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音乐教学中学生情感培养的策略探究
【关键词】 小学音乐;情感培养;培养;实践策略;
【正文】列宁曾经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注意、记忆和思考。”而音乐,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也是素质教育实施的平台,是人类情感表现与渲泄的重要载体。因为音乐中的审美、情感、音准、节奏、寓意等目标的达成,都离不开情境因素在其中的积极促进作用。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学生情境培养。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音乐教学,谈谈培养学生情感的实践策略。
一、创设愉悦情境氛围,打开学生情感闸门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而教学是师生的互动对话,是心灵上的情感交流和智慧上的碰撞互融。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亲其师、信其道”的积极作用,创设出良好的愉悦的情境氛围,让学生在教师的积极情绪中被点燃,而参与到双边活动中来。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心理因素做了生动具体的描述:“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者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会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由此而知,学生是在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推动下开始感受、思考和体验的。因此,课的开始就将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使学生进入积极的状态,激起对课的内容的期盼和渴望,从而陶醉在艺术教育之中。
二、感受作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情感共鸣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音乐作为一种语言表达,既是传达感情的手段,也是表现感情的渲泄方式。学生能够在感受作品内容的过程中,体验作品所表达的感情,产生与之相通的情感共鸣。这是引发学生情感的重要方式。我们知道,而不同的歌曲的节奏、旋律、速度的变化都是不同的,其所表现出来的风格和情感也是不同的,但都作用于学生情感基点,都可能引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因此,有效的教学只有抓住特点,启发学生去感受、体会音乐的美,才能实现情感教育和培养。例如,我们让学生在欣赏乐曲《动物狂欢节》的教学中,让学生抓住该乐曲的音乐速度、音乐力度、乐器音色、作者试图表现的音乐形象等来感受体会其所表达的情绪,这样就能有效地让学生感受到“狂欢”作品中的热烈氛围。又如,在《摇篮曲》教学中,针对这首抒情歌曲,教师在上课时提示他们闭目聆听,使其在温馨、柔和的旋律中去体会音乐的意境,感受躺在摇篮里享受母亲轻歌慢摇徐徐入睡的甜蜜梦幻,然后教师加之以深情的语言画外音,使学生视听结合并通过无限的遐想感受歌曲,学生即能轻快入情。
三、强化审美情感培养,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音乐是一种艺术,最本质的、最独特的就是审美。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其基本任务。音乐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体现在节奏、旋律、音色、和声、力度、速度等中,通过听觉与视觉相结合,可以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形态美;通过欣赏与活动相结合,可以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动作美;通过语言描绘与想象相结合,可以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内涵美;通过知识技能与表现发挥相结合,可以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创造美。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掘音乐教材中美的因素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通过歌曲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等,以教师动情的演唱、演奏、生动有趣的讲解,结合直观形象的教具的使用及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启发学生对音乐中美的因素的鉴赏力及表现力。如在教唱《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时,要特别注重对学生审美情感的调动,“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在悠扬的演唱结束之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这些美丽的景色,老师轻轻的朗诵:舞动的船桨、粼粼的波浪、白塔、绿树、红墙、还有树上的夕阳,然后再让学生谈谈对这首歌的感受,在重新演唱中,要求学生把歌声唱的更加悠扬、更加优美,从而达到对学生审美情感的调动,让学生逐渐懂得欣赏美、发现美,并体会到生活中的美的存在。
四、实施激励赏识评价,培养学生学习信心
充满自信的情感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内驱动力。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当学生的行为表现受到教师的肯定、激励和赞赏时,他们就会产生愉悦、积极主动的情绪体验,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人人都积极参与,并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和创新思维,需要教师用爱心鼓励,实施激励赏识评价,以此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情感,进而大胆探究,大胆创新。要允许学生根据学习任务有独立的创作和实践,让每个学生的思维不受限制,对学生每一个思维的闪光点都给予充分鼓励,特别是后进生,我们要加强鼓励,让他们充满学习自信,在情感作用下扬起学习风帆。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情感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萌发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初步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净化心灵,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能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及能力。因此,教师应发挥音乐学科的优势与特点,不断挖掘教材多元化的育人内涵,并渗透理想、道德教育,培养能力,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道德品质高尚、有知识、有能力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成晓霞,小学音乐课堂中学生情感培养策略探微[J].学周刊,2010年。
[2]江选胜,小学音乐课堂情感教育初探[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2016年。
[3]金立新,小学音乐教学中情感教学法的应用策略初探[J].魅力中国,2013年。
一、创设愉悦情境氛围,打开学生情感闸门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而教学是师生的互动对话,是心灵上的情感交流和智慧上的碰撞互融。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亲其师、信其道”的积极作用,创设出良好的愉悦的情境氛围,让学生在教师的积极情绪中被点燃,而参与到双边活动中来。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心理因素做了生动具体的描述:“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者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会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由此而知,学生是在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推动下开始感受、思考和体验的。因此,课的开始就将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使学生进入积极的状态,激起对课的内容的期盼和渴望,从而陶醉在艺术教育之中。
二、感受作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情感共鸣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音乐作为一种语言表达,既是传达感情的手段,也是表现感情的渲泄方式。学生能够在感受作品内容的过程中,体验作品所表达的感情,产生与之相通的情感共鸣。这是引发学生情感的重要方式。我们知道,而不同的歌曲的节奏、旋律、速度的变化都是不同的,其所表现出来的风格和情感也是不同的,但都作用于学生情感基点,都可能引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因此,有效的教学只有抓住特点,启发学生去感受、体会音乐的美,才能实现情感教育和培养。例如,我们让学生在欣赏乐曲《动物狂欢节》的教学中,让学生抓住该乐曲的音乐速度、音乐力度、乐器音色、作者试图表现的音乐形象等来感受体会其所表达的情绪,这样就能有效地让学生感受到“狂欢”作品中的热烈氛围。又如,在《摇篮曲》教学中,针对这首抒情歌曲,教师在上课时提示他们闭目聆听,使其在温馨、柔和的旋律中去体会音乐的意境,感受躺在摇篮里享受母亲轻歌慢摇徐徐入睡的甜蜜梦幻,然后教师加之以深情的语言画外音,使学生视听结合并通过无限的遐想感受歌曲,学生即能轻快入情。
三、强化审美情感培养,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音乐是一种艺术,最本质的、最独特的就是审美。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其基本任务。音乐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体现在节奏、旋律、音色、和声、力度、速度等中,通过听觉与视觉相结合,可以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形态美;通过欣赏与活动相结合,可以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动作美;通过语言描绘与想象相结合,可以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内涵美;通过知识技能与表现发挥相结合,可以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创造美。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掘音乐教材中美的因素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通过歌曲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等,以教师动情的演唱、演奏、生动有趣的讲解,结合直观形象的教具的使用及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启发学生对音乐中美的因素的鉴赏力及表现力。如在教唱《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时,要特别注重对学生审美情感的调动,“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在悠扬的演唱结束之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这些美丽的景色,老师轻轻的朗诵:舞动的船桨、粼粼的波浪、白塔、绿树、红墙、还有树上的夕阳,然后再让学生谈谈对这首歌的感受,在重新演唱中,要求学生把歌声唱的更加悠扬、更加优美,从而达到对学生审美情感的调动,让学生逐渐懂得欣赏美、发现美,并体会到生活中的美的存在。
四、实施激励赏识评价,培养学生学习信心
充满自信的情感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内驱动力。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当学生的行为表现受到教师的肯定、激励和赞赏时,他们就会产生愉悦、积极主动的情绪体验,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人人都积极参与,并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和创新思维,需要教师用爱心鼓励,实施激励赏识评价,以此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情感,进而大胆探究,大胆创新。要允许学生根据学习任务有独立的创作和实践,让每个学生的思维不受限制,对学生每一个思维的闪光点都给予充分鼓励,特别是后进生,我们要加强鼓励,让他们充满学习自信,在情感作用下扬起学习风帆。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情感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萌发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初步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净化心灵,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能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及能力。因此,教师应发挥音乐学科的优势与特点,不断挖掘教材多元化的育人内涵,并渗透理想、道德教育,培养能力,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道德品质高尚、有知识、有能力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成晓霞,小学音乐课堂中学生情感培养策略探微[J].学周刊,2010年。
[2]江选胜,小学音乐课堂情感教育初探[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2016年。
[3]金立新,小学音乐教学中情感教学法的应用策略初探[J].魅力中国,2013年。
- 【发布时间】2018/5/3 14:04:58
- 【点击频次】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