努力找准契合点,不断打造新亮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第一,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很好地与农民致富奔小康结合起来,努力拓展文化发展的空间,不断增强文化创新的原动力。打破文化活动就等于唱唱跳跳的偏见,将狭义文化向广义文化延伸,在满足农民群众文化娱乐需求的同时,在活动中融入更多的科技、法律、市场知识,让农村群众从活动中学到更多致富本领。第二,要积极挖掘农村现有的、自己身边的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或民族文化资源,为农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和精神产品,可以使他们在劳动之余不出村就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利用这种“旧瓶装新酒”的办法,实现农村文化的创新,群众最容易接受,也最乐于参与。第三,要大力加强农民业余文化队伍建设。农民是文化建设的受惠者,更是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只有最大限度地把农民吸纳到文化队伍中来,才能更好地摸清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农村文化自觉创新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3.贴近农民,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村文化活动,服务农民,着力推进村镇文化建设。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必须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在实践的过程中,要注重与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与科技教育相结合,与丰富农民日常生活相结合,与提高农民素质相结合。加强村镇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态,提高村镇的知名度和竞争能力,提高村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首先,在文化活动的形式上应不拘一格。可以是宣传窗、书报栏的宣传,也可以是广场演出、卡拉OK比赛;可以是有奖征文、趣味体育竞赛,也可以是模拟法庭辩论、专家授课等等。其次,要整合地方文化,挖掘民间艺人。这样,既可以挽救很多濒临绝种的地方文化,又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一举两得。
一、我国的村级文化建设阵地日益萎缩,人才后继无人,很难适应新形式下的文化要求
1.需求旺盛,发展缓慢。新时代的农民群众解决温饱之后,追求充实的精神生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群众文化需求逐年增大,由于财政投入不足,许多地区近几年没有为群众文化活动拨过专项经费,也没有将文化事业经费有比例地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农村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导致农村文化建设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经费不足,活动自然难以开展,这是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难点所在。
2.文化工作队伍薄弱,文化部门对文化工作的组织不力。我国农村文化工作人员历来偏少,专业人才更是缺乏,虽然有关部门每年也组织临时性的文艺演出队下乡宣传演出,但次数太少,涉及面太窄,无法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3.农村文化资源开发挖掘力度不够。我国人杰地灵,民间藏龙卧虎,蕴藏着丰富的民俗民间艺术资源和一大批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只能艰难地生存着,各种艺术资源没有通过一定的形式进行有效的整合、包装,形成合力,实现规模经营,缺乏走向市场的能力。
二、多种主客观原因导致我国村级文化建设的堪忧现状
目前我国村级文化所存在的问题令人深思,对现存的各种问题进行查摆,并且对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活动形式单一、老套,缺乏创新。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生活水平的改善,广大农民的欣赏水平也逐步得到提高,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嗜好和欣赏习惯。加之电视、网络等现代娱乐方式的日益普及,为他们的文化生活提供了更多选择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内容陈旧、形式老套的文化活动,受到农民群众的冷落就成为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加之在农村文化工作的指导思想上,也存在着“重提高,轻普及”、“重热点,轻基础”、“重比赛,轻活动”的倾向,少数地方政府急于出政绩,对农村文化工作的考核,每年都有拿多少奖的硬性指标,压得农村基层文化单位喘不过气来,对日常的农村文化工作只得疲于应付,被动交差。结果,搞晚会,成了拉郎配;办活动,成了大拼盘、贴膏药,演来演去,就是那么几个老面孔和几个老掉牙的节目。如此搞农村文化,难免要走进死胡同,广大农民自然也会厌烦。
2.文化工作缺乏一定的群众基础,广大农村干部和群众没有形成必要的群众文化意识。村干部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并没有起引领作用。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千头万绪,要有勇于改革创新,时刻想着群众的带头人,才能真正把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任务落到实处。我国部分地区由于地理环境闭塞,文化教育落后,人民整体素质不高,在人们的头脑中无法形成群众文化意识,群众文化的建设得益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参与,广大群众若欠缺群众文化意识根本无法开展文化活动形成气候,因此,加大科技和教育普及力度,加强思想道德和法制意识建设,培育群众文化意识,刻不容缓。
三、建设新农村村级文化,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开拓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要多开展针对性强的文化服务,要广泛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要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和培训,使农村大批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达到新型农民的培养要求,推进乡风民俗新风尚建设,继承发扬尊老爱幼、邻里和睦、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风俗,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
1.以人为本,切实抓好农村文化队伍建设。首先,要及时发现、培育热心农村文化事业并有一技之长的文化骨干队伍,在精神和物质上予以鼓励,充分调动文化骨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文化骨干的“传、帮、带”作用,扩大农村文化的影响力,提高农村文化的品位和档次。其次,人员到位。乡镇文化员必须专职专用,绝对杜绝文化员兼职,甚至将文化站架空,把文化员移岗他用的现象出现。第三,开展必要的“以文养文”活动。要把文化站办好办活,必须克服“等、靠、要”的惰性思想,应发挥自身优势,挖掘潜力,开设一些农科服务、良种供应、化肥供应或文化市场等系列综合服务内容,把宣传文化站(室)盘活,始终充满一派生机盎然的兴旺景象。第四,建立健全由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村级文化教育工作委员会,建章立制,明确职责,经常性地开展工作,指导协调村级宣传、教育、科普、体育、文化等文化工作。
2.与时俱进,努力探索新农村村级文化建设新路子。新农村文化建设要真正取得成效,必须突出一个“新”字,要有新招子、新作派、新气象、新风貌。这就要求农村文化必须更加注重自觉创新,实现文化内容、文化形式、文化手段的创新,努力找准契合点,不断打造新亮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第一,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很好地与农民致富奔小康结合起来,努力拓展文化发展的空间,不断增强文化创新的原动力。打破文化活动就等于唱唱跳跳的偏见,将狭义文化向广义文化延伸,在满足农民群众文化娱乐需求的同时,在活动中融入更多的科技、法律、市场知识,让农村群众从活动中学到更多致富本领。第二,要积极挖掘农村现有的、自己身边的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或民族文化资源,为农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和精神产品,可以使他们在劳动之余不出村就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利用这种“旧瓶装新酒”的办法,实现农村文化的创新,群众最容易接受,也最乐于参与。第三,要大力加强农民业余文化队伍建设。农民是文化建设的受惠者,更是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只有最大限度地把农民吸纳到文化队伍中来,才能更好地摸清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农村文化自觉创新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3.贴近农民,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村文化活动,服务农民,着力推进村镇文化建设。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必须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在实践的过程中,要注重与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与科技教育相结合,与丰富农民日常生活相结合,与提高农民素质相结合。加强村镇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态,提高村镇的知名度和竞争能力,提高村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首先,在文化活动的形式上应不拘一格。可以是宣传窗、书报栏的宣传,也可以是广场演出、卡拉OK比赛;可以是有奖征文、趣味体育竞赛,也可以是模拟法庭辩论、专家授课等等。其次,要整合地方文化,挖掘民间艺人。这样,既可以挽救很多濒临绝种的地方文化,又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一举两得。
- 【发布时间】2018/4/3 14:13:44
- 【点击频次】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