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课改,莫让语文课变了味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改;变味;
【正文】在全面推进新课改的今天,各式各样的课堂,让一些人“花了眼”,特别是一些对课改认识不深、不到位的,更找不到方向,分不清到底该怎么教,教些什么。又特别是象语文这样具有较强综合性的学科,到底如何进行,更找不到“调”。于是各式各样的语文课来了,有的课堂的确更精彩了,能让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有效提高,但也有些课堂,干了一些不该语文教学干的事,于是语文课“变味儿了”。如有教师在教学《桂林山水》时,仅致力于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桂林山水之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有了思品课的“味”;在教学《中彩那天》时却努力于探究,让学生探究怎么做一个像父亲一样诚实守信的人,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而在《自然之道》教学时,仅着力于引导学生谈谈如何按自然规律办事,美其名曰激发学生探究自然规律的兴趣……这些现象都着实让我们感受到语文不象语文了,变味了。因此,在新课改倡导改课的今天,我们在更新理念的同时,更要结合学科提高认识,我们才能走在语文课改正确的路上,才不会被那些花哨的课改形式“晃花了眼”,才会让语文在本应该走的路前行。
要让语文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我们就应正确解决新课标。要知道,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二者是辩证的统一,忽视任何一方,都是错误的做法。传统语文教学就过分注重了工具性,什么字词、语法、修辞等等,一一要讲透讲明,这样的课在当时就算教好了,“好”的体现就是能“应试”了。可我们在前一段时间的课改实践中,我们一些人又过分突出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过分强调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目标中的地位,导致整堂课就是让学生受着情感熏陶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充满了浓浓的“思品味”。这样的教学,漠视了那人事、情感、性灵背后的“精彩言语”,把语文中语言本身的美给淡化了,甚至过分的情感教育忽视了语文最基本的东西。于是,课文学习完了,学生还不会读意境优美的文字,也不会品其间的精美语句,更不用说积累其间的语言运用于生活中的语境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了。凡是种种,通过这种现象,我们不得不沉思,在细细品味中,这种与“人文”攀得这么近的课,还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的语文课吗?其语文味不被思想品德味代替才怪?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泛化”,打破学科界限,把语文课上成了地理课、自然课、历史课,这样就是典型的干了别人家的“地”,让语文这块地种上了别人家的庄稼。叶圣陶先生曾经做过精僻归纳:“有的离开了语文科的特点单讲政治,把语文课讲成了政治课。有的忽视了语言的教学,过多讲授文学理论,把语文功课讲成了文学概论之类的功课。有的没有预先规定教学重点,碰到什么讲什么,不管对理解课文有没有必要,在语文课里讲了很多有关地理、历史和自然科学的知识。”这些现象都是语文课变了味的现象。在新课改的实践,都是不科学的。
那什么是语文味?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让我对语文味有了这样的认识,就是不同于其他课的,给人的一种浓烈的语感味。叶老告诉我们,语文课缺乏“语文味儿”的几种原因:其一是由于教师离开了“语文科的特点单讲政治”,其二是由于教者“忽视了语言教学”。由此可见,要使语文课富有“语文味儿”,教师就要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有足够的认识。对语文新课标要有真正的领悟。新课标明确规定: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人文性寓于工具性之中。它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其核心是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只有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正确的语文教学观,也只有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之下,我们才能专心致志地教语文,不干与语文无关的事,讲起课来才能“合”语文的“学科律”,才有“语文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还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需要教师钻研教材,领会作者的情感。诗人臧克家说过:“一文未成,多次痛哭,要写出感人的文章,自己一定要先感动过。”同样教一篇课文,要使学生感动,教师必须先被感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的创作激情,与作者同欢乐、共忧患。
其次,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通过对具体的语言文字的品悟,去感受作品的动人情节,学习人物的传神刻画;去探索作者的心路历程和情感体验,捕捉作者熔铸于作品中的情与意,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即思想与文本的融合。
再次,抓好找准教材的情感点。教师要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为其无缝对接找到关联点。为此,要了解教材的同时了解学生,用自己动情的教学语言,将学生带入授课所需要的情感氛围,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并且指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通过声音表出来。然后创设情境,以境入情,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最终达到深入理解课文,培养感悟力的目的。
“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在全面推进新课改的今天,我们有必要提醒自己:语文,要走在语文的路上,千万别让冗杂的跟风现象晃花了眼,莫让语文变了味。我们应该始终坚守自己的田地,把语文教得实在一些,语文味教得浓一些。让我们的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里,感受语文的魅力,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参考文献:
[1]董其贞,莫让新课改“走了形、变了味”——初中政治课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理性思考[J].商业文化月刊,2009年。
[2]秦晓玲,让课改披上“作秀”的外衣[J].新课程导学,2015年。
要让语文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我们就应正确解决新课标。要知道,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二者是辩证的统一,忽视任何一方,都是错误的做法。传统语文教学就过分注重了工具性,什么字词、语法、修辞等等,一一要讲透讲明,这样的课在当时就算教好了,“好”的体现就是能“应试”了。可我们在前一段时间的课改实践中,我们一些人又过分突出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过分强调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目标中的地位,导致整堂课就是让学生受着情感熏陶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充满了浓浓的“思品味”。这样的教学,漠视了那人事、情感、性灵背后的“精彩言语”,把语文中语言本身的美给淡化了,甚至过分的情感教育忽视了语文最基本的东西。于是,课文学习完了,学生还不会读意境优美的文字,也不会品其间的精美语句,更不用说积累其间的语言运用于生活中的语境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了。凡是种种,通过这种现象,我们不得不沉思,在细细品味中,这种与“人文”攀得这么近的课,还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的语文课吗?其语文味不被思想品德味代替才怪?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泛化”,打破学科界限,把语文课上成了地理课、自然课、历史课,这样就是典型的干了别人家的“地”,让语文这块地种上了别人家的庄稼。叶圣陶先生曾经做过精僻归纳:“有的离开了语文科的特点单讲政治,把语文课讲成了政治课。有的忽视了语言的教学,过多讲授文学理论,把语文功课讲成了文学概论之类的功课。有的没有预先规定教学重点,碰到什么讲什么,不管对理解课文有没有必要,在语文课里讲了很多有关地理、历史和自然科学的知识。”这些现象都是语文课变了味的现象。在新课改的实践,都是不科学的。
那什么是语文味?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让我对语文味有了这样的认识,就是不同于其他课的,给人的一种浓烈的语感味。叶老告诉我们,语文课缺乏“语文味儿”的几种原因:其一是由于教师离开了“语文科的特点单讲政治”,其二是由于教者“忽视了语言教学”。由此可见,要使语文课富有“语文味儿”,教师就要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有足够的认识。对语文新课标要有真正的领悟。新课标明确规定: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人文性寓于工具性之中。它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其核心是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只有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正确的语文教学观,也只有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之下,我们才能专心致志地教语文,不干与语文无关的事,讲起课来才能“合”语文的“学科律”,才有“语文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还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需要教师钻研教材,领会作者的情感。诗人臧克家说过:“一文未成,多次痛哭,要写出感人的文章,自己一定要先感动过。”同样教一篇课文,要使学生感动,教师必须先被感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的创作激情,与作者同欢乐、共忧患。
其次,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通过对具体的语言文字的品悟,去感受作品的动人情节,学习人物的传神刻画;去探索作者的心路历程和情感体验,捕捉作者熔铸于作品中的情与意,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即思想与文本的融合。
再次,抓好找准教材的情感点。教师要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为其无缝对接找到关联点。为此,要了解教材的同时了解学生,用自己动情的教学语言,将学生带入授课所需要的情感氛围,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并且指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通过声音表出来。然后创设情境,以境入情,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最终达到深入理解课文,培养感悟力的目的。
“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在全面推进新课改的今天,我们有必要提醒自己:语文,要走在语文的路上,千万别让冗杂的跟风现象晃花了眼,莫让语文变了味。我们应该始终坚守自己的田地,把语文教得实在一些,语文味教得浓一些。让我们的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里,感受语文的魅力,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参考文献:
[1]董其贞,莫让新课改“走了形、变了味”——初中政治课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理性思考[J].商业文化月刊,2009年。
[2]秦晓玲,让课改披上“作秀”的外衣[J].新课程导学,2015年。
- 【发布时间】2018/4/3 14:24:39
- 【点击频次】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