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高一学生化学学习的障碍和对策

 

【作者】 刘胜文

【机构】 山东省蒙阴第一中学

【摘要】 高一是化学学习的一个关键时期,不少学生在初中是学习的佼佼者,但在高一阶段却落伍了,这就提醒每一个有责任心的高中教师应对此引起足够重视,并积极地研究相应策略,笔者对新生学习障碍的形成因素及教学对策进行了一定的探索,现将初步体会介绍如

【关键词】 化学;直观化;思维方法;
【正文】高一是化学学习的一个关键时期,不少学生在初中是学习的佼佼者,但在高一阶段却落伍了,这就提醒每一个有责任心的高中教师应对此引起足够重视,并积极地研究相应策略,笔者对新生学习障碍的形成因素及教学对策进行了一定的探索,现将初步体会介绍如下:
  1.化学语言的抽象程度突变
  不少学生反映,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电子云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太远,似乎很“玄”。确实,初、高中的化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根据初中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和思维能力的层次,初中化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述的,并且学生也有较多的感性认识作基础,而高一化学一下子就触及氧化还原反应语言、物质的量语言、元素周期律语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能适应。因此,学生感到高中化学难学,一旦产生这种畏难心理,学好化学的信心就会受挫,缺少内在动力,学习落伍就在所难免了。
  因此,“直观化”应是高一起始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要充分地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尽可能地以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进行概括、抽象。“物质的量”的教学中应多举些常见微粒为对象的例子,并联系国际单位制中长度、时间等,或再类比于火柴与火柴盒,进行直观解释帮助理解分析;对化学键的教学,将化学键比喻成大河两岸之间的桥梁(桥内部是强烈的相互作用的混凝土),但需注意的是,“直观”仅是过渡工具,要使学生顺利地适应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逐步地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必不可少,而逐步增加抽象性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途径。
  2.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
  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又一个明显的区别是在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导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这对高一新生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过程是一系列的信息加工过程,是学生认知结构的重组或扩大的过程;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的认识发生变化,而不是单纯地积累知识。认识是一种带有新质的创造性反映,学生在认识过程中不是处于消极状态,而是作为主体要高度发挥主观能动性。例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常要经过两个阶段:精制和组织,精制就是根据自己认为有必要记住的内容编制合适的提取线索,组织就是将学习的主要内容按一定的结构重新组织起来。精制的对象是教学内容中的主要部分,而组织就是再现知识的框架。经过精制和组织这样的信息加工过程之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或发生量的变化,或产生质的改变。现代心理学的这一研究成果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区分哪些内容是重要的,哪些内容是不重要的,加强对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内化领悟,并且尽可能迅速领悟内容的实质和它的结构系统,除此之外,要求教师:其一、刚开始应控制进度,不能片面追求快进度以赢得较多的复习时间而增加学习的困难;其二、要注意揭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新知识顺利地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之中,如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其三、要引导学生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形成板块结构,实行“整体集装”,如表格化、类化、键化等,从而建立立体的知识结构网络。
  3.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
  通过个别谈心,问卷调查,我们发现,高一新生产生化学学习障碍的另一原因是高中化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问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分别确定了各自的思维套路。因此,初中学生习惯了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而高中化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很大的变化,正如上节所述,化学语言的抽象化对学生思维能力提出了高的要求。而能力的发展是渐进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种思维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故而导致成绩下降。
  据教育学、心理学得知,高中学生正由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最后还需初步形成辩证型思维,而在初始阶段的化学语言又高度抽象,要求学生进行高层次的思维是不切实际的。我们在处理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维时,要将思维层次适当降低,寻找到“最近发展区”,使其适应学生的思维水平。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抽象思维能力的逐步形成,再有步骤地增强思维的抽象性和辩证性。一些教师常常忽视了中学教学的阶段性,他们总是希望当一个重要概念出现时,一下子就把它的全部涵义都讲清,全部相关联系都讲透。他们唯恐学生因“不求甚解”而影响了对概念的准确把握。事实上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认识由浅入深、螺旋上升不断深化的过程。分阶段给出初步概念逐步达到比较完整的阶段是符合认识规律和教学论原理的,即做到阶段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比如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在初三化学中只能从得氧、失氧的角度进行,在高一时通过元素化合价升降加以过渡(最后揭示本质是电子转移),而到了高三讲原电池反应时才能更进一步深化。又如关于摩尔的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化学知识,为讲解物质的量既不是物质的质量,又不是物质的数量,而是表示物质所含微粒数目的物理量做好准备;接着计算12g碳—12所含碳原子个数,使学生对物质的量和阿伏加德罗常数产生感性认识,通过打比方,介绍物质的量的初步概念,再联系类比火柴可以以根计算,但常用盒、打、箱为计算单位,而引出摩尔从而得出课本上的一句话(黑体字),最后阅读教材,归纳抽象出物质的量的概念。这种使学生明确物质的量的来笼去脉而不感到突然,自然而然地降低了学习难度,学生容易理解,教学效果较好。如果过分强调知识的逻辑体系,先给物质的量下定义,再去举例子,学生出现思维和认知障碍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有时不必要求学生对概念理解得很深刻,可先让其从外延认识概念,再在后继学习和运用中逐步地深化认识。教师过分强调讲深讲透,学生未必能真正透彻理解,反而增加了学习的难度,造成学习的困难,影响学习积极性。教师应把握好一个“度”字,既要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促使学习尽可能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又要考虑到绝大多数同学的思维能力的适应程度,以求在“适当”的层次上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高红伟,改善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四种途径[J]. 考试周刊. 2011(54)
  [2]失雪琴,突出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基础地位[J]. 教育教学论坛. 2012(18)
  [3]高先桂,浅述做好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个有效环节[J]. 现代交际. 2013(06)
  • 【发布时间】2018/5/3 13:39:48
  • 【点击频次】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