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的教学风格
有人说:“三尺讲台就是承接历史、联系未来的一个平台,而教师就站在历史与未来之间,指点江山!”这句话听起来不免让身为教师的我产生一种高大、豪迈的感觉,但细细品味,不得不使我深深地感到肩上担子的沉重。我现在任教的是五年级语文,教学重点就是通过平时的阅读教学,让学生习得知识,提高能力。如何在教学中创设“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情境,因势利导,巧加点拨,营造“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是我一直在慢慢摸索,想要形成的教学风格。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个特殊人物,他就是孔子……”话还没有说完,我便看到学生们有点呆滞和疲惫的目光。的确,虽说孔子文化博大精深,但历史背景却离孩子们的实际生活很遥远。真的很无聊呀!这样沉闷的课堂是没有学习效果的呀,我该怎么办呢?
我马上思考起对策来,想起前些天在微信公众号上看到的一段教学描述:提问,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在寻找为难老师的问题过程中,无形促进了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我何不来试试这种办法呢?
“今天我们来换个角度,由你们来当回老师,我来当回学生,你们自主学习《孔子》这一课,每人提出几个问题,大家小组学习之后梳理一个难题来提问老师,让老师也来尝尝回答问题的滋味。”我大声宣布。学生听后一片雀跃,有的同学干脆叫嚣:“哼,我一定要提个难题来让老师出出洋相。”全班同学像打了兴奋剂一样,马上精神百倍了。我清清嗓音:“同学们的问题肯定很多,能在小组里解决的问题就不用考我啦,请你们在自主学习课文之后,找个你们觉得最难的,最有特色的问题来考我……”还没等我宣布完,他们已经迫不及待的,开始凑在一起商议讨论了。
于是,我看到了同学们对课文中的重难点问题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他们积极地钻研思考,相互协商,都在想方设法挖掘课文中更深层次的知识点,希望把我难倒。看到忙成一团的孩子们,我心中甚是欣慰。
接下来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黄子浩同学并没有融入小组的学习,一脸的不高兴。原来,他把课本落在托管宿舍了,我便顺手把我的课本丢给他用。一个顺水推舟的想法又在我的心头闪现……
“小组活动结束!”
“快坐好!”
等我组织好课堂,各个小组都争先恐后地站起来给我提问,班长第一个抛出问题:“课文中具体讲了关于孔子的哪几个故事?”好样的!懂得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来提问,我心中暗暗叫好。紧接着,其他小组的问题,也逐一呈现在黑板上了。不难看出,孩子们真的下了功夫去研究文本了,因为有些问题提得很有价值,如“为什么孔子渴得那么厉害,却不喝一口‘盗泉’里的水?”从他们胡问题可以得知:不能小瞧呀!
下课铃声响起,学生们意犹未尽,一个个来缠着我:“老师,我还想提问题……”“老师,下一节课还是语文课吗?”……课间十分钟,回到办公室休息的间隙,我陷入了沉思……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只要我们稍加留意,便会发现学生的学习先于“问”而后于“学”,即从问题开始,在问题的驱动下学习探究,在探究中解惑,在解惑中生智。学生以自己的“学”为核心,彰显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让学生逐渐喜欢,并爱上你的语文课堂。
“铃铃铃……”我踏着铃声,迈着轻快的步伐再次走进教室,迎着孩子们期盼的目光继续我的语文课堂。“同学们的问题都很棒!但老师的课本刚刚借给黄子浩用了,老师现在手上没有课本,没法回答,谁来帮帮我呀?”趁着他们高涨的学习热情,我又把这个“皮球”踢了回去。没想到,殷瑞锴同学胸有成竹地站了起来:“老师,我来帮你回答第二个问题,因为孔子倡导的是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认为‘盗’就是‘不仁’的表现,所以他不喝‘盗泉’里的水。我的回答完毕!”这小子,真会读书!全班同学马上报以热烈的掌声。
之后,同学们就这样争先恐后抢着帮我解决问题,我又因利势导,对回答得不到位的地方及时作了补充。从同学们灿烂的笑脸和笃定的眼神中,我知道,他们听懂了,学会了,也会学了!这里,有教师式的学生,也有学生式的教师,大家“教学相长”,其乐融融。
这节课中,学生为课堂情境的创设创造了前提条件,在这样心理自由,心灵开放的情境中,进行兴味盎然的研究性学习,学生能生动、活泼地探究,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技能被激活,思维的火花才会燃起!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放低架子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当好学生学习的伙伴,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展现才智,体验成功,增强自尊和自信。
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也会给老师一片天空!这次无意识的“角色互换”,让我真正明白了:要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根本还是在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学习的参与者。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要不断地创设知识情境,开放课堂教学,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促进。这样的课堂给予学生的是一种灵动的实践,一种快乐的体验,一种幸福的生活,一种温暖的成长。
把自己开成花,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你就永远走在教育的春天里。
- 【发布时间】2018/5/3 13:37:52
- 【点击频次】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