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让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更贴近生活

 

【作者】 龚树华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护安初级中学校

【摘要】 道德与法治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较强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践行能力。而这一切,都必须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而让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更贴近生活,就有利于加速达成这一效果。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贴近;
【正文】如何让道德与法治这门思想品德教育课贴近生活,改变传统空洞说教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提高他们学习兴趣,进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化解这道难题,是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着力思考的问题。一般人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枯燥,“大道理”较多,对学生来讲似乎缺少一种吸引力,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又不能只靠灌输,然后让学生去死记硬背,这种做法可能也会收到一定效果。但是,久而久之,学生一定会对这门课程的兴趣降低,甚至厌恶这门课程。我认为既要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又要收到很好的效果,从这几方面入手,可收到良好效果。
  一、充分利用现有媒体教学资源,加深学生对教材直观性的理解
  利用媒体教学,能有效地增强直观性,这是人们都认可的事实。特别是现代信息化产品与学科教学进行了整合,可有效助推这门学科施教。实践中,我们应利用好那些媒体,就可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成果》这课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劳动者尊重教学的直观性,就充分利用平时的空余时间,用手机拍摄了田间地头农民劳动的场景。更多的是拍摄学校内同学们做清沾,做劳动的画面。并把它们做成幻灯片,在媒体上播放,当同学们一看到这些场面,特别是有的同学看到自己在画面上,特别自豪,特别高兴,脸上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对劳动的一种尊重情感。这时老师顺势引导,学生们对尊重劳动者,不再感到空洞了。在上完后面半部分内容时,我拍摄了学生做清洁后干净整洁的校园画面,也拍摄有学生倒垃圾不入坑肮脏画面形成对比;有食堂学生剩菜剩饭的画面等等。在媒体上播放时,很多学生流露出了不自然的表情,对这种不尊重劳动成果的做法都感到痛心,他们当然明了这种做法不对,也就对珍惜劳动成果理解到位了,学生接受教材内容也很直观,兴趣也特别高。
  二、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没有任何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对于道德与法治这样的课程,加强趣味化教学,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更有动力学习,而且能使学生思想教育更有效果。例如,在教学《承担责任》这课时,文中有这样一则案例:“李雯是学校中的学习尖子,而且也能歌善舞,是学校有名的才女。为了永远保持“年级第一”的学习成绩,她拒绝参加任何班级和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平时对班级和学校的事情也不闻不问,即使是能够发挥她特长的文艺活动,她也拒绝参加。她说,只有市级以上组织的歌舞比赛才参加,除此之外,自己没有义务为学校的活动出力”。我在上课进行到这里时,让班上每个小组讨论:我们班上有这种情形吗?参加课外的活动到底对学习有没有影响?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处理学习与课外活动的关系?我们该怎样来看待这一类似的课外活动?让每一个小组将讨论结果作一个总结,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于是同学们议论开了。有的说我们班的某某同学,老师叫她去排练舞蹈,她就不去,某某同学,音乐老师叫她去排练合唱,她也没有去,还有体育训练不去的,练播音不去的等等。同学们找到了很多例子,有的说这些活动对学习有影响,有说没有关系的,并且举出了很多例子来证明。老师这时顺势利导,正面教育引导。同学们很自然地把教材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了,明白了怎样去处理学习和课外活动的关系。现行教材里面有很多这样的例子,都与生活很贴近,运用得好,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充分组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无论是对学生品德的培养,还是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初中现行教材的编排非常贴近生活的实际,都没有回避学生的真实感受,都是通过让学生参与、认知各种体验等活动方式,使得思想品德的理性、审美情操的意趣让学生真正地感悟,在活动中实现道德的成长。例如,在“成长的节拍”单元中的第二课“享受学习”里面,有学习心理,方法的指导,又有珍惜时间、正确娱乐、文明休闲的引导,还有合作学习、互相帮助的道德教育等。在学习本部分内容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充分活活动起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对照自己的生活实际,都可以说一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心理需求,平时的娱乐活动方式等等,对自己进行一番诊断解剖。因此,学生在讨论活动中,接受感染教育,要比老师单纯的说教方式,效果好得多,也更容易接受。在《生命的思考》一单元的教学,更应如此。
  四、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在体验中学习
  现行教材本身与生活联系特别紧密,结合教材,安排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从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感悟。如在教学《规则与秩序》一课时,我让学生到街上看信用社门前是否有人排队,超市门前有没有人排队,街上乘公共汽车秩序是怎样的?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在学《我们生活的地方》时,让同学们对自己生活的社区进行观察,看还有哪些不理想的地方,如清洁、公共设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这些内容在教材中也出现过。在学《友谊的天空》和《师长情谊》等都内容,都是先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实践经历,来体验生活真实,这样教学就能更好地对课堂内容作好补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悄然地接触到了社会,拓宽了视野,改变了学习的习惯方式。
  总之,利用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既是教育重点,也理所当然的是教学重点。只要我们应让课堂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良好品德在与生活实践中形成。
  参考文献:
  [1]胡勇,探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J].科学教育前沿,2017年。
  [2]陈永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浅谈[J].课程教育研究,2016年。
  • 【发布时间】2018/6/2 19:26:51
  • 【点击频次】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