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
【关键词】 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整合;有效性;
【正文】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有效推进,以信息技术影响下的课堂教学形式也从传统的宣讲、板书、挂图等模式中走出信息化,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我们知道,信息技术以多媒体为核心,能集成大量的、负载知识信息的图片、动画、声音、文本和视频,能化静态的、抽象的知识为动感的、形象的知识,让学生在直观中学习数学,起到了化复杂为简单的效果,提高了教学有效性。下面,我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
一、运用信息技术,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持续参与学习的动力源泉。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集成性和交互性,变功能优势为教学优势,把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激发出来,以趣刺激其努力与老师构成双边活动。为此,我们可尽量选择一些界面友好、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的电教媒体,巧设一个有利于促发学生探究欲望生成的,能激发学习兴趣的自行探究特定情境,让学生成为“我要学”之人。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时,课始阶段如果直接用语言导入,学生势必会觉得枯燥乏味,让学生丢失了学习兴趣,而我的做法是:首先,用电教媒体演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组成的数学王国城堡图。随后请学生找出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然后,通过观察数学城堡主人——机器人的组戌,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同时,让学生把自己带来的物体进行分类、比较。引导学生初步比较长方体、正方体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异同,顺势揭示课题。这样的开课导入,是通过活泼的画面,美妙的音乐,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在辨认数学城堡和机器人的组成过程中,既回顾了旧知,又唤起了学生参与探究新知的欲望,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运用信息技术,可巧妙突出练习实践
多媒体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具有常规电教媒体的特有功能,并且能综合它们的优点。数学课程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维目标的培养,需要形式多样的练习。多媒体课件设计可按照教学要求安排几个层次的练习,每个层次的练习勿求富有变化,做到形式多样、新颖有趣。例如,在教学《简便运算的整理与复习》时,我们可利用多媒体把练习分为:“填一填”76×102= 76×( )+76×( );“判一判”7.5×99+7.5=7.5×(99+1);“露一手”382+75+618+125;“想一想”0.7×24.5+0.7×76.5-0.7;“试一试”18×25%+0.25×60+41×0.25+0.25;“动一动”20.09×37+20×0.63等等。学生借助已有的数学经验,自由交流,互相讨论,一环紧扣一环,练习难度层层递进着加深,学生认知活动的高潮也被一浪紧接一浪地不断掀起,学生学起来饶有兴趣学得轻松,也就没有了枯燥乏味之感。利用多媒体课件省时、多变优势,加大课堂容量,增强信息反馈,提高了学生练习实践技能,把课堂空间真正还给了学生。上课时教师轻松,容易控制上课进程,教师主要精力在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启发学生思维上,题型多样,趣味性强,由浅入深的基本训练题、目标达成题、能力拓展题,层层递进起到了因材施教,适用个别化教学的需要。学生每通过一关的练习实践,电脑就会及时做出评判,以一种新的形式给予奖励,如用图文、动画等,巧妙打破了“齐步走”的局面,使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都能充分得到发展。
三、运用信息技术,化抽象知识为直观
我们知道,小学生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也较弱,运用信息技术能直观形象地把整个过程显示出来,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架设一座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帮助他们理解知识。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和生活实践的制约,对于一些数学概念,无法通过文字来有效地理解,利用多媒体为学生铺路搭桥,逐步降低思维难度,有达到理解概念的目的。如在教学“时、分、秒”时,我们可事先制作一个大钟表,点击鼠标便可运行,时针、分针和秒针同时走动,再次点击即暂停,可让学生读出钟表上的时间,也可拖动秒针或分针自动转动,使学生明白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小格的关系知识,生动形象地使学生对时、分、秒有了深刻的认识。
四、运用信息技术,可有效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时能不拘一格地从仅有的信息中尽可能扩展开去,朝着各种方向,不同范围去探索各种不同的解决途径和答案的思维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发散思维的条件或环境,如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重视思维训练,发挥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很有益的:没有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就不会有任何创造性的萌芽和创造性的成果。为了创新,必须强调发散思维,可以说一切创造都起源于发散思维。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因为多媒体是集声、光、动画为一体、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化静为动,这些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例如,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如15-8=( )时,计算机画面上首先出现小棒,一捆加五根怎祥减去八根,学生可以自己先动手操作,试一试怎样减,探求方法,然后,按一下正确答案,出现的画面就会是一捆零五根小棒和一只小熊,按照学生摆的方法,展示学生的计算过程,小熊边做边说,在加上适当音响和音乐。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分别展示解答此题的几种方法的动画效果。
总之,运用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运用其辅助教学,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丰富学生知识,发展数学技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提高。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不能把它当成万能的,一味追求多媒体教学,而要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成艳杰,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J].学周刊,2015年。
[2]古梦玲,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J].文理导航,2017年。
一、运用信息技术,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持续参与学习的动力源泉。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集成性和交互性,变功能优势为教学优势,把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激发出来,以趣刺激其努力与老师构成双边活动。为此,我们可尽量选择一些界面友好、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的电教媒体,巧设一个有利于促发学生探究欲望生成的,能激发学习兴趣的自行探究特定情境,让学生成为“我要学”之人。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时,课始阶段如果直接用语言导入,学生势必会觉得枯燥乏味,让学生丢失了学习兴趣,而我的做法是:首先,用电教媒体演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组成的数学王国城堡图。随后请学生找出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然后,通过观察数学城堡主人——机器人的组戌,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同时,让学生把自己带来的物体进行分类、比较。引导学生初步比较长方体、正方体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异同,顺势揭示课题。这样的开课导入,是通过活泼的画面,美妙的音乐,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在辨认数学城堡和机器人的组成过程中,既回顾了旧知,又唤起了学生参与探究新知的欲望,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运用信息技术,可巧妙突出练习实践
多媒体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具有常规电教媒体的特有功能,并且能综合它们的优点。数学课程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维目标的培养,需要形式多样的练习。多媒体课件设计可按照教学要求安排几个层次的练习,每个层次的练习勿求富有变化,做到形式多样、新颖有趣。例如,在教学《简便运算的整理与复习》时,我们可利用多媒体把练习分为:“填一填”76×102= 76×( )+76×( );“判一判”7.5×99+7.5=7.5×(99+1);“露一手”382+75+618+125;“想一想”0.7×24.5+0.7×76.5-0.7;“试一试”18×25%+0.25×60+41×0.25+0.25;“动一动”20.09×37+20×0.63等等。学生借助已有的数学经验,自由交流,互相讨论,一环紧扣一环,练习难度层层递进着加深,学生认知活动的高潮也被一浪紧接一浪地不断掀起,学生学起来饶有兴趣学得轻松,也就没有了枯燥乏味之感。利用多媒体课件省时、多变优势,加大课堂容量,增强信息反馈,提高了学生练习实践技能,把课堂空间真正还给了学生。上课时教师轻松,容易控制上课进程,教师主要精力在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启发学生思维上,题型多样,趣味性强,由浅入深的基本训练题、目标达成题、能力拓展题,层层递进起到了因材施教,适用个别化教学的需要。学生每通过一关的练习实践,电脑就会及时做出评判,以一种新的形式给予奖励,如用图文、动画等,巧妙打破了“齐步走”的局面,使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都能充分得到发展。
三、运用信息技术,化抽象知识为直观
我们知道,小学生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也较弱,运用信息技术能直观形象地把整个过程显示出来,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架设一座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帮助他们理解知识。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和生活实践的制约,对于一些数学概念,无法通过文字来有效地理解,利用多媒体为学生铺路搭桥,逐步降低思维难度,有达到理解概念的目的。如在教学“时、分、秒”时,我们可事先制作一个大钟表,点击鼠标便可运行,时针、分针和秒针同时走动,再次点击即暂停,可让学生读出钟表上的时间,也可拖动秒针或分针自动转动,使学生明白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小格的关系知识,生动形象地使学生对时、分、秒有了深刻的认识。
四、运用信息技术,可有效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时能不拘一格地从仅有的信息中尽可能扩展开去,朝着各种方向,不同范围去探索各种不同的解决途径和答案的思维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发散思维的条件或环境,如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重视思维训练,发挥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很有益的:没有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就不会有任何创造性的萌芽和创造性的成果。为了创新,必须强调发散思维,可以说一切创造都起源于发散思维。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因为多媒体是集声、光、动画为一体、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化静为动,这些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例如,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如15-8=( )时,计算机画面上首先出现小棒,一捆加五根怎祥减去八根,学生可以自己先动手操作,试一试怎样减,探求方法,然后,按一下正确答案,出现的画面就会是一捆零五根小棒和一只小熊,按照学生摆的方法,展示学生的计算过程,小熊边做边说,在加上适当音响和音乐。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分别展示解答此题的几种方法的动画效果。
总之,运用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运用其辅助教学,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丰富学生知识,发展数学技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提高。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不能把它当成万能的,一味追求多媒体教学,而要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成艳杰,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J].学周刊,2015年。
[2]古梦玲,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J].文理导航,2017年。
- 【发布时间】2018/4/3 14:16:07
- 【点击频次】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