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引导学生品味教材语言美的策略探寻

 

【作者】 杨海林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双星乡小学校

【摘要】 品味语言,才能从中习得语言甘露。引导学生品味教材中的语言美,不仅有助于感受美,学到遣词造句的方法,还能获得语感,发展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语言美;品味;引导;
【正文】美的语言能带给人美的享受。现行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文质优美,情感丰富,大多都是名家手笔下“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经典之作,是他们在生活中审美体验的结晶。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认为要让学生喜欢语文,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就可以从品味语文、赏析语文中的语言美中去进行。他们从中不仅可学到美的语言,还可模仿美的语言去写作。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语文教学,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去品味欣赏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
  一、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品味教材的语言美
  随着电教媒体的广泛应用,教学时,我们应根据课文的需要,适时选用相应的多媒体,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指导学生主动去发现语言美,仔细品味课文中的语言美,同时受到语言美的熏陶。例如,我在执教《看海》一课时,在大屏幕上打出以下句子:“到沙滩上看那潮水就像是卷过来的,仿佛是一幅展开的画,一点儿一点儿卷起来,到沙滩高处,画便卷完了”。“等到高潮时,那不是一片片地涌过来,而是一大块一大块地跃过来,跌过来了,到了沙滩上,便跳起来,飞起来,轰轰地怒号。”并将“卷”、“跃”、“跌”、“跳”、“飞”等动词注上着重符号,同时附上海水初潮和高潮时的图片。然后我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拟人手法,把海水初潮时的轻柔美及高潮时的壮观美表现出来的。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亲身体味到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句子的优美形象,进而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二、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去品味教材中的语言美
  叶圣陶先生说:“美文需美读。”而所谓“美读”,就是有表情地朗读吟诵课文,在入情的朗读中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的境界,感受审美对象的美。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表情地并带有感情色彩地朗读吟诵课文,在入情的朗读中去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朗读是学生走进教材,获得语言学习的有效方式,新课标强调各个年级都要重视朗读。而我认为要品味教材的语言美,更要重视朗读,特别是要抓住有代表性的教材,充分发挥“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的作用,通过范文赏析的方式来品味语言,具体方法是:一是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我在平时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范读,教师的表情和动作能大大地感染学生,它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二是自读,我们教师应培养学生自读的习惯,教师教给学生自读的方法,让学生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去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自读对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有相当大的作用。
  三、引导学生通过揣摩来品味教材的语言美
  精典的课文,是由无数个精典的段落、句子和词语组成。我们要品味教材的语言美,我们可抓住其中的重要词语或句子去揣摩。具体方法就是引导学生揣摩句子、词语或人物对话,去体会、感受出文章的语言美。
  (一)抓住传神的词语体会。好的教材,其用词不仅是准确,更重要的是传神,有着天衣无缝的感觉。这在古今中外的精典之作中都有这样的传神之作,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形象、生动、韵味十足。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绿是江南春天的象征,又具有关于春色的鲜明的视觉效果。“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都是传神是代表作。在如今的文中也不少,如课文《故乡的水墨画》中,“一过黄梅,菱叶们便争先恐后地涨满池塘,把水面挤得密密匝匝。”“涨满”和“挤”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菱叶们长大了,整个池塘全是菱叶,显得很茂盛。也此同样的三年级课文“荷花”一文也堪称代表,这些课文,在各个学段都有,我们要引导学生认真琢磨这些词语,使学生深入感受到语言所表达的内涵。
  (二)抓住优美的句子去体会。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如《迷人的九寨沟》中,作者描写深秋的九寨沟,“雨水洗过的九寨沟,像一幅水粉画;阳光沐浴着的九寨沟,像一幅油画;云雾缭绕的九寨沟,又像一幅国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这些优美句子,充分回味其韵味,从而得到美的熏陶。
  (三)抓住富有个性的对话去体会。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中,人物的语言都是不一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对话,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之美感。如《许世友四跪慈母》一文中,许世友上前线向母亲辞别时的对话:“娘,做儿的不孝,让你在家受苦。我读过私塾,懂得孝敬父母……”“孩子,娘不怪你,娘虽然不识字,可娘懂得,大丈夫尽忠不能尽孝,娘愿意让你去尽忠。尽孝只为我一个人,尽忠是为咱们普天下的穷人哪!等打跑了敌人,还怕没有好日子过?”朴素而饱含深情的人物语言,准确地表现出了许世友对母亲的孝顺和母亲深明大义、舍小家顾大家的美好品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仔细琢磨这些富有个性话的语言,使学生发现生动的词也所蕴涵丰富的语言美。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优势,引导学生在多种方式中去品味教材的语言美,让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爱迪生说过:“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身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把自己看作特殊的艺术家,始终以培养学生语言美为教学目标,不断用内在美的心灵和外显的教学语言美去引导学生品味、欣赏,从中习得语文的甘露,发展语文素养,形成美的心灵。
  参考文献:
  [1]杜宵馨,浅谈教师如何引领小学生品味散文语言[J].新课程,2014年。
  [2]赖雪萍,如何引导学生品味和欣赏教材中的语言美[J].考试周刊,2016年。
  [3]胡文敏,深入文本亲近语言——浅谈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J].读与写旬刊,2010年。
  • 【发布时间】2018/6/2 19:57:05
  • 【点击频次】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