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评价研究
【关键词】 ;
【正文】 小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目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课外阅读,自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基本功能。”这表明具有较高的阅读理解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是教学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所以,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特别重要,而阅读评价又是检阅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手段,也是促进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一种方法。本文经过实践,运用这个评价手段,激发学生进行阅读,提高阅读能力的做法。
一、课外阅读评价原则
为了保证评价做到公平、公正,使评价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因此,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下面的原则。
1.诊断性。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认真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马上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纠正问题中的不足,在评价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协商”达成评价的结论,使得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反思,促进教与学的共同进步。
2.参与性。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单一评价,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评价内容,使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中,在评价中不断提高思维能力。
3.公正性。评价目的在于促进全面发展,不是简单的区分被评价者高低优劣,所以,在评价过程中,不管是学生自评、教师评、家长评、学生之间互评,都必须做到全面,公正给学生一个评价,特别是对一些取得不满意成绩的学生,允许对他们进行续评。
二、课外阅读评价标准和阅读评价登记表
为了更好地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有一个比较清晰、具体的评价标准,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订评价标准,并将评价分为优秀、良好、达标和未达标四个等级。
1.每个等级的标准
2.阅读评价登记表
为了更好使学生、家长和老师对学生阅读有一个正确、及时、全面的评价,将对学生进行每次评价填写在表格内。
三、构建学校、家长和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网络,促学生阅读能力提高
为了保证对学生进行全面、准确的课外阅读能力的评价,我们经过研究,采取建立以学生自我阅读评价、教师对学生阅读进行评价,家长对自己子女阅读评价,三者之间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共同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
(一)在课外测试自己阅读能力
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它以评价对象为主体,注意评价对象的个人价值,重视提高评价对象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发挥其积极性。这是教育过程逐步迈向民主化、人性化发展过程的体现。要使学生具备自我评价的能力,即能够按照既定的目标和标准,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检测,做出正确评价,促进自己学习。
1.在阅读中作初步的自我评价。为了培养学生养成一个每天都自觉进行课外阅读习惯,教师要求学生每天都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进行阅读,制订一个阅读计划,然后按照这个计划去阅读。在一天的阅读中,自己作简单的评价记录。如班上的张小明同学,他每天都按照计划阅读课外书籍,如请看他的笔记部记录,2015年11月21日在镇图书馆看了一本《少年毛泽东》,看了2个多小时,从中知道少年的毛泽东从小立志,长大后要推翻封建的统治,建立一个民主、平等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我还在课堂上通过学习《毛主席在花山》《青山处处埋忠骨》《长征》等课文,使学生进一步全面了解毛泽东,然后在自己笔记部上写上“优秀”的评价。
2.在课堂上展示自我阅读评价。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教师鼓励学生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阅读风格,展示自己阅读收获,并自己评价。通过评价,既检查学生自己的阅读水平,又促使学生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如班上陈东芬同学,她将《美丽的小山羊》用普通话进行朗读后,作了自我评价:“我能够用普通话流利、正确朗读,并掌握了文章的内容,从中受到很大启发,所以,我自我评价为“优秀”等级。同学们听了他的自我评价,都认为他评价很中肯,同意了他的自我评价。
(二)家长对自己子女阅读评价
为了使家长配合阅读评价,保证评价做到校内外有机结合,要求每个家长正确给予自己子女进行评价,这种做法是促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一种辅助手段,也是促进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兴趣的一种激励的方法。
1.每天进行小评价。作为家长,他既是是子女第一老师,也是鼓励学生积极阅读的老师。如有位家长陈滤民,家长规定他每天晚上对自己的子女阅读情况进行评价,先由儿子读《闻鸡起舞》的这个故事后,他给儿子的评价是:读得有声有色,掌握文中的节奏有感情朗读,不足之处,没有准确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给予“良好”的评价。由于家长指出不足,他在以后阅读中主要克服这方面的缺点,阅读水平不断提高。
2.每周进行大评价。经过一个星期的阅读评价,家长对自己的子女的阅读进行一个比较全面、综合的评价。如有位家长对其儿女冯东怡阅读评价时,先让女儿抽签选一篇自己认为较熟练的文章阅读,她读我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由于他读得很有感情,又能有感情读出喜羊羊与灰太狼来的特点。爸爸给他的评价是:朗读有感情,做到准确,语言圆润,表达个性鲜明,但不足之处,朗读速度不做好,有待改正,给予“优秀”等级。他高兴笑了。
(三)教师在课堂的阅读评价
教师为了更准确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采取了平时课堂评价和期末综合评价相合的办法,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进行评价。
1.课堂评价。就是教师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而采取一种课堂评价的方法。如班上的李文莆同学,他阅读种类有小说、诗歌、散文、记叙文等,于是,教师让他选择其中一篇课文进行当堂朗读。教师要求其回答主要讲什么内容和收获,他对答如流,得到同学的热烈掌声。于是,教师给予他的评价:课外阅读的面广,内容丰富多彩,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被评为“优秀”等级。
2.期末综合发展性评价。为了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教师在期末中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
(1)普通话朗读的评价。要求学生利用普通话进行朗读,班上陈明学生,他朗读的课文是《丑小鸭》,由于他声情并茂,速度快中有慢,流利、正确朗读出丑小鸭这种奋发向上的精神。
(2)感情的评价。学生对课文是有感情,但是要充分展示主人翁的丰富的感情,必须要认真理解课文,掌握其品格,并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将其表情展示得栩栩如生,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把人带来另一个境地。如班上李小楞同学,他朗读《有的人》时,读得比较生动逼真,于是教师给予他“优秀”等级。
(3)对课文理解能力的评价。学生要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就必须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只有反复朗读,才能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如梅小东同学,他读《卖火柴的小妇女孩》,他用悲惨的语气把小孩在大年度悲惨死去的语句读得很真实,很悲惨,读出了对封建社会制度的憎恨,对未来充满希望,教师给了“优秀”的等级。
(4)收获评价。学生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得到收获和启发。为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突出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收获的评价。如陈小东同学在阅读了《将相和》后,他告诉教师说:“我的最大的收获有二点,一是做人以大局为重,以集体利益为重。二是有错要改,只有这样才能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我们才生活得 意义。”教师根据文章的内容,认为他的收获匪浅,于是给予他“优秀”的等次。
总之,学生的阅读不可缺少的,只有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才能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有很大的帮助。
一、课外阅读评价原则
为了保证评价做到公平、公正,使评价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因此,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下面的原则。
1.诊断性。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认真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马上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纠正问题中的不足,在评价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协商”达成评价的结论,使得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反思,促进教与学的共同进步。
2.参与性。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单一评价,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评价内容,使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中,在评价中不断提高思维能力。
3.公正性。评价目的在于促进全面发展,不是简单的区分被评价者高低优劣,所以,在评价过程中,不管是学生自评、教师评、家长评、学生之间互评,都必须做到全面,公正给学生一个评价,特别是对一些取得不满意成绩的学生,允许对他们进行续评。
二、课外阅读评价标准和阅读评价登记表
为了更好地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有一个比较清晰、具体的评价标准,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订评价标准,并将评价分为优秀、良好、达标和未达标四个等级。
1.每个等级的标准
2.阅读评价登记表
为了更好使学生、家长和老师对学生阅读有一个正确、及时、全面的评价,将对学生进行每次评价填写在表格内。
三、构建学校、家长和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网络,促学生阅读能力提高
为了保证对学生进行全面、准确的课外阅读能力的评价,我们经过研究,采取建立以学生自我阅读评价、教师对学生阅读进行评价,家长对自己子女阅读评价,三者之间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共同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
(一)在课外测试自己阅读能力
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它以评价对象为主体,注意评价对象的个人价值,重视提高评价对象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发挥其积极性。这是教育过程逐步迈向民主化、人性化发展过程的体现。要使学生具备自我评价的能力,即能够按照既定的目标和标准,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检测,做出正确评价,促进自己学习。
1.在阅读中作初步的自我评价。为了培养学生养成一个每天都自觉进行课外阅读习惯,教师要求学生每天都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进行阅读,制订一个阅读计划,然后按照这个计划去阅读。在一天的阅读中,自己作简单的评价记录。如班上的张小明同学,他每天都按照计划阅读课外书籍,如请看他的笔记部记录,2015年11月21日在镇图书馆看了一本《少年毛泽东》,看了2个多小时,从中知道少年的毛泽东从小立志,长大后要推翻封建的统治,建立一个民主、平等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我还在课堂上通过学习《毛主席在花山》《青山处处埋忠骨》《长征》等课文,使学生进一步全面了解毛泽东,然后在自己笔记部上写上“优秀”的评价。
2.在课堂上展示自我阅读评价。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教师鼓励学生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阅读风格,展示自己阅读收获,并自己评价。通过评价,既检查学生自己的阅读水平,又促使学生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如班上陈东芬同学,她将《美丽的小山羊》用普通话进行朗读后,作了自我评价:“我能够用普通话流利、正确朗读,并掌握了文章的内容,从中受到很大启发,所以,我自我评价为“优秀”等级。同学们听了他的自我评价,都认为他评价很中肯,同意了他的自我评价。
(二)家长对自己子女阅读评价
为了使家长配合阅读评价,保证评价做到校内外有机结合,要求每个家长正确给予自己子女进行评价,这种做法是促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一种辅助手段,也是促进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兴趣的一种激励的方法。
1.每天进行小评价。作为家长,他既是是子女第一老师,也是鼓励学生积极阅读的老师。如有位家长陈滤民,家长规定他每天晚上对自己的子女阅读情况进行评价,先由儿子读《闻鸡起舞》的这个故事后,他给儿子的评价是:读得有声有色,掌握文中的节奏有感情朗读,不足之处,没有准确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给予“良好”的评价。由于家长指出不足,他在以后阅读中主要克服这方面的缺点,阅读水平不断提高。
2.每周进行大评价。经过一个星期的阅读评价,家长对自己的子女的阅读进行一个比较全面、综合的评价。如有位家长对其儿女冯东怡阅读评价时,先让女儿抽签选一篇自己认为较熟练的文章阅读,她读我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由于他读得很有感情,又能有感情读出喜羊羊与灰太狼来的特点。爸爸给他的评价是:朗读有感情,做到准确,语言圆润,表达个性鲜明,但不足之处,朗读速度不做好,有待改正,给予“优秀”等级。他高兴笑了。
(三)教师在课堂的阅读评价
教师为了更准确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采取了平时课堂评价和期末综合评价相合的办法,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进行评价。
1.课堂评价。就是教师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而采取一种课堂评价的方法。如班上的李文莆同学,他阅读种类有小说、诗歌、散文、记叙文等,于是,教师让他选择其中一篇课文进行当堂朗读。教师要求其回答主要讲什么内容和收获,他对答如流,得到同学的热烈掌声。于是,教师给予他的评价:课外阅读的面广,内容丰富多彩,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被评为“优秀”等级。
2.期末综合发展性评价。为了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教师在期末中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
(1)普通话朗读的评价。要求学生利用普通话进行朗读,班上陈明学生,他朗读的课文是《丑小鸭》,由于他声情并茂,速度快中有慢,流利、正确朗读出丑小鸭这种奋发向上的精神。
(2)感情的评价。学生对课文是有感情,但是要充分展示主人翁的丰富的感情,必须要认真理解课文,掌握其品格,并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将其表情展示得栩栩如生,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把人带来另一个境地。如班上李小楞同学,他朗读《有的人》时,读得比较生动逼真,于是教师给予他“优秀”等级。
(3)对课文理解能力的评价。学生要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就必须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只有反复朗读,才能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如梅小东同学,他读《卖火柴的小妇女孩》,他用悲惨的语气把小孩在大年度悲惨死去的语句读得很真实,很悲惨,读出了对封建社会制度的憎恨,对未来充满希望,教师给了“优秀”的等级。
(4)收获评价。学生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得到收获和启发。为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突出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收获的评价。如陈小东同学在阅读了《将相和》后,他告诉教师说:“我的最大的收获有二点,一是做人以大局为重,以集体利益为重。二是有错要改,只有这样才能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我们才生活得 意义。”教师根据文章的内容,认为他的收获匪浅,于是给予他“优秀”的等次。
总之,学生的阅读不可缺少的,只有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才能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有很大的帮助。
- 【发布时间】2018/6/2 20:10:25
- 【点击频次】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