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试论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效率
【关键词】 ;
【正文】 在初中阶段,一提起地理教学,有很多老师感到无奈。初中地理知识太抽象,近些年又是中考必考科目,好多学生思想意识还是地理是副科。初中地理教学中,我们该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呢?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有效教学是在不增加学生课外负担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提高课堂的效率呢?
一、教师一定要备好课
1、精心设计教学导入
新颖别致的课堂导入设计,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气候的影响因素”时,让同学们结合当地的气候想一想为什么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桃花开得晚?为什么夏天海边比我们内陆更凉快?为什么每年的春节前后,当北方的哈尔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时,而在南方的广州,却是一幅鲜花盛开的景象?等等。这些身边的地理现象很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如果学生对某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果能很好的利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启发,点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自然就上来了,有了兴趣,地理还能学不好嘛?
2、明确教学方法,精心编制教学内容
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就要求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例如在学习经纬网知识时,教师可以采用“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方式。
(1)将学习内容转化为“问题”。一艘海上遇难船只如何向别人报告自己所在位置?
(2)理解问题让学生边观察边讨论。这实际上就是“如何在地球表面确定一个点的位置”的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提出确定某一学生在教室里的座位或者在电影院里找座位的方法。
(3)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确定“座位”的方法概括为利用“行”和“列”定点的方法。学生会联想到可在空白球面上通过“遇难船只”这一点划两条十字交叉的线。但怎样向别人描述这两条线的交点是一个新问题。教师由此引出经纬线、经纬度和经纬网的知识。学生观察地球仪并阅读课本,理解经纬线、经纬度和经纬网等概念。“问题”就解决了。通过“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习并逐步把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基本方法。
3、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
话说“三个臭皮匠頂一个诸葛亮”通过集体备课教师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以集体智慧来解决教学中的细节问题,解决个人力量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最大限度的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
二、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科学而严谨、生动又活泼,能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那么,如何组织好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无疑会收到好的效果。如引用歌曲,在学习“长江的开发”时,我就以视频《长江之歌》导入,这样学生就在很宽松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进入主题学习,一改死板直白的引入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再如,学习季风概念时,可以请学生仔细观察我们芜湖地区冬夏季节风向的差异;除此以外,教学中穿插古诗句、趣味性故事等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这些犹如调味剂一般,给地理课堂教学增添了一番韵味。
2.充分发挥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过去的教学一味地强调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习被动性强。但新课标强调的是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所以,我们要把过去的教师教、学生学重新理解和定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在这四种因素中,教师是“教”的主导、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它支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的组织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等都是取决于教师的主导。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动力靠教师来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靠教师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方法靠教师指导。从这个意义上说,提高教师“教”的效率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最主要的途径。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热情的激发,创设不同的情景引导学生全面参与活动,加强师生相互沟通与交流,倡导教学民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注重培养问题意识,锻炼学生质疑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注重培养问题意识,锻炼学生质疑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学生创设一个研究现实未知问题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提出问题、? 这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想问”问题情境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一时无法解决,从而产生一种努力探究问题的内心需要。教学中应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使之乐于学习、乐于发问。例如,学习地球的运动时,先邀请两位同学上台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向,一位同学顺拨地球仪(自西向东),另一位同学逆拨地球仪(自东向西),然后教师提示:显然,二种转动方向,只有一种是对的。究竟哪一种是正确的呢?再让学生观察地球仪的造型,想想看:地轴为什么不是垂直于底座而是倾斜的,而且所有地球仪的地轴倾斜的角度都是一样的?这样的造型是不是为了设计上的美观?通过一系列的演示、观察、设疑,一次又一次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课后反思
反思产生于问题。开始时,对许多问题模糊不清,包括对什么是有效教学,什么是低效教学,知道的是笼统的,并不具体;肤浅的,并不深刻。例如上《中国的行政区划》一节,采用教师先讲授,然后学生填图练习巩固的教法,大部学生都老老实实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但每个班总有几学生提不兴来,仍然我行我素,如何克服,让每位学生都动起来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模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积极、情绪高涨地学习,顺利达到一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关键就看教学方法,经反思,我采用了拼图游戏法和小组竞赛法,让学生在玩中学,个个兴趣高涨,学习效果甚佳。可见,坚持教学反思,让自己审视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质疑自己的教学,找出教学中的低效或无效的问题,进行研究,最终可生长出新观念、新教法、新措施,使原来的教学走向有效教学。
一、教师一定要备好课
1、精心设计教学导入
新颖别致的课堂导入设计,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气候的影响因素”时,让同学们结合当地的气候想一想为什么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桃花开得晚?为什么夏天海边比我们内陆更凉快?为什么每年的春节前后,当北方的哈尔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时,而在南方的广州,却是一幅鲜花盛开的景象?等等。这些身边的地理现象很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如果学生对某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果能很好的利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启发,点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自然就上来了,有了兴趣,地理还能学不好嘛?
2、明确教学方法,精心编制教学内容
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就要求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例如在学习经纬网知识时,教师可以采用“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方式。
(1)将学习内容转化为“问题”。一艘海上遇难船只如何向别人报告自己所在位置?
(2)理解问题让学生边观察边讨论。这实际上就是“如何在地球表面确定一个点的位置”的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提出确定某一学生在教室里的座位或者在电影院里找座位的方法。
(3)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确定“座位”的方法概括为利用“行”和“列”定点的方法。学生会联想到可在空白球面上通过“遇难船只”这一点划两条十字交叉的线。但怎样向别人描述这两条线的交点是一个新问题。教师由此引出经纬线、经纬度和经纬网的知识。学生观察地球仪并阅读课本,理解经纬线、经纬度和经纬网等概念。“问题”就解决了。通过“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习并逐步把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基本方法。
3、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
话说“三个臭皮匠頂一个诸葛亮”通过集体备课教师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以集体智慧来解决教学中的细节问题,解决个人力量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最大限度的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
二、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科学而严谨、生动又活泼,能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那么,如何组织好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无疑会收到好的效果。如引用歌曲,在学习“长江的开发”时,我就以视频《长江之歌》导入,这样学生就在很宽松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进入主题学习,一改死板直白的引入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再如,学习季风概念时,可以请学生仔细观察我们芜湖地区冬夏季节风向的差异;除此以外,教学中穿插古诗句、趣味性故事等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这些犹如调味剂一般,给地理课堂教学增添了一番韵味。
2.充分发挥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过去的教学一味地强调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习被动性强。但新课标强调的是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所以,我们要把过去的教师教、学生学重新理解和定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在这四种因素中,教师是“教”的主导、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它支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的组织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等都是取决于教师的主导。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动力靠教师来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靠教师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方法靠教师指导。从这个意义上说,提高教师“教”的效率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最主要的途径。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热情的激发,创设不同的情景引导学生全面参与活动,加强师生相互沟通与交流,倡导教学民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注重培养问题意识,锻炼学生质疑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注重培养问题意识,锻炼学生质疑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学生创设一个研究现实未知问题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提出问题、? 这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想问”问题情境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一时无法解决,从而产生一种努力探究问题的内心需要。教学中应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使之乐于学习、乐于发问。例如,学习地球的运动时,先邀请两位同学上台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向,一位同学顺拨地球仪(自西向东),另一位同学逆拨地球仪(自东向西),然后教师提示:显然,二种转动方向,只有一种是对的。究竟哪一种是正确的呢?再让学生观察地球仪的造型,想想看:地轴为什么不是垂直于底座而是倾斜的,而且所有地球仪的地轴倾斜的角度都是一样的?这样的造型是不是为了设计上的美观?通过一系列的演示、观察、设疑,一次又一次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课后反思
反思产生于问题。开始时,对许多问题模糊不清,包括对什么是有效教学,什么是低效教学,知道的是笼统的,并不具体;肤浅的,并不深刻。例如上《中国的行政区划》一节,采用教师先讲授,然后学生填图练习巩固的教法,大部学生都老老实实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但每个班总有几学生提不兴来,仍然我行我素,如何克服,让每位学生都动起来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模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积极、情绪高涨地学习,顺利达到一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关键就看教学方法,经反思,我采用了拼图游戏法和小组竞赛法,让学生在玩中学,个个兴趣高涨,学习效果甚佳。可见,坚持教学反思,让自己审视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质疑自己的教学,找出教学中的低效或无效的问题,进行研究,最终可生长出新观念、新教法、新措施,使原来的教学走向有效教学。
- 【发布时间】2018/6/2 19:55:17
- 【点击频次】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