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体育锻炼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调查研究

 

【作者】 温丽华

【机构】 广西北流市永顺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21 世纪竞争日趋激烈,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针对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素质方面的弱点,进一步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随着我国中小学阶段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成为一个需要普遍重视的问题。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引起各方面极大关注。很多资料显示,体育活动能有助于人格健康,对青少年的发展极为有利。因此如何更好的利用体育锻炼来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是学校、家长、社会的责任。本文中对100个中小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研究,试图能够从中发现体育锻炼和中小学心理健康的一些联系。
  本文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以及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进行。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发现以下几点特征:
  一、体育成绩与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呈正相关关系,而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作用不显著。也就是说通过调查初步表明,在小学阶段基本上是体育成绩越好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而中学阶段学生的体育成绩与他们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并不显著。这可能与中学生体育教学中过分强调达标有关系,许多研究显示与小学生相比,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有所下降,中学体育课教学中普遍出现学生厌学的现象。从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角度,中学体育课改革势在必行。
  二、每周参加体育活动次数的不同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差异。本调查将中小学学生按照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1次、2-3次、3次以上分成三组,进行分析。经调查发现中小学阶段,每周参加课外体育运1次的学生的心理健康分别与每周参加2-3 次、3 次以上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显著的差异;而每周参加2 - 3次课外体育运动的学生与每周参加3 次以上的学生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对中小学学生来说,每周至少要参加1次课外体育运动,这样有助于心理健康的维护。调查还发现,某些每周参加4 次以上体育活动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效果最好。
  三、学生对体育活动积极程度与心理健康存在联系。经过调查发现,小学阶段心理健康中等程度的学生分别与好、差程度的学生在对体育活动态度上有显著性的差异,而好、差两组学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心理健康程度最高的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态度最积极,但是人数最多的心理健康中等程度的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态度最消极;中学阶段,心理健康不同程度的三组学生在对体育活动态度方面相互之间均有显著性的差异。这说明,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对体育活动的态度却出现越来越消极的趋势,这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也说明我们的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积极的体育运动态度方面还需进一步思考。
  前面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对促进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性效应。不同的形式、内容激发了自信,树立了锻炼的观念,端正了态度。因此,青少年体育锻炼不仅是体育课的任务,同时也是家庭生活和社区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体育历来就和家庭体育、社会体育关系密切,只是在传统的单一体育教育(学校体育) 思想影响下,减弱了三者关系的互动性。
  作为学校,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关注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体育课程改革应该在我国全面兴起,并应该在玉林市各中小学校得到切实落实。(1)体育课程目标将实现由单一的生物体育观向生物—心理—社会的三维体育观转变。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2)新课标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作为中小学生所在的家庭应该意识到体育活动对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从小培养子女的体育兴趣爱好,这同时也是很有利于他们的身体健康的。中小学生所在家庭的父母可以通过和子女一起观看体育比赛,或者是共同参与或支持他们参加体育运动,这样既有利于子女体育兴趣的培养,也有利于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交流和相处,更进一步促进了中小学生健康的心理成长。
  • 【发布时间】2018/5/3 13:49:33
  • 【点击频次】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