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让生活教育理念悄然驻进数学课堂

 

【作者】 牟小燕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高店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提倡“教学做”合一。在数学教学中体现这样的教育观点,则需要在做中教、开展实践活动,在“做”中学,立足课堂、以生活为中心,促进数学思考以达到“教学做”的有机统一,也是数形结合思想的体现。

【关键词】 生活教育;生活再现;数学思考 ;
【正文】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对“生活教育”下的定义是:“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率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当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践行陶行知先生这一深邃的思想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一、 课堂教学回归生活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生活就是教育的内容。“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知识的原型。
  课前认真备课是教师的必修课,可是备课备什么?仅仅是一份教案?答案是否定的。备课除了上课需要的那一份教案以外,更要备习题、备学生,尤其是针对农村学生,还要考虑他们的见识等实际情况。对于农村娃娃可能没有见过的场景还需要教师提前预设、想好化解对策,帮助学生创设情景,化难为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把生活作为教学的原型——生活再现,还原课堂
  课堂教学并不是一幅静止的画面,课堂教学生活化需要有丰富的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多样化的教学是对“教学回归生活”的最好体现。
  案例2:一声口哨,另类求解“鸡兔同笼
  (一)案例分享
  题目:“一个笼子里有鸡兔各若干只,腿有100条,头有35个,问:鸡兔各有多少只?”
  假如这样解答:“假设这些鸡兔都是训练有素的,我吹一声口哨, 鸡兔就各抬起一条腿,这样第一次口哨就会抬起35条腿(因为有35个头,就说明鸡兔一共有35只),还剩下100-35=65(条);接下来我再吹响第二声口哨,鸡兔再各抬起一条腿,就又会抬起35条腿。这时,还剩下65-35=30(条)。此时:
  1.鸡腿已经全部抬起,还剩下的30条腿就全是兔子腿的条数,每只兔子还有两条腿没提起来,所以可以算出兔子的只数:30÷2=15(只)
  2.因为鸡兔头共有35只,那么由此可以算出鸡的只数:35-15=20(只)
  此时,问题已经解决,分别算出了鸡兔的只数各是多少只,让我们回过头去分析一下:
  1.这样避免了繁杂的计算和部分学生理解上的障碍。
  2.学生感觉好奇、有趣,趣味浓厚:鸡兔居然能听懂口哨,还会训练有素的抬起腿,是不是很有趣?这样切合儿童的认知心理和年龄特征,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把学生的思维拉到课堂上,达到教师想要达到的目的。
  (二) 推广应用
  接下来再回到课标中提到的“鸡兔同笼”的变形问题:“ 一个房间里有四条腿的椅子和三条腿的凳子共16个,如果椅子腿数和凳子腿数加起来共有60个,那么有几个椅子和几个凳子?”是否也同样可以用这种吹口哨的方式来解决呢?
  同样假设这些凳子和椅子也是训练有素的,吹响第一声口哨,凳子和椅子分别抬起一条腿,这时凳子和椅子剩下的腿的条数:60-16=44(条);接着吹响第二声口哨,凳子和椅子分别再抬起一条腿,此时凳子和椅子还剩下的腿的条数:44-16=28(条);再接着吹响第三声口哨,凳子和椅子分别再抬起一条腿,此时凳子和椅子还剩下的腿的条数:28-16=12(条)。到此时,凳子的腿已经被全部抬起,那么剩下的腿数就全是椅子的腿的条数,而每把椅子刚才已经在口哨的指挥下抬起了三条,所以每把椅子还剩下一条腿,因此剩下的12条腿也就是椅子的把数,即:四条腿的椅子有12个,三条腿的凳子有16-12=4(个)。
  (三)提炼小结,形成方法
  假设这类问题都可以做到一听口哨就训练有素,那么,口哨又应该吹几声才能解决问题呢?这就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以两个量中少的那个量为准确定吹几声口哨。比如:鸡兔问题,鸡有两条腿,兔有四条腿,那么就以鸡的腿数来确定吹2声口哨;再比如:椅子有四条腿,凳子有三条腿,那么就以凳子的三条腿来确定吹三声口哨。然后,再根据题目的实际情况计算出另外一个量的具体数量,即可以解决鸡兔同笼的类似问题。虽然“吹口哨”的方法运用到解题当中显得有些“另类”,但是却能收到让人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针对“鸡兔同笼”问题,解决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一般的解决方法是假设法或列方程解答,对于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这种需要借助逻辑思维来解决的方法。而对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来说,什么样的方法更适合于他们?我们何不借助生活经验帮助学生还原课堂?
  三、教学做合一,以生活为中心,促进数学思考
  “教学做不是一件事,而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案例3:玩泥巴,捏泥人——源于生活,举一反三
  在“空间与几何”中,“形变积不变”的等积问题是非常典型的。从空间想象的角度来说,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很难凭空想象从而建立之间的等量关系。比如:一块长方体方钢要锻造成正方体形状的模型;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不同形状的物体要改变成另一种形状等一系列的问题,关键点在哪里?这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正确理解题意并找到之间的等量关系的。关键就要借助一些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其中“形状改变但体积始终不变”的道理,从而建立起正确的等量关系。
  得想个形象而有效的办法才行。由此,我根据农村学生得天独厚的优势,让所有学生回家做了一件让人看来很不可思议却又切实有效的事——让每个学生回家挖一块湿泥土,按照教学需要捏成指定形状的泥块,然后带进课堂。(当任务一布置下来,多数学生一头雾水,老师究竟要干嘛呢?怎么让我们玩起泥巴来了?其实,他们不知道老师是“别有用心”。)
  准备工作做好了,课堂上就有好戏看了。让学生把事先做好的泥块改变成教学所需的形状,这对于农村学生来说简直不费吹灰之力(这个游戏农村孩子同时也包括在座的各位从小就经常玩)。学生在整个玩泥巴、改变泥巴形状的过程中,他们很容易明白一个道理:原来在整个玩泥巴的过程中,我们只是在不停的改变泥巴形状,而整个过程中,泥巴的多少并没有改变,那块泥土始终还是那块泥土,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也就是体积始终没变,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这样的结论:形状改变,体积不变(也就是形变积不变)。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操作,从而在头脑中自主建构“形变积不变”这类问题的本质特征,抓住了其中本质的必然联系,建立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许多知识都是来自于生活。教学时,我们应以课堂为起点,让教学贴近生活,鼓励学生用生活的标准去判断,用生活的底蕴去诠释,在课堂教学中秉承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让生活教育理念进驻数学课堂,帮助孩子们建构数学知识,让每一个孩子感受数学课堂的无穷魅力和乐趣!
  • 【发布时间】2018/5/3 14:16:02
  • 【点击频次】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