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初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 ;
【正文】 中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自主性学习,从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个性。因此,为了实现上述教育教学目标,在新课程实施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显得非常重要。在多年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本人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方面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培养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新课程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贯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现代教育思想,转变自己的角色,摈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变革,大胆探索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以小组学习的形式开展课前研究预习和课堂质疑、释疑、研练,获取知识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一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课前的自主性研究预习,要求他们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培养其良好的超前性学习的习惯;二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主动积极地参与质疑、释疑、研练,培养其良好的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又可以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培养学生通过课本中的“云图”来发表见解的习惯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由发表见解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必须注重通过探索不同的途径、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这一习惯和能力。而在这一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中,课本中“云图”的作用就不可忽视。因课本中的“云图”直观性较强,更因“云图”中设计了一些探究性的内容,所以,它是课本中最易令学生瞩目和感兴趣的内容。教学中,教师可抓住“云图”的这一优点,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根据“云图”所设计的相关问题,从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开展学习上的争鸣,由此实现“问题能自究,疑惑能自解,是非能自明”的教学目的。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教师可抓住“云图”中的问题:23与32有什么不同?(-2)3与-23的意义是否相同?运算结果是否相等?通过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发表自己的见解,最终形成共识,达到“问题能自究,疑惑能自解,是非能自明”的目的。事实说明,在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有目的的让学生结合课本中“云图”的提示和“云图”所设计的问题,深入探索,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教材资源开展学习和在学习中通过不同途径和方式探究问题,在探究过程中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通过课本中的例题习题展开质疑的习惯
问题是思维活动的核心。只有不断地提出问题,才能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新知,才能在运用已有知识的过程中求得发展创造。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凡是在学习中不善质疑的学生,其学习往往是被动的,更是缺乏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而善于质疑的学生,其学习往往是积极主动的,他们不但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具有鲜明的创造个性。而新课程标准就提倡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课本的例题、习题的讲解和训练,实现师生互动,教给学生从不同角度开展质疑的方法,并鼓励培养利用例题、习题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质疑,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习惯和质疑能力。例如,在学习近似数和有效数字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问题:近似数1.5与1.50相同吗?1.50末尾的0能否去掉?进行质疑,加深学生对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理解。长期下去,学生若遇到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都会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多问几个为什么,并能通过自主或和他人合作的途径,努力解决遇到的问题,如此,循环往复,坚持不懈,学生在学习中的质疑能力就会得到较好的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会随之得到较好的展示。
四、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自我反思的习惯
反思是教学活动中一种具有良好功能和价值的方式和方法。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这种方式和方法,不仅对教师的“教”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学生的“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许多学生的学习经验证明,缺少反思的学习,都是低效的学习。因为,学习过程是一个需要一步步深化的过程,而要开展任何深入的学习,都必须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那些没有通过反思形成的学习经验,都是机械的缺乏独立见解缺乏创造性的经验,运用这种经验去学习,只能使学习者在学习中形成对知识的肤浅认识,而不能掌握学习的规律。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开展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如果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这一活动中不能经常进行反思,就永远也无法得到有独特见解的有创造性的学习经验,也就永远不可能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不可能掌握知识的规律。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反思习惯的培养。具体做法是:可以针对学生解题时的“常见病”,“多发病”,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设置错误案例,把错误暴露给学生,把学生引入困惑的学习情景中,引导学生进行反思,通过反思弥补知识上的不足和思维上的缺陷;也可以在解题后指导学生就题目特征、解题思路、解题途径、解题过程等方面进行反思,进一步剖析数学解题的思维过程,找出解决疑难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悟性,从而实现开发学生的解题智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的目的。
总之,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要真正做到把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促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得到充分的发展,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和采取各种方式、方法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才能够主动积极地开展学习,在学习中主动积极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新课程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贯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现代教育思想,转变自己的角色,摈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变革,大胆探索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以小组学习的形式开展课前研究预习和课堂质疑、释疑、研练,获取知识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一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课前的自主性研究预习,要求他们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培养其良好的超前性学习的习惯;二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主动积极地参与质疑、释疑、研练,培养其良好的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又可以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培养学生通过课本中的“云图”来发表见解的习惯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由发表见解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必须注重通过探索不同的途径、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这一习惯和能力。而在这一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中,课本中“云图”的作用就不可忽视。因课本中的“云图”直观性较强,更因“云图”中设计了一些探究性的内容,所以,它是课本中最易令学生瞩目和感兴趣的内容。教学中,教师可抓住“云图”的这一优点,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根据“云图”所设计的相关问题,从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开展学习上的争鸣,由此实现“问题能自究,疑惑能自解,是非能自明”的教学目的。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教师可抓住“云图”中的问题:23与32有什么不同?(-2)3与-23的意义是否相同?运算结果是否相等?通过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发表自己的见解,最终形成共识,达到“问题能自究,疑惑能自解,是非能自明”的目的。事实说明,在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有目的的让学生结合课本中“云图”的提示和“云图”所设计的问题,深入探索,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教材资源开展学习和在学习中通过不同途径和方式探究问题,在探究过程中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通过课本中的例题习题展开质疑的习惯
问题是思维活动的核心。只有不断地提出问题,才能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新知,才能在运用已有知识的过程中求得发展创造。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凡是在学习中不善质疑的学生,其学习往往是被动的,更是缺乏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而善于质疑的学生,其学习往往是积极主动的,他们不但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具有鲜明的创造个性。而新课程标准就提倡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课本的例题、习题的讲解和训练,实现师生互动,教给学生从不同角度开展质疑的方法,并鼓励培养利用例题、习题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质疑,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习惯和质疑能力。例如,在学习近似数和有效数字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问题:近似数1.5与1.50相同吗?1.50末尾的0能否去掉?进行质疑,加深学生对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理解。长期下去,学生若遇到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都会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多问几个为什么,并能通过自主或和他人合作的途径,努力解决遇到的问题,如此,循环往复,坚持不懈,学生在学习中的质疑能力就会得到较好的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会随之得到较好的展示。
四、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自我反思的习惯
反思是教学活动中一种具有良好功能和价值的方式和方法。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这种方式和方法,不仅对教师的“教”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学生的“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许多学生的学习经验证明,缺少反思的学习,都是低效的学习。因为,学习过程是一个需要一步步深化的过程,而要开展任何深入的学习,都必须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那些没有通过反思形成的学习经验,都是机械的缺乏独立见解缺乏创造性的经验,运用这种经验去学习,只能使学习者在学习中形成对知识的肤浅认识,而不能掌握学习的规律。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开展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如果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这一活动中不能经常进行反思,就永远也无法得到有独特见解的有创造性的学习经验,也就永远不可能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不可能掌握知识的规律。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反思习惯的培养。具体做法是:可以针对学生解题时的“常见病”,“多发病”,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设置错误案例,把错误暴露给学生,把学生引入困惑的学习情景中,引导学生进行反思,通过反思弥补知识上的不足和思维上的缺陷;也可以在解题后指导学生就题目特征、解题思路、解题途径、解题过程等方面进行反思,进一步剖析数学解题的思维过程,找出解决疑难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悟性,从而实现开发学生的解题智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的目的。
总之,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要真正做到把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促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得到充分的发展,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和采取各种方式、方法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才能够主动积极地开展学习,在学习中主动积极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 【发布时间】2018/5/3 14:26:50
- 【点击频次】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