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
【关键词】 ;
【正文】 随着我省高中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改革在稳步推进的同时,也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或困惑,及时地解决这些问题,对于顺利推进课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意义远大。本文就接触到的数学教学所面临的困惑,谈一点自己的观点或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课改需要有“形式”,但“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而“内容”要为“素质教育”服务,教育也要“实事求是”
数学课改课堂要不要“形式”?什么“形式”才是符合我们课改、适合我们学校的各自阵地?我们的班级组织形式是“小组式”还是“插秧式”?是不是每堂数学课都要有小组讨论环节?……。这些问题确实困扰我们很久了,甚至还会有一定的时间。
新课改的推行,是我们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是解决我们当前面对的教育一系列问题的一个新举措,是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活动,我们需要对她从新认识、特别是对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的教育者来说,有必要从心理上、观念上、行动上做出较大的调整。
首先,我认为,课改需要一定的“形式”,特别是起始阶段。如:小组合作学习的初探,学生的综合实践开展,课堂的模式等等。实践证实,恰当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其优点不言而喻,它能极大的关注学生这个主体,能有效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学会取长补短,很好的发挥学生间的集体智慧,集体力量,为培养和锻炼集体合作精神,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我们得明白,并不是每堂课都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并不是每堂课都由学生来探索。那么,到底什么时候需要呢?事实上,这种形式的有无,完全应该取决于当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基本的素质,班级的基本情况等,要“适时、适地、适合学情、适合教材内容”。
无视数学课堂“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完全的形式化的学习。这就必然出现“纯粹的形式化交流、没有必要的讨论,反而削弱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甚至严重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习惯”等问题。而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以数学为例,它应该在“新旧知识交汇的关键点出现、知识有一定的挑战性和难度,解题手段、方法多样性、问题的开放性”等处,适时展开,才能达到目的,讨论才有意义和价值。
其次,课改的过程中,我们的课堂确定好了恰当的“形式、结构”,而“内容”必须为“教育方针、目的”服务。然而,由于数学教材体系的改变、高考的压力等原因,驾驭课程的内容也成了不少老师的困惑。手握新教材的同时,还是不忘老教材的“内容”,还是在新教材的内容上无限的加深、拓宽、延展,把原来老教材上的内容照搬上来,即所谓的“穿新鞋,走老路”。而由于内容、时间、课时的不足,困惑不免再次产生。
数学课堂到底要不要拓展?拓展到什么程度?高考到底会考什么?我们要选择上或是不上的内容,由什么来决定?我的回答很简单,那就是课堂“内容”必须为我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学科教育目的)服务。我们的教育不仅是为了高考、为了片面的升学,而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追求眼前的升学率,即使能赢得眼前,必将会输掉国家的未来。教育考试最终应走向淡化甄别与选拔功能,不是为了将学生在群体中排定位置,而是为发展学生个性,追求卓越,谋求发展。
为此,解读好数学新课标,明确其教学目标、教育目的,是解决以上问题的一个关键。课改课堂的教育目的应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其关键的部分就是:学生懂了的不讲,讲了学生还是不懂的不讲。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主要是就智力而言的,其实在学生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最近发展区”。教师应该围绕“最近发展区”大做文章,让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明确努力的目标,获得前进的动力,一步一步地发展自己,一点一滴地完善自己。这样来确定适合自己、适合特定环境下的学情来确定“内容”。而不是盲目搬一些名校、名家的讲课“内容和形式”,也不会出现盲目扩大、加深课程内容,促进教学健康发展。
我省普通高中教育正处在由外延发展转向内涵提升的新的发展阶段,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育人质量,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育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对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创新人才,必须做到“内容”服从于“目的”,“内容”切合“实际”,做到因材施教。
二、“课改理念”为先导,“专家引领”为渠道,“校本研训”为主阵地
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基本问题的深层次本质和规律的观念,是教育的灵魂和根本性的指导思想,对于教育全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仅是指文化知识,更包括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善于与人共事的合作精神;教育的目标也将不仅是为了传承知识,更要为激发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学会学习。我们就必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有效改进教学方法,从而使教育理念成为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强大内驱力。
课改工作在我省我县已开展以来,各项工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在很多地方,特别是我们农村中学,还存在许多与课改不相符、不和谐的地方。又特别表现在老师们的思想观念上,认为:课改也不过是走形式,过一阵就过去了;课改只有在条件好的、硬件设施齐全的地方适合搞;课改还是得把新教材当老教材上才能适应高考,高考指挥棒没改变如何谈“课改”等。这些话语道出了不少教师的心声,这些话有力地说明了一点:要“课改”,必须要有好的教育理念,要真真把新的理念和课改要求扎根于教师的心中才行,有了理念才能指导行动,课改理念必须先行。
课程改革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在教师,而教师的成长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在课改的具体实施中,如何使教师队伍能快速成长?获得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快速大面积提高教师素质?一是要自身努力,二是加强课改“专业培训”。目前,各学校因为地域差异,招生环境,学校办学历史、规模等影响,学校经费有限的情况下,要使教师得到有效的培训,“专家引领,送教下乡”等活动形式显得尤为重要。
在专家引领的同时,我们还需要靠自己,开展学校集体“校本研训”活动,也是解决目前困境的很好途径,要充分发挥集体备课活动的作用,杜绝形式化。不少老师提到,我们地处偏远农村,学校规模小,经费不足,办公条件差,学生生源差,不适合搞课改。事实上,课改并不是某个区域的形式化的问题,而是教育目标、方针的具体实施的问题。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层次变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不论城市或农村,都得为国家培养人才,都得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都必须改革。如何把课改先进经验、方法带回来,变为我们的?如何借鉴先进学校地区的经验?把他们的经验用于我们的具体的乡村学校?还是集体研训,“集体研训”是我们农村学校课改的主阵地。结合生源情况、班级具体情况、教师特点等开展研究。乃所谓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课改为教育的新举措,但同样需要取传统教学的“精华”,去其“糟粕”
数学课堂课改到今天,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都发生了变化,要从根本上改变过去的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而以学生为主;要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评价模式,淡化考试的甄别选拔功能,取而代之为综合性、发展性评价;但是,我们并不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模式中的精华部分。我们还是需要体现课堂中,教师的组织者地位,教师课堂上的个人魅力,教师精彩的语言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还是需要我们课堂的结构导入、新课、小结、练习、作业布置、板书设计等环节。这些我们为啥要摒弃呢?只不过是,我们在新课改中,要体现课改理念,关注学生自主发展,要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去学习成长。改掉是那些不合时宜的,与素质教育相悖的,而不是打破砂锅、另起炉灶。
坚守课改理念,让“形式”和“内容”统一起来,让“专家引领”和“校本研训”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搞课改,相信不久就会迎来我们课改的春天,迎来教育事业的蓬勃健康的发展,迎来国家的繁荣、富强!
一、课改需要有“形式”,但“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而“内容”要为“素质教育”服务,教育也要“实事求是”
数学课改课堂要不要“形式”?什么“形式”才是符合我们课改、适合我们学校的各自阵地?我们的班级组织形式是“小组式”还是“插秧式”?是不是每堂数学课都要有小组讨论环节?……。这些问题确实困扰我们很久了,甚至还会有一定的时间。
新课改的推行,是我们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是解决我们当前面对的教育一系列问题的一个新举措,是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活动,我们需要对她从新认识、特别是对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的教育者来说,有必要从心理上、观念上、行动上做出较大的调整。
首先,我认为,课改需要一定的“形式”,特别是起始阶段。如:小组合作学习的初探,学生的综合实践开展,课堂的模式等等。实践证实,恰当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其优点不言而喻,它能极大的关注学生这个主体,能有效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学会取长补短,很好的发挥学生间的集体智慧,集体力量,为培养和锻炼集体合作精神,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我们得明白,并不是每堂课都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并不是每堂课都由学生来探索。那么,到底什么时候需要呢?事实上,这种形式的有无,完全应该取决于当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基本的素质,班级的基本情况等,要“适时、适地、适合学情、适合教材内容”。
无视数学课堂“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完全的形式化的学习。这就必然出现“纯粹的形式化交流、没有必要的讨论,反而削弱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甚至严重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习惯”等问题。而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以数学为例,它应该在“新旧知识交汇的关键点出现、知识有一定的挑战性和难度,解题手段、方法多样性、问题的开放性”等处,适时展开,才能达到目的,讨论才有意义和价值。
其次,课改的过程中,我们的课堂确定好了恰当的“形式、结构”,而“内容”必须为“教育方针、目的”服务。然而,由于数学教材体系的改变、高考的压力等原因,驾驭课程的内容也成了不少老师的困惑。手握新教材的同时,还是不忘老教材的“内容”,还是在新教材的内容上无限的加深、拓宽、延展,把原来老教材上的内容照搬上来,即所谓的“穿新鞋,走老路”。而由于内容、时间、课时的不足,困惑不免再次产生。
数学课堂到底要不要拓展?拓展到什么程度?高考到底会考什么?我们要选择上或是不上的内容,由什么来决定?我的回答很简单,那就是课堂“内容”必须为我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学科教育目的)服务。我们的教育不仅是为了高考、为了片面的升学,而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追求眼前的升学率,即使能赢得眼前,必将会输掉国家的未来。教育考试最终应走向淡化甄别与选拔功能,不是为了将学生在群体中排定位置,而是为发展学生个性,追求卓越,谋求发展。
为此,解读好数学新课标,明确其教学目标、教育目的,是解决以上问题的一个关键。课改课堂的教育目的应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其关键的部分就是:学生懂了的不讲,讲了学生还是不懂的不讲。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主要是就智力而言的,其实在学生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最近发展区”。教师应该围绕“最近发展区”大做文章,让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明确努力的目标,获得前进的动力,一步一步地发展自己,一点一滴地完善自己。这样来确定适合自己、适合特定环境下的学情来确定“内容”。而不是盲目搬一些名校、名家的讲课“内容和形式”,也不会出现盲目扩大、加深课程内容,促进教学健康发展。
我省普通高中教育正处在由外延发展转向内涵提升的新的发展阶段,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育人质量,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育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对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创新人才,必须做到“内容”服从于“目的”,“内容”切合“实际”,做到因材施教。
二、“课改理念”为先导,“专家引领”为渠道,“校本研训”为主阵地
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基本问题的深层次本质和规律的观念,是教育的灵魂和根本性的指导思想,对于教育全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仅是指文化知识,更包括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善于与人共事的合作精神;教育的目标也将不仅是为了传承知识,更要为激发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学会学习。我们就必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有效改进教学方法,从而使教育理念成为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强大内驱力。
课改工作在我省我县已开展以来,各项工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在很多地方,特别是我们农村中学,还存在许多与课改不相符、不和谐的地方。又特别表现在老师们的思想观念上,认为:课改也不过是走形式,过一阵就过去了;课改只有在条件好的、硬件设施齐全的地方适合搞;课改还是得把新教材当老教材上才能适应高考,高考指挥棒没改变如何谈“课改”等。这些话语道出了不少教师的心声,这些话有力地说明了一点:要“课改”,必须要有好的教育理念,要真真把新的理念和课改要求扎根于教师的心中才行,有了理念才能指导行动,课改理念必须先行。
课程改革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在教师,而教师的成长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在课改的具体实施中,如何使教师队伍能快速成长?获得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快速大面积提高教师素质?一是要自身努力,二是加强课改“专业培训”。目前,各学校因为地域差异,招生环境,学校办学历史、规模等影响,学校经费有限的情况下,要使教师得到有效的培训,“专家引领,送教下乡”等活动形式显得尤为重要。
在专家引领的同时,我们还需要靠自己,开展学校集体“校本研训”活动,也是解决目前困境的很好途径,要充分发挥集体备课活动的作用,杜绝形式化。不少老师提到,我们地处偏远农村,学校规模小,经费不足,办公条件差,学生生源差,不适合搞课改。事实上,课改并不是某个区域的形式化的问题,而是教育目标、方针的具体实施的问题。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层次变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不论城市或农村,都得为国家培养人才,都得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都必须改革。如何把课改先进经验、方法带回来,变为我们的?如何借鉴先进学校地区的经验?把他们的经验用于我们的具体的乡村学校?还是集体研训,“集体研训”是我们农村学校课改的主阵地。结合生源情况、班级具体情况、教师特点等开展研究。乃所谓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课改为教育的新举措,但同样需要取传统教学的“精华”,去其“糟粕”
数学课堂课改到今天,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都发生了变化,要从根本上改变过去的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而以学生为主;要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评价模式,淡化考试的甄别选拔功能,取而代之为综合性、发展性评价;但是,我们并不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模式中的精华部分。我们还是需要体现课堂中,教师的组织者地位,教师课堂上的个人魅力,教师精彩的语言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还是需要我们课堂的结构导入、新课、小结、练习、作业布置、板书设计等环节。这些我们为啥要摒弃呢?只不过是,我们在新课改中,要体现课改理念,关注学生自主发展,要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去学习成长。改掉是那些不合时宜的,与素质教育相悖的,而不是打破砂锅、另起炉灶。
坚守课改理念,让“形式”和“内容”统一起来,让“专家引领”和“校本研训”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搞课改,相信不久就会迎来我们课改的春天,迎来教育事业的蓬勃健康的发展,迎来国家的繁荣、富强!
- 【发布时间】2018/4/3 14:21:46
- 【点击频次】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