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莫让语文变了味
——思想过重,与人文攀亲太近
【现象】
教《桂林山水》,仅致力于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桂林山水之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上《中彩那天》仅努力于探究,怎么做一个像父亲一样诚实守信的人。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学《自然之道》,仅着力于引导学生谈谈如何按自然规律办事,美其名曰激发学生探究自然规律的兴趣……
【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传统教学过分注重了工具性,什么字词、语法、修辞等等,一一要讲透讲明,这样的课才算教好了。可我们现在又过分突出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过分强调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目标中的地位,导致整堂课就是让学生受着情感熏陶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充满了浓浓的“育德味”。这样的教学,漠视了那人事、情感、性灵背后的“精彩言语”,把语文中语言本身的美给淡化了,甚至过分的情感教育忽视了语文最基本的东西。于是,课文学习完了,学生还不会读意境优美的文字,也不会品其间的精美语句,更不用说积累其间的语言运用于生活中的语境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了。凡是种种,通过这种现象,我们不得不沉思,在细细品味中,这种与“人文”攀得这么近的课,还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的语文课吗?其语文味不被思想品德味代替才怪?
【对策】
良好的语文课堂,就是要专心致志地教语文,不干与语文无关的事,既不能学科泛化,语文无疆,又不能过于注重工具性,走向教以应试的桎梏。更不能强调人文而忽视工具性。针对目前过分强调人文的语文教学思品化现象,我们要积极改革,要合理调整“人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心。我认为一堂真正有语文味的课堂,我们教师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尝试。
一、品悟教材,使学生的思想融合于文本
教材不是道德说教,不是政治观念的诠释,不是把语文科学的性质定义在“读经讲经”或“加强政治思想教育”上,这是对语文人性的一种践踏,是对生命个体的一种漠视、扼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感的激发和思想的教育,不要脱离文本,不要作空洞的说教。“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文章本非无情物”,即使是知识性的文章也是如此,情感是作者创作的灵魂,寓于文中,虽然有感染作用,我们要在价值导向做出质与量的取舍,让学生在习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中去受到熏陶、感染和洗涤。为此,我们老师要做到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需要教师钻研教材,领会作者的情感。诗人臧克家说过:“一文未成,多次痛哭,要写出感人的文章,自己一定要先感动过。”同样教一篇课文,要使学生感动,教师必须先被感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的创作激情,与作者同欢乐、共忧患。
其次,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通过对具体的语言文字的品悟,去感受作品的动人情节,学习人物的传神刻画;去探索作者的心路历程和情感体验,捕捉作者熔铸于作品中的情与意,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即思想与文本的融合。
二、营造氛围,用自身的情感感染学生
情绪具有传递作用,是可以感染的。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通过自己的爱憎忧乐去感染,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达到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受到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教育,提高其思想品德素质的目的。同时加强学生个性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逐渐培养学生一种积极向上、稳定健康得心理状态,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对待社会,对待他人,对待自己。
教师要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为其无缝对接找到关联点。这此,要了解教材的同时了解学生,教师可以用自己的动情的教学语言,或者借助音乐的渲染等方式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鼓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从而让语文课堂变得有滋有味,让“语文味”诗意地栖息在新课标的语文教学中。比如,上课之始,教师可以以一段抒情性的导语将学生带入授课所需要的情感氛围。接着,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并且指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通过声音表出来。然后创设情境,以境入情,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最后提问,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情感体验。最终达到深入理解课文,培养感悟力的目的。
“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在全面推进新课改的今天,我们有必要提醒自己:语文,要走在语文的路上,千万别让冗杂的跟风现象晃花了眼,莫让语文变了味。我们应该始终坚守自己的田地,把语文教得实在一些,语文味教得浓一些。让我们的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里,感受语文的魅力,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参考文献:
[1]金哲民,莫让“语文味”变了味[J].现代教学,2015年。
[2]林辉民,抓好“三味”,营造课堂浓浓的语文味[J].科学大众,2012年。
[3]徐春燕,让课堂浸润在语文味中[J].学周刊,2012年。
[4]丹丹,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J].文学教育,2012年。
- 【发布时间】2018/5/3 14:04:18
- 【点击频次】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