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实践探究

 

【作者】 张 群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吴仲良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摘要】 书声琅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征。在倡导让朗读回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从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开始的,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并给予激励评价,让他们体验到朗读乐趣。

【关键词】 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养;实践策略;
【正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是一种能力,其形成需要我们反复训练。而语文教学,著名教育家孙双金告诉我们:“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因此,我们应加强朗读教学,提升学生朗读能力。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培养学生朗读兴趣,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到:“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问题发生了兴趣,那么,他做出的努力会达到惊人的程度。”要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我们就必须从强化学生朗读兴趣培养着手,让他们感受到兴趣支撑下的朗读是那么的有趣和快乐。我们知道,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段的学生,他们对学习目的认识不清,不明白为什么要加强朗读训练。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明确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自己领悟为什么要朗读,而非教师告诉其为什么。只有学生自己体悟到“为什么要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要搭建平台,让他们参与到朗读中来,每个学生都是朗读的主体,都要积极参与朗读,最好能在班上形成浓浓的朗读学风。这需要老师自身有较强的朗读能力,以身示范,带动全班学生都乐于朗读,形成一服浓郁的朗读氛围。再就是我们老师要加强过程激励,让学生感受到自身朗读能力的进步,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二、教给学生朗读方法,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朗读方法与技巧的传授,我们不能脱离课文而单独讲,这对小学生来说是不易接受的,多年实践告诉我,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范读中渗透。
  首先,在范读中授予方法。学生们朗读要达到一定的感情,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有效方法是范读。模仿是学生们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范读有时在学习课文前。例如,在《山海关》一文中,讲到“啊!好一座威武的雄关!果然名不虚传!”一段时,我情不自禁的朗读起来,学生们也跟着声情并茂的朗读起来。不用讲解,学生们也感受到了山海关的雄伟。有时在学习完课文进行范读,比如教学《桂林山水》时,关于描写山水的特点的几个句子,特别是几处的“啊”的读法,我们要着重引导,很多学生是不知道“啊”的音的变化的。范读时,我们就可做夸张姿势,引起学生注意。
  其次,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读得正确、流利了,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品读的能力。朗读教学中读的训练不能只满足于读的时间、次数、形式,还需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与理解课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有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在教学《秋天的怀念》时,我们细细地品读课文,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作者极度悔恨自己没有及时地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没有与母亲好好地生活,所以深深地怀念母亲,以及对母爱的无私写得淋漓尽致。教学时要将这种强烈的情感注入学生的心田,让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自然而然地去感受作者的悔恨和对母亲的无限怀念。只有体会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三、搭建多种朗读平台,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需要“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的持之以恒,朗读能力也是一样,需要我们搭建平台,让学生在反复的实践中才能得以提升。实践中,我们要根据爱玩、好动、好竞争的年龄特点,设计出适合小学阶段学生的朗读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多样的的朗读平台中得到训练培养。
  (一)范读引领,学生跟读。教材就是例子,范读就是要求以教师为主的朗读引领,让学生学着读。我们知道,小学生模仿力和记忆力是非常强的,在范读引领下,能很快掌握朗读方法技巧的。仅仅有了老师的范读是不够的,还需要给学生制定出朗读的目标,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有目的地朗读。在教学《开国大典》时,我要求“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并找出课文中描写的重点场面。”学生在读课文的同时有思考的问题。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达到了训练学生阅读文章的能力。。在今天,我们不仅可以让教师范读,还可通过录音机、电视、广播等现代媒体播放范读声音,来让学生跟读。由于这种方式范读标准,可反复进行,学生能从跟读快速掌握朗读方法和情感,很容易体验到朗读快乐。
  (二)扮演角色朗读。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增加教学的有效性。比如,针对一些对话性的文章,可以采取戏剧性的表演方式,由学生分别扮演各种角色,分别朗读自己的语言部分,这样既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交流能力,又能够增进学生之间的团体互助,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三)开展朗读比赛。针对小学生好竞争的心理,实践中,我们要开展朗读比赛。采取分组进行,要求学生能使用普通话朗读,发音标准,声音响亮,按句逗停顿,科学地朗读文本,内容自选,可以是散文,也可是诗歌,但必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总之,只要我们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善于点燃学生的朗读之火,就能让学生乐于朗读、衷于朗读,在朗读中学会学习,使他们的语文能力和文化品位得到提升,使祖国的语言文字得到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冰梅,浅谈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养策略[J].科学导报,2014年。
  [2]李梅,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探究[J].教育学,2016年。
  • 【发布时间】2018/5/3 14:26:21
  • 【点击频次】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