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高中语文课程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跨联

 

【作者】 李星明

【机构】 四川省西充中学

【摘要】 了解新教材,加强理论学习,注重结合实践活动,扣紧必修,联系高考,适当拓展,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性,采取不同策略,让学生在学习时实现必修与选修的跨联,不断提升学习能力。

【关键词】 高中语文,必修课,选修课,跨联;
【正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高中语文课程的两种基本课型:必选课与选修课。构建高中语文新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必修课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选修教材在编写中突出导向性、自主性、趣味性和适用性,根据教材设计理念和教材特点,将必修与选修很好地跨联,就更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一、跨联文本,探究人物,分析成因
  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之后,不少学生认为像烛之武这种人在先秦很多,不足为奇,他们倒很欣赏那个隐忍不乱、及时撤兵的晋文公。可利用教本课下注释:“即晋文公曾在外流亡19年……”一句,向选修本延伸,晋文公曾经是个无赖贵公子,他后来是怎样成为胸有全局、临危不乱的君王的,可以让学生从选修《重耳之亡》一文中找到答案。通过阅读,学生认识到,没有遭受卫、曹、郑的无礼甚至侮辱性冷遇,没有19年遍尝颠沛流离之苦,就没有《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那位从容镇定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这就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样一来,不但扩展了对人物的理解,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人生观。这就是在教本里建立形象,再在读本里探究这个形象的原因,从人物的“心路历程”上补充对形象认识的厚度,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二、跨联文本,多维思考,感知人性
  荀子是经师也是人师。学生在《劝学》一文里看到的他如何教育后人明白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学完必修中《劝学》之后,要求学生以《我心中的荀子》为题练笔,不少学生谈到荀子勤勉好学,手执古卷孜孜以求。晨昏相继,他总是手捧《诗经》《尚书》《春秋》《礼记》吟哦诵读,那些让它痴迷的竹简已然破旧不堪,但他总是耐心地重新穿绳相结。他废寝忘食,熟读成诵,潜心揣摩,终成一代儒学大家。荀子好学,但是,这是否是荀子的全部呢?或者说,荀子还有哪些性格层面的东西值得关注呢?这样一位杰出的儒家,一定还有他人格魅力的另一面。这就把话题自然延伸到选修里去了。在选修《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里,荀子启示我们,宇宙间有些东西是由天决定的,如日月、星辰,可是人类在天地自然面前又不是无所作为的,清楚地提出了人定胜天,形象也是具有多重性的。
  三、跨联文本,把握情感,找准基调
  概括文章重点很重要的一点,是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和情感基调。通过必修和选修同类作品的对照阅读,可以磨砺辨析和把握要点的眼光。必修中贾宜的《过秦论》,涉及历史的兴亡与仁义的施予,也涉如何治国的道理,可以和选修中苏询的《六国论》、欧阳修的《伶官传序》对照阅读。三人都对国家兴亡原因作了分析,但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达感情:贾宜点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矣”,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经验,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苏询的《六国论》指出“弊在赂秦”,却出一种沉痛与激切;欧阳修的《伶官传序》则是“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表达出对北宋王朝的危机意识,他为争取实行政治改革而受到的政治打击痛苦。把阅读的视角定位在情感基调比照上,有所取舍地确定要点,可以比较好地开发出读本的价值来。
  四、跨联文本,拓延文章,探索主旨
  作者的某一种著作一般有一个基本精神即主旨,必修和选修同时选了里面的几篇文章,也就意味着与这种主旨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教师在指导阅读时有个问题需要引起注意:这就是要立足必修,适当延伸。如“诗歌与散文”系列;“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小说与戏剧”系列:“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适当的评价”:“新闻与传记”系列:“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语言文字应用”系列:“思考语言文字发展中的新问题,努力在语言文字应用过程中有所创新”;“文化论著研读‘系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如《庄子》一书,必修选《逍遥游》,选修选《秋水》、《庖丁解牛》,庄子在《逍遥遊》中指出无论是大鹏、蜩与学鸠还是宋荣子和列子,都是“有所待”的,都不能达到所谓“至人”、“神人”和“圣人”的绝对自由的“逍遥遊境界”,但是,庄子这种贬抑大鹏、为自己追求绝对精神的主旨张本的做法,并不能减弱我们对大鹏神奇浩大形象的向往,“鹏程万里”绝对是极富正面意义的形象。《秋水》的主旨在宣扬事物的相对性,却让我们看到了视野的局限和谦虚的必要,这种作者主观立意和作品客观意义相分离的主旨“分裂”现象,还在《庖丁解牛》中表现出来:《庖丁解牛》用故事演绎保身、全身、养亲、尽年的人生旨趣,主旨在消极出世,却让我们看到了敬业求精、注重实践、把握规律的“言外”之意。从必修里学会阅读庄子的文章必须具备两套眼光,再延伸到选修中进行操练,很有意义。
  总之,必修与选修的跨联应当与学生的直接“利益”联系起来。这里既有功利的,又有精神的;本质是一种迁移。显而易见,二者的整合势必产生良好的效力。然而,课内有限,课外无限,要充分发挥读本作用,关键还是要大力引领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或借鉴吸取对自己有意义的东西。
  参考文献:
  [1]《课程设计基础》,钟启泉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马克斯·范梅南[加],李树英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课程与教学论》,张华,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粤海风》2001年第5期摩罗的文章和第7期蒋寅的文章。
  • 【发布时间】2018/4/3 14:24:18
  • 【点击频次】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