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在改进教学方法中提高教学实效

 

【作者】 黄泉兴

【机构】 广东省东莞市石龙爱联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教学是一门艺术,无论课堂教学设计如何完美,教学实践多么成功,不可能十全十美,难免有疏漏之处,如方法陈旧,演示失败,表达含混,处理欠当,指导不力,甚至出现知识性错误,课后静下心来,认真反思,仔细分析,查找根源,寻找对策,以免重犯,教学必然日臻完善,为今后在教学中提供借鉴作用,对于改进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帮助作用。下面请看笔者在第一次教学反思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改革创新一例。
  一、多媒体演示,了解周长
  课件演示:在屏幕上让学生看到一个小朋友围绕这个长方形花圃转了一圈。
  师:你们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
  生1:这个小朋友围绕这个长方形的花圃转了一圈,一边看花。
  师:在花圃走一圈又是怎样说。
  生:花圃的一圈可以说是周长。
  师:花圃的一周长就是花圃的周长,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板书课题:周长
  二、合作探究,发现量周长的办法
  师:这里有五角星、长方形、正方形、钟表、皮球等物品,你们能求出其中的一种物品的周长吗?请你选择一个你喜欢的物品,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把你组的意见向同学们说一说(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第三小组代表:我组量的是钟表一周长,先拿绳子围绕钟表一周,再量绳子的长度。就知道它的周长
  第二小组代表:这样太复杂,我拿一把尺子,确定一个点用绳子围绕钟面转一圈,一看尺子就是钟的周长了。
  师:说得很有道理。很好,只要你们用最简单方法量就可以了。
  三、自主探究求周长的方法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都认识了怎样去度量物体的周长,现在请同学们认真算一算长方形的周长,教师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求出它的周长。
  生1(第一种):先量出长方形的长是30厘米,宽是16厘米,周长就是(30+16)×2=96(厘米)
  师:你为什么将(30+16)×2?
  生1:不同他的算法,因为长方形的边长有条,宽有2条宽,将两条边长+两条宽长相加起来,再乘以2,就等于周长。
  生2(第二种):将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即是:30+30+16+16=96(厘米)
  生3(第三种):将每条边长×2,再加上每条边的宽×2,即 30×2+16×2=96(厘米)
  师:你的理由是什么?
  生:有两条边每条边长是30厘米,30×2=60厘米,有2条宽长,所以将16×2=32(厘米)
  师:这几个同学都说了他们求周长的方法了,你们喜欢哪一种方法?
  生1:我喜欢第一种,因为他比较简单。
  生2:我喜欢第三种。因为他条理很清楚。
  师:小结,大家认识了怎样求长方形方法,现在做作业 (略)。
  从上面教学中得到收获:
  1、教师由“教学生学”转变为“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第一次教学中,教师以自己为中心,将课本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没有真正从过去“教师教向学生自主学生转变过来,因此在课堂上仍然运用了传授的教学手段。如在教学生认识怎样量某一个物体的长度你问:“同学们都知道什么是周长,那么你们能把三角形的周长量出来吗?当学生没有回答不出来时,教师没有耐心去启发学生,而是担心学生学不会,于是,担心学生耽误教学时间,于是教师一边示范,一边说:“一个三角形一边用尺子进行量,一边说将尺子量出三角形的每一条边,看尺子就这些的这个三角形有多长。你们现在我会求周长了。学生回答说:“会了。”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是学习的奴隶。新课程改革把课堂变为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角色,由教给学生的知识转变化组织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把学生一步步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第二次教学中,我由教学生掌握知识转变引导学生去在实践中探究知识,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如教学生求周长,教师不是象第一次教学那样教学,而是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学生中发现量周长的办法,这种教法,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泊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语。
  2、教师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新课程在学习上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在第一次教学中,教师突出“教”学,重点把知识和技能教给学生,剥夺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学生变成知识的接受者,一节课就顺顺妥地完成任务,而在第二次教学中我把合作学习的主动还给学生,让学生合作探究。如引导学生量周长的时候,教师说:“这里有五角星、长方形、正方形、钟表、皮球等物品,你们能从中量出一种物品的周长吗?选择一个你喜欢的物品,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再把你组的意见向同学们说一说。小组讨论。”于是第三小组同学回答:“圆钟的周长是23厘米。”教师接着说:“你小组怎样做的,请你一边演示,一边向同学们介绍你们组的方法。”第三小组学生代表:先拿绳子围钟表一周,再量绳子的长度;也有第2小组代表回答:“这样太复杂,我拿一把尺子,确定一个点用绳子围绕钟面转一圈,一看尺子就是钟的周长了。由此可见,教师放手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讨论,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促进师生互动,活跃思维,拓宽视野,提高学生合作的探究能力。
  3、教师由“单独教给方法”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即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在第一次教学中,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教案进行教学,当引导学生这道题目有几种求出物体的方法时,教师通过启发学生回答不出来肘,就把三种方法一一 教给学生,学生全盘接受,只是听老师的讲解,思维受到抑制,经过第一次教学反思,我第二次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自主去探究,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在敖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展示自已的思维,还让学生进行多角度进行思考。我启发学生还有几种解答方法? 有的学 生(第一种)说:“先量出长方形的长是30厘米,宽是16厘米,周长就是(30+16)×2=96(厘米)。”有的学生(第二种):将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即是:30+30+16+16=96(厘米)有的学生(第三种)说:“将每条边长×2,再加上每条边的宽×2,即 30×2+16×2=96(厘米)。”学生总共说出了三种不同的方法,最后我问学生:“你们喜欢哪一种方法?有的学生说:“我喜欢第一种,因为他比较简单。”也有的学生说:“我喜欢第三种。”实践证明:同一个教学内容,就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虽然第一次教学,教师能顺利完成课堂教学,把这种方法教给别人,但是在教学中,口有教师的“教”,没有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是被动士接受,没有得到更好消化和内化。而第二次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算法的多样化,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这样就会给他们带来成就感,主动地去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答解。在新课程理念下,更要提倡和保护学生的 “再创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发布时间】2018/6/2 19:30:10
  • 【点击频次】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