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探究

 

【作者】 李艳华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石笋镇第一小学校

【摘要】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数学教学的本身任务,更是时代的强烈要求。教学中,我们要抓住学生好奇心、引导质疑问难、再创造、鼓励想象等途径去落实。

【关键词】 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培养;
【正文】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是个人发展之根。随着社会竞争加剧,个人创新思维所带来的创新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最具有学科优势的数学教学,就应果敢地担当起重任来,特别是在新课改、注重学生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实践策略。
  一、抓住好奇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在“世界著名大学校长论坛”上曾经说到:“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由此可见,作为科学之母的好奇心,在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中是多么的重要。从历史上的各项重大发明,我们也可看出,如瓦特成功地发明了蒸汽机,张衡成为一名伟大的天文学家,无不与他们儿时强烈好奇心有关。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所以要注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这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起点。在实践中,我们要充分抓住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过程中,我们激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角,让他们感受到角在生活中普遍性和实用性。又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中引导学生思考车轮为什么都做成圆的?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好奇心利用的实际例子。
  二、引导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贵有疑,小学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始,是问之因。而现行小学生他们没有主动质疑的习惯,更不会主动去问,随着年级增高,敢问、爱问的人越来越少。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采取南宋学者朱熹的策略,即读书无疑需教有疑。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质疑,通过“问题串”的方式,诱发学生思考,以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问:“生活中的事物有大有小,那么你觉得角有大有小吗?”学生通过制作活动角去发现,有的学生窃窃私语道:“角怎么算大,怎么算小呢?”这就是一个以问诱思的教学例子。
  光能引起学生质疑还不行,我们还要引导学生把质疑的东西形成“问题”,敢发“问”。爱因斯坦告诉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还要教给学生数学语言,让他们能把自身质疑思考出来的东西形成问题,敢提出来。儿童对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和幻想,他们对所看到的一切爱提很多的问题,而这些心理素质正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助推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同中求异、异中见同的能力和独特见解,进而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三、引导再创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倡导了“再创造”的数学教学方法,他说:“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进行解释和分析,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数学方法,我称之为再创造方法。”他强调:学习数学惟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引导学生去发现或者创建数学知识,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而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和灵活运用。数学教学的创新,学生数学学习的创新,应体现于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在数学活动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创造数学。
  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是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因此,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可操作的活动,进而引发学生创新。如教“三角形面积”时,我引导学生参与操作活动,让学生取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让学生运用拼合、旋转、平移的方法拼出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锐角三角形等图形。学生在操作中发现三角形和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由此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操作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去探索发现新知识能力,也培养了创新能力。
  四、培养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是建立在创新精神上的一种创造能力。“创新”是构建新生事物的设想,这就需要想像。想像是利用表象,在头脑中加工成未见过的情景,创造出新的事物形象,或者根据口头语言、文字描述形成相应事物形象的认识活动。丰富的想像是教学创新的必要条件,努力培养、激励学生的想像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法宝”。例如,在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中,我让学生分组实验,把圆等分成8份、16份、32份、64份,分别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并请学生注意观察,拼成的图形有什么变化。当学生看到原来的圆弧的弯曲程度愈来愈小之后,让学生闭着眼睛想将圆等分成128份,256份……的情景。几分钟后,一个学生说:“这样分下后,原来的圆弧就变成一个很小的点了。”另一位学生说:“那样拼的图形简直就是长方形了。”这样有限的切拼操作活动,无限的想像,达到了最终由曲转为直、化未知为已知的目的,发展了学生创造性形象思维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教学任务,是数学学科本身的的使然。作为新时期的老师,理所当然地就要为培养出更多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作贡献。而我们教师首先就必须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努力开拓创新教育的途径,才能为学生获得良好的创新思维培养营造好更好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王美声,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中华少年,2015年。
  [2]穆永秀,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4年。
  [3]郑佩钦,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之我见[J].考试与评价,2014年。
  • 【发布时间】2018/5/3 13:57:49
  • 【点击频次】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