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关注学生数学思维训练,为学生数学学习保驾护航
【关键词】 ;
【正文】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数学离不开思维,没有数学思维,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实质上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数学思维活动,学习数学家思维活动的成果,并发展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结构向数学家的思维结构转化的过程。数学教师不仅要教知识,更要启迪学生思维,交给学生一把思维的金钥匙。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笔者在教学时也进行了初步实践和探索。
一、教师要积极营造愉快而轻松的教学氛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阐明了“愉快教育”的优越性。“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现代教育学家斯宾塞提出了“愉快教育”理论。现代教学论公认: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这两条主线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下完成的。情感这条主线在小学教学中尤其重要,因为儿童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可以消除紧张的情绪,抑制学习中的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高度的兴趣,使内心世界变得活泼、开朗,从而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为此,我在“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中,在生活中选取了许多学生熟悉的物体,如小皮球、乒乓球、积木、牙膏盒等各种形状的物体。把它们放在一个袋子里,四人一袋,问同学们想不想知道里面装了些什么?把它们倒出来看看。这样,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当学生倒出袋子里的东西后,我又利用儿童好玩好动的天性,说:“看一看,摸一摸,你会发现什么?”这样进一步激起了学生参与操作的热情,从而达到了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的目的。
二、说理训练,培养思维的自觉性
思维的自觉性是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前提,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思维 的自觉性,创设问题情境,诱发求知欲望,激发思考情趣。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的发展和 语言的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思维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情况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反过 来,经常进行语言的训练,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在学习上的这些 有利特点,根据思维发展与语言训练的辩证关系,重视学生数学语言的训练,培养学生表述思 维过程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自觉性。培养良好思维习惯的有效手段,在于引导学生认真阅 读课本,说算理、讲思路。如,教学一年级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9 加几”时,9+2 运用凑十法, 引导学生观察例题的实物图和图解,结合操作活动,说计算的过程,“想:把 2 分成 1 和 1,先 算 9 加 1 得 10,再算 10 加 1 得 11”,最后引导学生把 9+2=11 的思路迁移到学习 9+3、9+7 等 计算中。
三、精心设计练习,训练学生思维。
数学是练出来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 通过多变的练习就可以达到这一目的。
1、一题多问。一题多问是就相同条件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提出不同问题,以此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三年级有女生45人,比男生少1/10。问:(1)男生有多少人?(2)男生比女生多几分之几?(3)男生占全年级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2、一题多变。这种练习,有助于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其异同点,抓住问题的实质,加深对本质特征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区分事物的各种因素,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促进和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某工厂原来每天生产40台机器,现在每天生产50台机器,是原来的百分之几? 变化题:(1) 某工厂原来每天生产40台机器,现在每天生产50台机器,比原来增产了百分之几?(2) 某工厂现在每天生产50台机器,比原来增产了25%,原来每天生产多少台机器?(3) 某工厂原来每天生产40台机器,现在比原来增产了25%,现在每天生产多少台机器?
3、一题多解。一题多解主要指根据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启发诱导学生得到新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沟通内在联系,选出最佳解题方案,从而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不同方向去分析、思考问题,克服了思维定势的不利因素,开拓思路,运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正确、灵活地解答千变万化的应用题。能做到课标要求的“根据应用题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解答方法。”通过以上形式多样的练习,不仅调动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深化,而且可以达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4、开放性练习。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比如设计条件型开放题,就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选择性。例如:学完了3的倍数的特征时,我们可以把直接判断某数是否是3的倍数改成填空题,并且循序渐进的将它设计得开放一些①123(),②12()3,③1()23,④12()()……此外还可以设计策略型开放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设计结论型开放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总之,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管用哪一种方法,教师都应该鼓励与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培养良好的思考习惯和合作意识,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学习过程,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与思考,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逻辑思维能力。
一、教师要积极营造愉快而轻松的教学氛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阐明了“愉快教育”的优越性。“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现代教育学家斯宾塞提出了“愉快教育”理论。现代教学论公认: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这两条主线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下完成的。情感这条主线在小学教学中尤其重要,因为儿童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可以消除紧张的情绪,抑制学习中的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高度的兴趣,使内心世界变得活泼、开朗,从而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为此,我在“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中,在生活中选取了许多学生熟悉的物体,如小皮球、乒乓球、积木、牙膏盒等各种形状的物体。把它们放在一个袋子里,四人一袋,问同学们想不想知道里面装了些什么?把它们倒出来看看。这样,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当学生倒出袋子里的东西后,我又利用儿童好玩好动的天性,说:“看一看,摸一摸,你会发现什么?”这样进一步激起了学生参与操作的热情,从而达到了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的目的。
二、说理训练,培养思维的自觉性
思维的自觉性是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前提,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思维 的自觉性,创设问题情境,诱发求知欲望,激发思考情趣。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的发展和 语言的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思维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情况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反过 来,经常进行语言的训练,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在学习上的这些 有利特点,根据思维发展与语言训练的辩证关系,重视学生数学语言的训练,培养学生表述思 维过程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自觉性。培养良好思维习惯的有效手段,在于引导学生认真阅 读课本,说算理、讲思路。如,教学一年级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9 加几”时,9+2 运用凑十法, 引导学生观察例题的实物图和图解,结合操作活动,说计算的过程,“想:把 2 分成 1 和 1,先 算 9 加 1 得 10,再算 10 加 1 得 11”,最后引导学生把 9+2=11 的思路迁移到学习 9+3、9+7 等 计算中。
三、精心设计练习,训练学生思维。
数学是练出来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 通过多变的练习就可以达到这一目的。
1、一题多问。一题多问是就相同条件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提出不同问题,以此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三年级有女生45人,比男生少1/10。问:(1)男生有多少人?(2)男生比女生多几分之几?(3)男生占全年级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2、一题多变。这种练习,有助于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其异同点,抓住问题的实质,加深对本质特征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区分事物的各种因素,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促进和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某工厂原来每天生产40台机器,现在每天生产50台机器,是原来的百分之几? 变化题:(1) 某工厂原来每天生产40台机器,现在每天生产50台机器,比原来增产了百分之几?(2) 某工厂现在每天生产50台机器,比原来增产了25%,原来每天生产多少台机器?(3) 某工厂原来每天生产40台机器,现在比原来增产了25%,现在每天生产多少台机器?
3、一题多解。一题多解主要指根据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启发诱导学生得到新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沟通内在联系,选出最佳解题方案,从而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不同方向去分析、思考问题,克服了思维定势的不利因素,开拓思路,运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正确、灵活地解答千变万化的应用题。能做到课标要求的“根据应用题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解答方法。”通过以上形式多样的练习,不仅调动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深化,而且可以达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4、开放性练习。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比如设计条件型开放题,就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选择性。例如:学完了3的倍数的特征时,我们可以把直接判断某数是否是3的倍数改成填空题,并且循序渐进的将它设计得开放一些①123(),②12()3,③1()23,④12()()……此外还可以设计策略型开放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设计结论型开放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总之,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管用哪一种方法,教师都应该鼓励与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培养良好的思考习惯和合作意识,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学习过程,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与思考,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逻辑思维能力。
- 【发布时间】2018/5/3 13:59:48
- 【点击频次】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