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小学美术教学渗透审美教育

 

【作者】 李婷婷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迎安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朝着新课程的目标迈进,在美术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进行改革实践,使美术课堂教学不断规范化、合理化。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美术,为了孩子的成长,我们要走出误区,活跃课堂,勇于探索,为他们具有健康高尚的艺术修养提供养分,让每个孩子都能挥动画笔,闪现个性,进发出智慧的火花,绘出自己美好的前景,让每节美术课堂都充满活力和魅力,显示出艺术那多姿多彩的美丽。因此,在美术基础教育中渗透审美教育,使美术知识无穷无尽,美术的艺术博大精深,希望广大农村美术教师能让学生用自己的一幅幅精彩作品绘出丰富多彩的七色空间,同时用手中的画笔画亮每一个孩子的心,把他们带人奇丽的人生,让美永驻天地间。
  审美教育本应该摆在基础教育核心位置上的,美育的有关课程,诸如美术、音乐、手工等也一直设置着,但也只是作为一般的工艺课,并未从美育的角度去定位和开发。这也同样是应试教育和农村美术基础教育根本区别的主要体现之一。在以往的教育中,我们把过多的精力放在知识教育上,因为这样可以培养有用的人才。我们却忽略了一点,没有从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的方面去考虑。
  一、精心创设美的情境
  在美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十分重要。但在目前的小学美术教学中,部分学生虽然能够在艺术作品中选出自己认为最美的,但无法品评艺术作品美在哪里,更难以理解一些艺术作品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再加上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依然采用固有的教学模式照本宣科,导致教学枯燥乏味,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想改善课堂氛围、提升教学效果,就必须改进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如,在一次国画品鉴的美术课上,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将课堂设置成一个国际收藏品拍卖会,学生扮演国画收藏家。教师在课前将本次课程需要欣赏的作品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这些画作的名称和故事,以及其中表达的深刻含义,并了解真伪品的鉴别方法,上课时所有学生一起沟通交流。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被充分调动起来,愿意了解国画的来源和发展历程,以及如何欣赏国画。在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之后,教师系统讲解国画的分类等知识,学生脑海中就能形成更深刻的印象,同时能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
  二、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趣味教学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让我学”转变到“我要学“的积极学习状态上来。趣味教学法就是针对小学生易于被新鲜事物所吸引这‘特点,将生动有趣的绘画对象引人课堂,提升小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之在有趣的活动中受到更多的审美教育。记得在一节美术课上《动画事物》的讲解中,其中有一个班我运用了电脑等现代技术教学,用课件、影音动画、图片等现代技术为学生展示了孙悟空、阿头目、哪吒等学生所喜欢的动画形象。学生的绘画兴趣非常的浓,画出的动画形象非常漂亮。而另一个班,我只用图片讲解,效果与前者比较大有差距,用多媒体上课的学生,整节课全神贯注的听,把我讲的每一个绘画技巧都记得清清楚楚,而且绘画作品完成质量也非常高。例如,教学《中国画―金鱼》一课时,首先,课前布置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用笔用墨的方法,在教学中再向学生讲授了中国画的用笔和用墨的方法和步骤,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看各种鱼的图片,并让学生说出这些鱼的可爱之处。惊喜之余,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满意的答案:金鱼的颜色艳丽,比目鱼的眼睛出奇,鲤鱼的鳞漂亮,鲫鱼的形状美丽等等。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参与的兴趣特别高涨,在了解鱼的过程中学生们感受到了美。
  三、辨明是非,提高审美理解能力 
  在培养孩子审美素质时,必须使之树立健康的审美观,这样才能辨别美和丑,从而爱美,并接受美的陶冶。小学生喜欢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使学生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教师的审美观点对他们也会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所以,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如:在绘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能直接看到教师作画的具体过程,让他们在掌握绘画技能的同时,感受教师的每一笔和每一划所表现的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审美观。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这些范例及大师名作来进行讲解,感悟作者的审美品质。 
  只有当孩子们养成健康的、正确的、高尚的、积极的审美观和精明的识别能力面对一幅幅美术作品时,才能够深入地理解和体会作品中人物的高尚品质和作品内容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分清它们的本质,从而提高学生的鉴别水平,增强他们热爱真、善、美和憎恨假、丑、恶的感情判断能力,从而达到我们真正的育人目的。
  四、亲自实践创造美 
  学生是美的体验者、欣赏着,更是美的创造者。美术创作学习既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又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美术教育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和技能,通过实践和观察,欣赏艺术作品,感受到事物的美的存在,再过渡到高层次的能力,把这种美在自己的笔下表现出来,创造出美的作品,这才是美的最高境界。好的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亲临事物,细心观察所得。在教学中,我注重营造和谐课堂,拓展教学空间,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细心记录,不但要发现美、欣赏美,还要让学生创造美。如课间跳绳,同学们是怎样摇绳,是怎样起跳,怎样着地,跳跃时轻巧灵活的姿态,这些优美的动作,我都指导学生准确的记录,细心扑捉。我先让学生画出草图,记录下每一个优美动作,对记录准确的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不正确的予以纠正指导,经过反复修改、创新,创造出富于新意的作品来。 
  创造美是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儿童的创造在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下,才得以实现,所以在美术教学中,要充分的给予学生创造这一有利条件,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发挥,在已有的技巧和技能的基础上创造出高尚的、有新意的美的作品来。
  • 【发布时间】2018/6/2 20:00:05
  • 【点击频次】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