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 小学数学;尊重;兴趣;个性;习惯;
【正文】新课改的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那什么是价值的数学,带着这个仁者见仁的数学问题,我在探索与思考。就在前不久,有幸读到了我国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的作品——《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其中有四句被称之于经典语录的句子,让我受益匪浅。这四句分别是1.在育人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更重要。2.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更重要。3.在交往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尊重个性、真诚交流更重要。4.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养成良好的习惯更重要。简析这四个经典,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人格、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创新个性,和养成良好习惯。
在践行新课标的今天,我们倡导让学生有价值的数学。我在整个小学数学的教材中,也没有发现有价值的数学是什么,但当读到这四个经典时,我似乎明白了有价值的数学是这样的,就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去实现这四个方面的要求。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四个经典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落实。
一、尊重学生人格,提高学习自信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各自扮演着不同角色,主导的教师和主体的学生虽然身份不同,但在人格上却是完全平等的。陶行知先生说:“唯有平等,才能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完全消除,才会发生人格的互相感化。’”教师和学生既是师生关系,也是合作伙伴,是互动对话的双方。因此,教师应该放下师道尊严,抛弃权威,尊重学生人格。传统教学为了更好的“应试”,讲究服从,让学生唯标准答案。这样就把学生囿于师道尊严下的被动姿态。在践行新课标的今天,倡导学生自主,不论是合作还是探究,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就能感受到对话双方的平等,从而增强发言的意识,敢于表达的意识。学习自信就得到了培养。这样的数学教学,才是有用的,不论他们学到怎样的知识,都能为他们解决生活问题而作出贡献。
二、加强兴趣培养,增强学习动力
心理学家拉扎勒斯说:“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情。”因此,在追寻有价值的数学教学时,我们必然要着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因为兴趣除了比智力更能促进学习外,还要促使学生用更多时间、更大的精力去学习数学。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激趣便成为了我们新课改实践中的一道美丽的教学风景线。例如,在教学“9的减法”这一课时,我们可运用多媒体来创设教学情境,首先播放小鹿跑这一动画。学生看到这么可爱的动物,当然很高兴。接着,又让小鹿跑起来,这时学生的兴趣越来越浓,注意力更加集中。再配上画外音,让学生情绪激昂,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围绕“还剩几只”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列式计算。从而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完了新课内容。这样的教学,学生自然乐于参与,其学的过程中快乐的,也是他们想要的。久而久之,留给他们的就是那份收获知识的快乐还常印在脑海。
三、培养创新个性,培养真诚性格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知识在人的一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无非就是能促进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个性的培养,能把数学知识转化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实践中,我认为举一反三解决类似的书本数学问题,还不是实际能力,最有价值的能力就是小平所说的那样,科学技术才是生产力,而这需要一个过程,就是转化。而对小学生的来说,转化的过程是需要我们培养的,即化知识为能力。其方法就是用以实践,在应用中学会反哺生活,学会创新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这才是有价值的能力。
新课标强调数学是人的教育,在推荐的新的学习方式中,不论是合作学习,还是探究学习,都有重要一环就是讨论所惑,分享学习所获。我们很多小学生常把前者提出了,而把自己习得的成果作为自主汇报的内容,不愿拿出供同组同学分享。特别是我们在奖励学生课堂参与的评价时,很多小学生就有这样的想法。因此,在有效的数学教育是育人的教育,我们可教育学生真诚交流,真诚讨论,形成诚信的性格。
四、注重过程教育,加强习惯培养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好习惯才能成就精彩人生。良好的习惯是学生一生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追寻有价值的数学,就是要挖掘数学中的人文性元素,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在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中,我们习惯这一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放在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中进行了落实。但很多教师也只是遇水搭桥式的进行了这方面的教育。而没有刻意或充分挖掘教材中或知识所涉及的人文性因素去进行教育。我们知道,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之事,需要系列化、过程化的实践作用,才能形成定性的习惯。因此,有价值的数学教学,是一个注重过程,强调习惯形成的系列化教育。
以上是我们在读了吴正宪老师的精典语录的一些感慨。可能对其有些不正确、不充分的理解,但对于我们的确是一次精神洗涤,有利于促进我们更新观念,在接下来的数学教学中,我会结合教学过程作进一步的深思,使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深刻影响。
参考文献:
[1]傅蓉,让每个学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J].新课程,2016年。
[2]刘和萍,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J].福建教学研究,2008年。
在践行新课标的今天,我们倡导让学生有价值的数学。我在整个小学数学的教材中,也没有发现有价值的数学是什么,但当读到这四个经典时,我似乎明白了有价值的数学是这样的,就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去实现这四个方面的要求。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四个经典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落实。
一、尊重学生人格,提高学习自信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各自扮演着不同角色,主导的教师和主体的学生虽然身份不同,但在人格上却是完全平等的。陶行知先生说:“唯有平等,才能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完全消除,才会发生人格的互相感化。’”教师和学生既是师生关系,也是合作伙伴,是互动对话的双方。因此,教师应该放下师道尊严,抛弃权威,尊重学生人格。传统教学为了更好的“应试”,讲究服从,让学生唯标准答案。这样就把学生囿于师道尊严下的被动姿态。在践行新课标的今天,倡导学生自主,不论是合作还是探究,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就能感受到对话双方的平等,从而增强发言的意识,敢于表达的意识。学习自信就得到了培养。这样的数学教学,才是有用的,不论他们学到怎样的知识,都能为他们解决生活问题而作出贡献。
二、加强兴趣培养,增强学习动力
心理学家拉扎勒斯说:“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情。”因此,在追寻有价值的数学教学时,我们必然要着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因为兴趣除了比智力更能促进学习外,还要促使学生用更多时间、更大的精力去学习数学。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激趣便成为了我们新课改实践中的一道美丽的教学风景线。例如,在教学“9的减法”这一课时,我们可运用多媒体来创设教学情境,首先播放小鹿跑这一动画。学生看到这么可爱的动物,当然很高兴。接着,又让小鹿跑起来,这时学生的兴趣越来越浓,注意力更加集中。再配上画外音,让学生情绪激昂,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围绕“还剩几只”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列式计算。从而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完了新课内容。这样的教学,学生自然乐于参与,其学的过程中快乐的,也是他们想要的。久而久之,留给他们的就是那份收获知识的快乐还常印在脑海。
三、培养创新个性,培养真诚性格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知识在人的一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无非就是能促进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个性的培养,能把数学知识转化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实践中,我认为举一反三解决类似的书本数学问题,还不是实际能力,最有价值的能力就是小平所说的那样,科学技术才是生产力,而这需要一个过程,就是转化。而对小学生的来说,转化的过程是需要我们培养的,即化知识为能力。其方法就是用以实践,在应用中学会反哺生活,学会创新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这才是有价值的能力。
新课标强调数学是人的教育,在推荐的新的学习方式中,不论是合作学习,还是探究学习,都有重要一环就是讨论所惑,分享学习所获。我们很多小学生常把前者提出了,而把自己习得的成果作为自主汇报的内容,不愿拿出供同组同学分享。特别是我们在奖励学生课堂参与的评价时,很多小学生就有这样的想法。因此,在有效的数学教育是育人的教育,我们可教育学生真诚交流,真诚讨论,形成诚信的性格。
四、注重过程教育,加强习惯培养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好习惯才能成就精彩人生。良好的习惯是学生一生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追寻有价值的数学,就是要挖掘数学中的人文性元素,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在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中,我们习惯这一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放在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中进行了落实。但很多教师也只是遇水搭桥式的进行了这方面的教育。而没有刻意或充分挖掘教材中或知识所涉及的人文性因素去进行教育。我们知道,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之事,需要系列化、过程化的实践作用,才能形成定性的习惯。因此,有价值的数学教学,是一个注重过程,强调习惯形成的系列化教育。
以上是我们在读了吴正宪老师的精典语录的一些感慨。可能对其有些不正确、不充分的理解,但对于我们的确是一次精神洗涤,有利于促进我们更新观念,在接下来的数学教学中,我会结合教学过程作进一步的深思,使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深刻影响。
参考文献:
[1]傅蓉,让每个学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J].新课程,2016年。
[2]刘和萍,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J].福建教学研究,2008年。
- 【发布时间】2018/6/2 19:51:34
- 【点击频次】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