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聋哑学生的汉语书面语的词汇教学
【关键词】 聋哑学生;汉语书面语;词汇教学;
【正文】书面语的习得和运用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整个社会文明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聋哑人,由于先天或后天造成的听力障碍,口语以及书面语的习得及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聋生书面语能力的受限,大大阻碍其他学科能力的学习和发展,也进一步阻碍了聋哑人融入社会主流(健听人)群体,影响到聋人群体文化素质的提升。目前国内的聋校语文教学大多关注聋人口语以及手语规范的教学,对聋生的书面语有欠重视。国家1982年颁布的《全日制聋校教学计划》中,提出聋人的语文教学,以口语为主,结合手语,旨在促进聋人与社会主体的日常交流,提高聋人日常会话能力。但在书面语的教学方面,没有给予明确的指示和要求,这也间接导致了书面语教学在特殊教育领域的较低地位。至于针对聋人的语言习得以及语文教学的研究,更是始终处在边缘或者非主流地位,未受到广大语言教育研究者乃至社会各界的重视。聋人的语言习得研究应当被摆在与一般语言研究同等重要的地位。本文讨论了聋人书面语习得出现的问题和原因,提出采用基于语料库的书面语词汇句法习得研究,为聋生书面语习得研究提供一个更全面系统的研究方法。
一、聋人书面语习得的语言背景和习得困难的讨论
(一)语言沟通方式
要了解聋人书面语的习得规律,就要了解聋人群体和健听人不同的语言沟通体系。聋人最基本的语言交流方式是手语,手语是聋人在家庭中以及聋人群体间,为了达到交际目的自然形成的自然语言,主要运用到手势、肢体语言和表情。汉语作为本国主流语言,是聋人学生在接受聋人学校教育后,经过特殊教育教师的教授学得,包括口语和书面语。目前聋人教育研究者大多主张手语为聋人的第一语言,是先于汉语习得的语言,和其他语言形式不同,手语是“形义结合的手势-视觉沟通符号体系”。聋生的汉语习得,体现出与健听人汉语习得很大的差异。聋人因听觉的丧失,缺少了关键性的语音听说输入,只能大量依赖视觉输入,加之手语作为第一语言的一些影响,书面语的习得和发展较为迟缓,规律也有自身的特点。
(二)书面语习得与教学的问题和困难
对聋人汉语口语的教学,由于近年来聋校对口语教学的重视,以及助听器使用的普及和发展,其教学情况有较好的改观。但书面语水平仍然停留在较弱的水平,成为聋人学生接触世界、融入主流群体的障碍。大多数聋人甚至到了大学阶段,写作能力仍然较正常人薄弱,并且语序混乱、遗漏、语义不通等问题仍然大量存在。
关于聋生的书面语习得困难的原因,很多研究者都归结为手语作为第一语言对汉语书面语的迁移,他们认为手语和汉语的语法规则、表达形式截然不同,手语的很多表达顺序和习惯,以及手语表达中受到的限制,都间接体现在了聋生的书面语写作上。从二语习得理论看,这种观点是说明聋生书面语问题的一个有力的理论支撑。但是,独断地将母语影响视为聋生书面语问题的单因或主因是不科学的。我们必须意识到,语言习得中出现的问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其中,既要考虑到聋人特殊的生理基础和思维方式,也要考虑到汉语本身在习得过程中的规律。同时,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如聋生对汉语习得的心理接受、动机等等。
从书面语教学因素来看,目前的聋校语文教学存在的缺陷也是导致聋生书面语水平不高、进步缓慢的原因之一。主要表现在对语言教学目标不明确,汉语口语和书面语教学失衡,对书面语的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科学的规划和指导。而特殊教育教师的数量和素质也良莠不齐,人才稀缺,无法满足聋生汉语教学发展的需要。同时教材内容不够贴合聋生融入社会,无法达到日常正常交流阅读的需要。
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1.聋生的书面语问题,原因复杂,但必须意识到不同语言的习得规律既有共性也有特性,要综合考虑,就必须全面了解聋生书面语的掌握情况和形成机制;2.鉴于目前聋校语文教育缺乏科学理论和总体规律的问题,我们提出,应当加强对聋生书面语习得规律的科学性研究,以此作为聋校书面语教学的指导。
二、聋人书面语语料库建设的介绍
(一)聋人书面语习得研究的传统方法
目前针对聋人书面语的研究,主要是偏误分析。特殊教育教师根据自己特殊教育的教学经验,采用经验性方法得出一些聋人书面语的常见偏误。有的研究则从心理认知方向着手,突出聋人以目代耳的视化处理,研究聋人的认知机制及对语言的影响。在这些研究中,大部分研究者都会突出聋人书面语习得受到的手语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一些中介语常见的问题。这些研究总结了很多很有建设性的观点和问题。但是,上述这些研究,集中在学与教的内容以及教师怎样教,对语言整体规律的把握还略缺乏。
(二)语料库方法的介绍
语料库是当代语言学界兴起的一个重要研究手段,以其对自然语言的收集和词汇语法的数据化处理,表现出异于传统经验性研究的很多优点。目前,对母语口语或书面语的语料库以及学习者语言语料库的建立和研究,已经非常广泛而深入。但是在特殊教育领域,语料库的收集整理和建立仍然处于试水阶段,语料的大量收集较难实现,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在特殊教育研究者中普及率较低,且已有的语料库规模也不够大和全面,难以有足够的说服力。吕会华等对聋生书面语语料库的研究和建设进行了总结和建议,也发现目前聋生较完善的大型聋生语料库的建设非常薄弱。语料库研究对学习者怎样学的理论研究有很好的参考意义,通过了解学习者的学习规律和轨迹,能够提升我们的语言教学,同时提高教学者对语言本体规律的认识。对于聋人书面语来说,语料库的研究能够扩展我们对聋人书面语习得中的特性和共性了解。自然语料的收集,既收集了病句错句,也包含了没有语病的所有语料,相对偏误分析而言,包含了语病的语境语篇来源,更具有说服力,同时,所有的病句和错句,都能够在语料库中找到,研究者可以根据不同研究目的和要求,既可以把握对聋人书面语的习得中整体的词汇计量研究,也可以抽取语料中的不同类型的语病进行分析。
建议进一步扩展汉语中介语的范畴,即建立更系统全面、数量规模更大、信息加工更细致的聋生书面语语料库。具体方法可遵循如下步骤:
1.通过随机抽取聋人学校聋人学生的日记或作文,将其电子化,建立初始语料的文本集。
2.使用权威计算机分词软件,对样本语料进行词语切分与词类标注,并对机器自动切分的样本进行词与词性的人工校对。分词的标准,可参照国内最新的权威汉语词典。词类的划分依据,则可以以国家语委发布的《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分词规范》为基础,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
3.根据不同研究目的和要求,对语料库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分类。例如,考虑到语体因素对语言特征规律可能的影响,可以对每一篇语料进行语体的分类,分为日记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书信体等。此外,我们建议对语料进行更为细致的错误标注。错误的分类可参考对外汉语教学和聋生书面语偏误分析的研究总结,可将错误类型分成词汇层面和语法层面。词汇层面错误有错别字、词语错用、词序颠倒等,语法层面的错误主要有成分缺失、冗余、语义混乱以及词序和句序的颠倒等。
我们发现,聋人书面语语料库的建立,对聋生书面语习得的研究,能够提供更多的研究可能性和有力的数据支撑,是非常有效的研究工具,但是为了达到更好的研究效果,还需要建立规模更大、更全面系统的语料库。
一、聋人书面语习得的语言背景和习得困难的讨论
(一)语言沟通方式
要了解聋人书面语的习得规律,就要了解聋人群体和健听人不同的语言沟通体系。聋人最基本的语言交流方式是手语,手语是聋人在家庭中以及聋人群体间,为了达到交际目的自然形成的自然语言,主要运用到手势、肢体语言和表情。汉语作为本国主流语言,是聋人学生在接受聋人学校教育后,经过特殊教育教师的教授学得,包括口语和书面语。目前聋人教育研究者大多主张手语为聋人的第一语言,是先于汉语习得的语言,和其他语言形式不同,手语是“形义结合的手势-视觉沟通符号体系”。聋生的汉语习得,体现出与健听人汉语习得很大的差异。聋人因听觉的丧失,缺少了关键性的语音听说输入,只能大量依赖视觉输入,加之手语作为第一语言的一些影响,书面语的习得和发展较为迟缓,规律也有自身的特点。
(二)书面语习得与教学的问题和困难
对聋人汉语口语的教学,由于近年来聋校对口语教学的重视,以及助听器使用的普及和发展,其教学情况有较好的改观。但书面语水平仍然停留在较弱的水平,成为聋人学生接触世界、融入主流群体的障碍。大多数聋人甚至到了大学阶段,写作能力仍然较正常人薄弱,并且语序混乱、遗漏、语义不通等问题仍然大量存在。
关于聋生的书面语习得困难的原因,很多研究者都归结为手语作为第一语言对汉语书面语的迁移,他们认为手语和汉语的语法规则、表达形式截然不同,手语的很多表达顺序和习惯,以及手语表达中受到的限制,都间接体现在了聋生的书面语写作上。从二语习得理论看,这种观点是说明聋生书面语问题的一个有力的理论支撑。但是,独断地将母语影响视为聋生书面语问题的单因或主因是不科学的。我们必须意识到,语言习得中出现的问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其中,既要考虑到聋人特殊的生理基础和思维方式,也要考虑到汉语本身在习得过程中的规律。同时,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如聋生对汉语习得的心理接受、动机等等。
从书面语教学因素来看,目前的聋校语文教学存在的缺陷也是导致聋生书面语水平不高、进步缓慢的原因之一。主要表现在对语言教学目标不明确,汉语口语和书面语教学失衡,对书面语的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科学的规划和指导。而特殊教育教师的数量和素质也良莠不齐,人才稀缺,无法满足聋生汉语教学发展的需要。同时教材内容不够贴合聋生融入社会,无法达到日常正常交流阅读的需要。
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1.聋生的书面语问题,原因复杂,但必须意识到不同语言的习得规律既有共性也有特性,要综合考虑,就必须全面了解聋生书面语的掌握情况和形成机制;2.鉴于目前聋校语文教育缺乏科学理论和总体规律的问题,我们提出,应当加强对聋生书面语习得规律的科学性研究,以此作为聋校书面语教学的指导。
二、聋人书面语语料库建设的介绍
(一)聋人书面语习得研究的传统方法
目前针对聋人书面语的研究,主要是偏误分析。特殊教育教师根据自己特殊教育的教学经验,采用经验性方法得出一些聋人书面语的常见偏误。有的研究则从心理认知方向着手,突出聋人以目代耳的视化处理,研究聋人的认知机制及对语言的影响。在这些研究中,大部分研究者都会突出聋人书面语习得受到的手语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一些中介语常见的问题。这些研究总结了很多很有建设性的观点和问题。但是,上述这些研究,集中在学与教的内容以及教师怎样教,对语言整体规律的把握还略缺乏。
(二)语料库方法的介绍
语料库是当代语言学界兴起的一个重要研究手段,以其对自然语言的收集和词汇语法的数据化处理,表现出异于传统经验性研究的很多优点。目前,对母语口语或书面语的语料库以及学习者语言语料库的建立和研究,已经非常广泛而深入。但是在特殊教育领域,语料库的收集整理和建立仍然处于试水阶段,语料的大量收集较难实现,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在特殊教育研究者中普及率较低,且已有的语料库规模也不够大和全面,难以有足够的说服力。吕会华等对聋生书面语语料库的研究和建设进行了总结和建议,也发现目前聋生较完善的大型聋生语料库的建设非常薄弱。语料库研究对学习者怎样学的理论研究有很好的参考意义,通过了解学习者的学习规律和轨迹,能够提升我们的语言教学,同时提高教学者对语言本体规律的认识。对于聋人书面语来说,语料库的研究能够扩展我们对聋人书面语习得中的特性和共性了解。自然语料的收集,既收集了病句错句,也包含了没有语病的所有语料,相对偏误分析而言,包含了语病的语境语篇来源,更具有说服力,同时,所有的病句和错句,都能够在语料库中找到,研究者可以根据不同研究目的和要求,既可以把握对聋人书面语的习得中整体的词汇计量研究,也可以抽取语料中的不同类型的语病进行分析。
建议进一步扩展汉语中介语的范畴,即建立更系统全面、数量规模更大、信息加工更细致的聋生书面语语料库。具体方法可遵循如下步骤:
1.通过随机抽取聋人学校聋人学生的日记或作文,将其电子化,建立初始语料的文本集。
2.使用权威计算机分词软件,对样本语料进行词语切分与词类标注,并对机器自动切分的样本进行词与词性的人工校对。分词的标准,可参照国内最新的权威汉语词典。词类的划分依据,则可以以国家语委发布的《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分词规范》为基础,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
3.根据不同研究目的和要求,对语料库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分类。例如,考虑到语体因素对语言特征规律可能的影响,可以对每一篇语料进行语体的分类,分为日记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书信体等。此外,我们建议对语料进行更为细致的错误标注。错误的分类可参考对外汉语教学和聋生书面语偏误分析的研究总结,可将错误类型分成词汇层面和语法层面。词汇层面错误有错别字、词语错用、词序颠倒等,语法层面的错误主要有成分缺失、冗余、语义混乱以及词序和句序的颠倒等。
我们发现,聋人书面语语料库的建立,对聋生书面语习得的研究,能够提供更多的研究可能性和有力的数据支撑,是非常有效的研究工具,但是为了达到更好的研究效果,还需要建立规模更大、更全面系统的语料库。
- 【发布时间】2018/5/3 14:03:24
- 【点击频次】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