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论幼儿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关键词】 环境创设;幼儿;幼儿美术;审美情趣;
【正文】一、幼儿园是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场所之一。对幼儿具有特殊的意义,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不具备成人对教育环境具有的那种选择、适应、改造等能力,如何创设出提高幼儿审美情趣的环境,激发幼儿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有发现、感受美的心灵世界,是我们每个幼教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课题研究组经过大量的研究调查,发现很多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和老师的环境创设理念都存在着一些误区,长期以来,对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认识不够全面,操作不当,很多人主观意识里的环境概念大都是活动室里的墙面布置,对于为什么要布置墙面、谁来布置墙面,怎样布置墙面没有深入的思考,因而在环境创设上存在诸多的问题:一是环境过于单调,重环境的美观轻环境的教育性、实用性及幼儿的参与性,则幼儿成长的内在要素得不到充分激发;二是环境过于失衡,重知识的反复习得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则导致孩子的片面发展;三是某些环境的缺失,很多幼儿园认为只为孩子提供基本的生活环境就足够了,其他诸如交往、沟通、习惯等环境都是次要的,这样则导致孩子发展上的偏差;四是环境创设的主题不明确,在很多时候还是老师们的作品比较多;五是忽视了幼儿审美情趣的培养,没有把环境与幼儿的身心发展相结合,环境与幼儿的互动性不够。创设与美育相匹配的环境和条件,则是幼儿园实施美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优美的生活、学习环境是提高幼儿对美的感受力最直接的途径,对幼儿审美情趣的形成具有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然而,如何在环境中渗透对幼儿的情感、态度的培养,希望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能够以幼儿真实生活环境为课堂,实现“环境育人”的目的。
二、结合幼儿园课程,探索幼儿园环境创设对培养幼儿审美情趣的具体实施策略。
1、室内外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形象性、趣味性、生活化原则。
从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区域来分,环境可为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幼儿园是幼儿每天生活、学习的小天地,通过创设室内外环境,则能潜移默化陶冶幼儿情操。幼儿园室内和室外环境创设不应只是强调“美化、绿化、净化”等外在装饰,我们应以幼儿发展需要为目的,围绕教育目标和内容,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让幼儿的眼睛所触及的每一处风景、每一个角落都变得形象、生动。由于幼儿的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室内外环境创设要符合幼儿认知特点,在形象、色彩和设计上易于幼儿理解,能产生共鸣。比如:幼儿园操场的墙壁,设计为可爱的卡通人物,广袤无边的绿色草原、密密的森林、辽阔的蓝天、飘浮的白云、蔚蓝的海洋和可爱的小动物们等;在造型设计上,以稚拙、简洁为主要表现手法,更贴近幼儿的视野。如我园设计的小花园里有环形的鱼池、棱角分明的亭台、拱形的小桥、苹果状的沙坑、富有层次的种植园等景观,这些精心的设计,便于孩子们玩耍、游玩的同时,又不失悠闲文雅的美感,在种植园,加入幼儿常见的动植物以及其他物体,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等与之互动。在室内外环境创设的内容选择上,不仅仅以祖国山河、名胜古迹为背景,更要让内容贴近幼儿生活。
2、墙面环境创设要体现互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1)会说话的墙饰,激发幼儿的兴趣。
“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每一寸土地都育人”,这是我们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初衷,课题组经过研讨认为教师在环境创设方面,要坚持让墙饰会说话,让孩子们成为环境的主人的原则。以迎“十一”国庆主题墙的创设为例:教师请孩子们共同策划“欢乐国庆节”主题墙饰。孩子们各抒己见,并动手画大蛋糕为祖国妈妈庆生日,在交流中启发了教师创设“国庆”墙面的室内环境,幼儿在制作过程中重温了国庆60周年的军演,毛泽东画像、故事,最后教师把孩子绘画的作品进行剪贴装饰布置成了“我给祖国妈妈过生日”的精美主题墙。师生共同创设环境的过程中,孩子们积极、投入、快乐,师生共创既满足了幼儿发展需要,又培养了幼儿的自信力、动手能力,和主人翁的态度。
(2)可操作性的墙饰,激发幼儿的创作愿望。
课题组成员根据幼儿活泼好动、喜欢动手操作的特点,特提倡教师制作可操作的墙饰,利于幼儿与环境互动。如何让墙饰动起来,利于幼儿动手操作,如每天离园前的一段时间,孩子们很喜欢自由画、剪,看着孩子们随意丢弃的作品,何不将幼儿这些作品粘贴起来,或许还能激发起孩子作画的愿望呢。果然,孩子们看到自己的这些随意画的作品都能贴在墙上,一时间作画热情高涨,在幼儿园中画,在家中也画。墙上不久就贴满了孩子的作品。顺着这种思路,大家可以创设出很多让幼儿既能观察又能动手操作的墙饰。这类墙饰的更换时间以幼儿操作兴趣的持续时间为准。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可以不受限制,自主地与材料产生互动,与同伴产生互动,与环境产生互动,这样的环境才是“活的环境”,才可能让幼儿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满足他们不同层次的需求。
3、在多角度的环境创设中,通过环境创设的多种形式,提高幼儿创造美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
创设环境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和一项内容,不仅是教师为教学活动做准备的事务性工作,也是幼儿参与学习和交往的重要时机。一方面可以有效调动幼儿的原有经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幼儿,调整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从环境的显示形式来看,环境可分为显性环境和隐性环境,隐性环境又包括语言环境、交往环境、心理环境及各种艺术活动等等。
(1)提供多样的艺术活动,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园要为幼儿提供一个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空间,课题组成员探讨出以下几个能让孩子感受美的环境创设策略,首先在环境创设中名画、名曲、经典名作必不可少,一方面提高幼儿欣赏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幼儿的审美水平。名画名作以其独特的视角、丰富的内涵、鲜明的艺术效果成为很多幼儿园开展美术欣赏活动的首选内容。如名画“我的村庄”作品中,画面中画家用半侧面的人物与动物头像表现出农夫与动物的密切关系,画家用半透明的水彩和肥皂泡似圆圈表现了自己幻想中的村庄。当老师一打开幻灯,孩子们的注意力便被深深的地吸引,幼儿从图象二重叠颠倒中感受到画面的与众不同。孩子们说:羊头里怎么会有人挤奶呢?我想这是在做梦吧,有人说:人怎么会倒过来站呢?房子也不可能顶朝地,门朝天,这只有在做梦里才会这样,在幼儿的争论和推理中他们的理解力逐渐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也因此得到激发。
其次归纳出“三听”策略,即早上听“名曲”、午睡听“故事”、下午离园前听“国学”,在“三听”过程中培养幼儿欣赏能力,幼儿在拥有轻松愉悦心情的同时,感受事物美的情感意识不断得到升华、丰富。
(2)创设丰富的语言活动,促进幼儿语言美。创设丰富优美的语言环境,引导其运用各种感官听、看、说等不仅提高了其语言表达力,也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美,提高审美情趣。在语言活动中,引导幼儿感受文学语言的美。有意识的引导幼儿欣赏或模仿文学作品的语言节奏和韵律,给幼儿读书时,通过表情、动作和抑扬顿挫的声音传达书中的情绪情感,让幼儿体会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二、结合幼儿园课程,探索幼儿园环境创设对培养幼儿审美情趣的具体实施策略。
1、室内外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形象性、趣味性、生活化原则。
从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区域来分,环境可为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幼儿园是幼儿每天生活、学习的小天地,通过创设室内外环境,则能潜移默化陶冶幼儿情操。幼儿园室内和室外环境创设不应只是强调“美化、绿化、净化”等外在装饰,我们应以幼儿发展需要为目的,围绕教育目标和内容,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让幼儿的眼睛所触及的每一处风景、每一个角落都变得形象、生动。由于幼儿的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室内外环境创设要符合幼儿认知特点,在形象、色彩和设计上易于幼儿理解,能产生共鸣。比如:幼儿园操场的墙壁,设计为可爱的卡通人物,广袤无边的绿色草原、密密的森林、辽阔的蓝天、飘浮的白云、蔚蓝的海洋和可爱的小动物们等;在造型设计上,以稚拙、简洁为主要表现手法,更贴近幼儿的视野。如我园设计的小花园里有环形的鱼池、棱角分明的亭台、拱形的小桥、苹果状的沙坑、富有层次的种植园等景观,这些精心的设计,便于孩子们玩耍、游玩的同时,又不失悠闲文雅的美感,在种植园,加入幼儿常见的动植物以及其他物体,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等与之互动。在室内外环境创设的内容选择上,不仅仅以祖国山河、名胜古迹为背景,更要让内容贴近幼儿生活。
2、墙面环境创设要体现互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1)会说话的墙饰,激发幼儿的兴趣。
“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每一寸土地都育人”,这是我们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初衷,课题组经过研讨认为教师在环境创设方面,要坚持让墙饰会说话,让孩子们成为环境的主人的原则。以迎“十一”国庆主题墙的创设为例:教师请孩子们共同策划“欢乐国庆节”主题墙饰。孩子们各抒己见,并动手画大蛋糕为祖国妈妈庆生日,在交流中启发了教师创设“国庆”墙面的室内环境,幼儿在制作过程中重温了国庆60周年的军演,毛泽东画像、故事,最后教师把孩子绘画的作品进行剪贴装饰布置成了“我给祖国妈妈过生日”的精美主题墙。师生共同创设环境的过程中,孩子们积极、投入、快乐,师生共创既满足了幼儿发展需要,又培养了幼儿的自信力、动手能力,和主人翁的态度。
(2)可操作性的墙饰,激发幼儿的创作愿望。
课题组成员根据幼儿活泼好动、喜欢动手操作的特点,特提倡教师制作可操作的墙饰,利于幼儿与环境互动。如何让墙饰动起来,利于幼儿动手操作,如每天离园前的一段时间,孩子们很喜欢自由画、剪,看着孩子们随意丢弃的作品,何不将幼儿这些作品粘贴起来,或许还能激发起孩子作画的愿望呢。果然,孩子们看到自己的这些随意画的作品都能贴在墙上,一时间作画热情高涨,在幼儿园中画,在家中也画。墙上不久就贴满了孩子的作品。顺着这种思路,大家可以创设出很多让幼儿既能观察又能动手操作的墙饰。这类墙饰的更换时间以幼儿操作兴趣的持续时间为准。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可以不受限制,自主地与材料产生互动,与同伴产生互动,与环境产生互动,这样的环境才是“活的环境”,才可能让幼儿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满足他们不同层次的需求。
3、在多角度的环境创设中,通过环境创设的多种形式,提高幼儿创造美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
创设环境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和一项内容,不仅是教师为教学活动做准备的事务性工作,也是幼儿参与学习和交往的重要时机。一方面可以有效调动幼儿的原有经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幼儿,调整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从环境的显示形式来看,环境可分为显性环境和隐性环境,隐性环境又包括语言环境、交往环境、心理环境及各种艺术活动等等。
(1)提供多样的艺术活动,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园要为幼儿提供一个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空间,课题组成员探讨出以下几个能让孩子感受美的环境创设策略,首先在环境创设中名画、名曲、经典名作必不可少,一方面提高幼儿欣赏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幼儿的审美水平。名画名作以其独特的视角、丰富的内涵、鲜明的艺术效果成为很多幼儿园开展美术欣赏活动的首选内容。如名画“我的村庄”作品中,画面中画家用半侧面的人物与动物头像表现出农夫与动物的密切关系,画家用半透明的水彩和肥皂泡似圆圈表现了自己幻想中的村庄。当老师一打开幻灯,孩子们的注意力便被深深的地吸引,幼儿从图象二重叠颠倒中感受到画面的与众不同。孩子们说:羊头里怎么会有人挤奶呢?我想这是在做梦吧,有人说:人怎么会倒过来站呢?房子也不可能顶朝地,门朝天,这只有在做梦里才会这样,在幼儿的争论和推理中他们的理解力逐渐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也因此得到激发。
其次归纳出“三听”策略,即早上听“名曲”、午睡听“故事”、下午离园前听“国学”,在“三听”过程中培养幼儿欣赏能力,幼儿在拥有轻松愉悦心情的同时,感受事物美的情感意识不断得到升华、丰富。
(2)创设丰富的语言活动,促进幼儿语言美。创设丰富优美的语言环境,引导其运用各种感官听、看、说等不仅提高了其语言表达力,也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美,提高审美情趣。在语言活动中,引导幼儿感受文学语言的美。有意识的引导幼儿欣赏或模仿文学作品的语言节奏和韵律,给幼儿读书时,通过表情、动作和抑扬顿挫的声音传达书中的情绪情感,让幼儿体会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 【发布时间】2018/5/3 14:02:58
- 【点击频次】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