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强化指导,高效预习,以学定教
——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堂课成功与否的最关键因素应该是学生预习得是否到位,只有学生的预习过关了,教师才能作出有效的教学策略,并能随时调整自己的课堂进程,进而提高学生的成绩。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呢?笔者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教师发挥“引路人”的关键作用
学生积极预习的前提是对教师的课堂感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做好引路人的角色,成为学生预习道路上的改善者。教师应当积极活跃课堂氛围,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优越的学习环境。充分重视预习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培养高效的英语预习习惯,抛弃传统语文教学观念中的不足,适时转变教学思想,树立素质教育、文化育人的理念,激发初中学生对英语课程预习的兴趣。教师努力提升个人素质,增加个人魅力,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小游戏,加强教学的趣味性。为学生提供预习战略辅助,帮助学生克服对学习生字生词的恐惧,鼓励学生开口说,大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改善学生预习教学观念,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预习习惯。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耐心的引导学生预习,引导学生形成逻辑思维、开放意识,找到合适的预习方式,提高成绩的同时提升各方面学习能力,为日后的发展打下持久的基础。
二、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课改新教材的教学内容特点,学期开学就为学生制定了“预习五步曲”的具体预习步骤。
第一步:读,读三遍课文。标上段落序号,给生字注音并组两个词,划出词语,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第二步:查,用笔圈出本科的重点词语,对不理解的词语圈在旁边标注“?”再通过查工具书进行理解,把意思写在词语旁。
第三步:写,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用铅笔写在课题的旁边。
第四步:做,结合课后的思考练习,查找工具书会做的把答案写在草稿本上,不会的要标注出来,上课时注意听老师讲解。
第五步:想,体会写作方法,想想课文有哪些写作方法可以借鉴?
三、根据年级段的特点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布置课前预习任务
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差异。在自己的班级里,要关注每一名学生,关注最后一名学生,更要关注特别想要被关注的学生。我们应该坚持“一个也不能落伍”的原则。不同年级学生预习要求不同。课前预习的内容涉及面比较广泛,但一般都围绕着“识字”、“写字”、“阅读”等方面进行。教师在布置预习内容时,一定要结合年级段的特点及学生个体差异进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能力,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年级段的要求,依标设练,有效指导学生预习。
四、抓住重点进行预习
新课程实施至今,有些教师对“训练”二字仍讳莫如深,似乎一提训练就有违背新课程之嫌,这完全是一种误解。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在预习中强化语基环节必不可少。课前该让学生读的就要读,该背的就要背,该练的就要练,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处理“训练”的方式与艺术。不少教师讳“讲”如深,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尽量让学生讲,让学生活动,让学生探究。教师并不是不能讲,不要讲,而是要“精要地讲”,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品读、细思、揣摩、体悟,该细嚼的地方还它个细嚼,该慢品的地方还它个慢品,该朗读的地方还它个朗读。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要从教学规律和学生实情出发,精心选择和设计好自己的“讲解点”。要使自己的“点讲”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更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而这种“点讲”决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烦琐分析,正如崔峦先生所说:“既要尊重学生,也要发挥教师的指导、点拨、调控作用,对于重要的学习内容,如果学生忽略了,教师要提醒学生予以关注;对学生理解不准、理解不深的重点、难点,教师要作为问题提出来,和学生共同探讨;对学生应知而不知、讨论交流后仍理解不到位之处,教师要做必要的、精当的讲解。课改不应拒绝所有的接受性学习,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是必要的。”所以无论是怎样的课改,仍要扎实“双基”,教师该讲的一定要讲,且要大胆地讲,放开手脚去讲。
五、检查预习效果
积极鼓励肯定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检查作业是督促学生预习的强有力手段。因此,对于学生的预习效果,教师是必须要检查的,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部分存在惰性的小学生偷懒。在预习作业检查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本着“鼓励、肯定、表扬”的心态,激发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兴趣,让学生在下次预习的过程中有更加积极心态,形成争优创先的学习氛围,为培养学生好的预习习惯,提高预习的有效性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预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应当客观地认识到当前预习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创新预习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课前预习的有效性,促进小学生预习的高效运行。
- 【发布时间】2018/6/2 19:54:30
- 【点击频次】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