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数学教学中巧妙运用追问艺术
——记张建执教的《线段、直线与射线》
【课堂回放】
开课之初,张老师就与学生进行了课前交流,一段师生对话开始:
师:在你所学过的标点符号中,你最喜欢什么符号?为什么?
生1:我喜欢省略号,因为省略号可以表示很多没说完的话,想要表达却没表达的内容。
生2:我喜欢句号,因为句号表示我想要表达的内容已经说完了。
生3:……
师:那你们猜猜张老师喜欢什么标点符号?并猜猜理由。
生1:张老师可能喜欢……因为……
学生多次猜测未果,张老师都摇头。接下来张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大大的“?”……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师生这样一种互动对话的交流方式,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消除了紧张气氛,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式。同时,一个“?”的出现,体现的是张老师的一种教学理念:以问促学,以问题作为引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的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设计各种有效的问题或进一步追问的方式来组织教学,促进教学任务的顺利达成。在张老师的课堂上,体现着以问促学的理念,始终抓住3个核心问题,引领着学生透过表象进一步升华到线段、射线与直线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课堂回放】
在出示线段并让学生观察完线段的特征之后:
师:为什么你觉得线段是直的?线段还有什么?
生:线段有2个端点(并抽生上黑板指出端点并进一步规范端点的写法)。
师:线段为什么有两个端点?重要吗?你认为端点有什么作用?
生:端点可以控制端点的长度。
……
师:课件出示将线段延长的画面,问:“线段能延长吗?”
生:尝试操作将线段延长。
师:怎样操作才能使线段延长?延长后还是一条线段吗?
生:擦掉一个端点,因为端点能控制线段的长度,擦掉一个端点之后,就不能控制它的长度了,就可以将线段延长了。
演示操作:——(右边无限长) (左边无限长)——
师:课件再次出示“无限延长”,问:“怎样才能把线段表示出无限延长?”
生:想办法(擦掉两个端点,往两边无限延长)
师:为什么?
生:因为端点控制着线段的长度,所以必须擦掉两端的端点,才能使线段往两边无限延长。
师:3秒钟的掌声!
————————(两边无限长)
……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张老师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追问,在追问过程中始终抓住3个核心问题:
(1)端点有什么作用?
(2)线段能延长吗?
(3)线段能无限延长吗?
3个问题中呈现了3个关键词:端点、延长、无限延长。而后两个问题的认识又是建立在第一个问题基础之上的。环环相扣,通过一次又一次对3个关键词的层层解读,实现了教学任务的顺利达成:不仅认识了什么是线段、直线和射线,而且从本质特征上进一步对直线、线段、射线进行了把握。由此,我想到的是教师课堂上的提问设计以层层追问的方式效果是很好的,但是,提问也需要有技巧,要精问(如张老师课堂上贯穿始终的3个问题),不要在课堂上铺天盖地的都是问题却没有实际价值。
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或许有的老师也会提出这样的质疑:“课堂上只是一味地由教师提问,是不是老师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未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是否应该让学生自主提问题,把权利放手还给学生?”针对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
(1)课堂上确实应该培养学生学会提问的能力,这也是新课堂的大势所趋。学生在课堂上会提问题,能提问题,说明学生在课堂上思维在活跃。课堂上培养学生敢想、敢问,是充分相信学生的一个体现,让学生相信自己:“我能行!”
(2)但是在培养学生敢想、敢问的过程中,有一点是需要注意的:不管是由老师提问还是学生提问,都必须是要在老师的可掌控范围之内,学生所提的问题是老师想要的问题,而不是任由学生铺天盖地、漫无目的地提问就叫放手让学生提问。同时,这样的移位教学也不能安全将这个权利交给学生。如果是自己的学生,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之后,可以跟着老师的要求一步步走向轨道。
针对这个问题,我还认为:放手让学生提问题还应该是在具体的课堂上,学生才能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不是所有的课堂都适合让学生提问题。以这节课为例:线段、直线、射线对学生来说完全是陌生的内容,还没有建立基本的表象认识,因此,是应该建立在一定的表象认识基础之上的,才能使学生按照老师的需求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老师也才能机动灵活的进行掌控。
课堂上的问是一门艺术,要精问、巧问,该问的时候问,有的放矢的问,才能在课堂上淋漓尽致的发挥好问的作用!
- 【发布时间】2018/5/3 14:12:51
- 【点击频次】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