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作者】 岳 敏

【机构】 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下河小学校

【摘要】 小学语文教学要进行新课改,就必须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实践改革,即在理解文本内容中强化训练语言,在抓好朗读训练中开展情感教育,在语言品味引导中强化思维培养。

【关键词】 小学语文;新课改;课堂教学;
【正文】没有固定模式的课改,反而给了人们探索更多自由。正是这种自由探索,才会出现各式各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这些课堂中,有热热闹闹、花里花哨的,也有无限放大“人文性”的;也有始终紧扣“工具性”的;但也不乏“偏离主道”的。但不管怎样,课改的实施总让人们思考过,用心良苦过,至少给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活力。在这大量“创新”中,总有一部份人在课改的洪流中迷失了语文教学的方向,不知该何去何从?其实,只要明白语文教学要坚持语文的本质,坚持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无论怎么的改革,语文姓“语”的方向才不能偏离航线。在这几年的课改实践中,结合自我任教的小学语文,谈谈实践体会。
  一、在理解文本内容中强化训练语言
  语文教学总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语言学科,必须强化语言训练,这既是作为一门语言学习的需要,也是掌握其工具性的前提。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必须在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情况下,侧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利用文本内容这个载体,让学生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中,在字词句段篇的训练中,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而在新课改的实践中,我们总有一些老师对此理解不到位,认为语文课堂要“花哨”,很少注重语言训练。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在学生自由读课文后,就进行了字词的训练。首先请学生读,对于难读的字反复纠正,比如“混乱”的“hùn”,学生很容易读成“hún”。在纠正字音后,再让学生结合课件中出示的图片理解词语。这样使得学生对“混乱、废墟”等词的理解一下子从中领会到了。这种教学,可以说回归到了语文教学的点子上,学生的语言文字真正得到了训练与积累,语文的基础知识也学扎实了。
  二、在抓好朗读训练中开展情感教育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以看出,朗读是学生走进语文,理解语文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让学生受到情感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新课标对此还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因此,有效的做法就应该强化朗读,在“读”上大做文章。而要有感情的朗读,不“乏味”,有动力,就要让学生潜心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又在理解中读。列宁曾这样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注意、记忆和思考。”由此可见,加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了。实践中,我们要把朗读与情感教育结合起来,有效的做法就是在朗读中渗透、在理解中体会,让情感成为一种催发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动力,甚至一种激励。比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就有效地将朗读始终贯穿其中,而且做到了有层次的去读。实践中,该教师抓住重点句,让学生反复研读和体会、思考。从儿子说的话中,体会儿子在面对险境时,是那么的勇敢、镇定,从而让学生看到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儿子。到了课尾,还读出了孩子们的祝福,诵读了一首小诗。整节课书声琅琅,童声悦耳,一派生动鲜活之气。读,让学生感知了词汇,领略了情境;读,使语文散发魅力,课堂灵动,孩子轻松,这样的教学设计突出了语文味,回到了语文课堂的根本上。这样的语文课堂才会有“语文的味道”。这样的教学,才抓好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从而让学生在激励的情感中学好语言文字,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的可爱。
  三、在语言品味引导中强化思维培养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语文开展的是语言训练,语言又是思维活动的载体,加强语言训练的过程,本身也是在进行思维。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注重训练思维,否则也有学生动嘴不动脑。因此,在实践中,特别是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抓语言的品味,关键的、重点的词句,我们要让学生逐词逐句地推敲、揣摩,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思,继而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和表达效果。我们在教学中把品味语言文字和思维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而且能放飞学生的想象,训练学生的思维。例如,一位在教学《征友启事》时,抓住文中的这四句话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我同你一起吃草!”“我跟你一起玩耍!”“我陪你一起晒太阳!”“我和你一起学耕田!”这位老师故意将“和、跟、陪、同”这四个字都读成了“和”字,学生听后迫不及待地对她说:“老师,您读错了。”然后她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错误;再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去体会这四个字的意思到底一样不一样;最后让学生再去对比读句子,对语言进行比较和品味。这样一步一步的巧妙设计,既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精妙、有趣,又让学生明白遣词造句的艺术,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表达,这样使课文变得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教师不离文本,紧抠词语,让学生将品味语言文字和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我们就必须立足于语文的学科特点,将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走上正确的改革之路,才能让语文真正姓“语”,从而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让学生在体“味”中成长。
  参考文献:
  [1]陈红梅,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魅力中国,2017年。
  [2]吴裔春,对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认识[J].语文学刊,2010年。
  • 【发布时间】2018/4/3 14:25:03
  • 【点击频次】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