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析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堂发言的策略
【关键词】 ;
【正文】 在长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班级部分小学生上课发言不积极。这一问题直接影响到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也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我努力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分析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越来越低的原因
小学生在课堂上发言不积极,表面上看是一个小问题。深入探究起来,发现存在着很多原因:
(一)教师自身存在的因素
有些老师在思想上还存在着“师道尊严”的观念,在和学生的交往中放不下老师的架子,不能真正的和学生平等交往,师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心理距离。有些教师虽然在思想上认同“师生平等”的观念,但是在平时具体的实践中并没有真正走进学生,没有真正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
(二)学生存在的内在的原因
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不能积极地回答问题,还和学生本身的问题有关系。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愿意与人交往,不愿意在公开场合下讲话。还有的学生生性胆小,对自己缺乏信心,不敢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还有些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缺乏全面、细致的了解,造成了学生回答问题时犹豫不决,观望等待。
二、探索发言的策略,构建活跃的课堂气氛
(一)营建愉快、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小学语文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构建生本课堂,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愉快、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是生本教育的最终目的。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变化受外界的影响很大。对老师的评价、同学的反映应非常在意。因此,营造愉快、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对于激发小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对于问题的探讨不是教师的单纯的问和学生被动的答,而是师生之间平等的商讨、切磋,逐渐形成一致意见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放下架子,蹲下来,认真倾听,尊重学生的想法,哪怕有时候并不成熟,不全面,甚至不正确,教师都有给予理解,尽可能地给他们创造发言机会。
1、营造氛围,敢于发言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适时营造宽松的课堂,因地制宜地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他们提供自主互助的交流空间,都能够保障学生发言的有效进行。如语文特级窦桂梅老师已经给我们作出了榜样,以下是她在学生发言过程中经常出现的语句:谢谢!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给他掌声;你想到了老师没想到的,这么丰富的想象力,我为你点赞。窦老师不仅注重的是对发言中学生的一视同仁,既热情又耐心,一切都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而且对回答正确甚至精彩的加以表扬并顺势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对回答错误的学生则温和地进行引导启发,可谓循循善诱,让学生如坐春风,使学生在课堂发言中学得更专注了。因此,我们应当鼓励孩子畅所欲言!培养孩子举手发言的“气质”,促使他们想发言、敢发言,敞开胸怀,畅学生所想,言学生所思,给学生们发言机会,带动他们积极的内心。只有这样,老师才能知道他们是不是真正理解了。其次,针对一些较为内向、不太敢说的学生,走入孩子内心,帮助他们打破发言的紧张感,给他们信心之气,逐渐克服这种胆怯。同时,对于课堂发言,教师也要打破发言的垄断现象,切忌把机会只留给一些“尖子生”,时常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切切实实抓住好每一次机会,鼓励好每一次发言,把握好每一位学生,让学生都敢于发言。
2、创设情景,乐于发言
教师要想让学生爱上发言,要吃透教材,抓住课文中最有特色、最核心的地方加以钻研点化,融入自己的情趣,创设情景,找准突破点,唯有对教材的理解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们的发言,才能高屋建瓴,运用自如。如在学习《假如没有灰尘》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现在的雾霾天气,让人非常难受,你们知道雾霾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吗?(灰尘)那么你们能说说讨厌的灰尘有哪些坏处吗?”学生会积极发言的。当学生各抒己见,兴趣盎然时,我突然提出:“灰尘在人们眼中如此讨厌,可是你知道吗,这个世界如果没有了灰尘,就会影响人类的生息繁衍,后果将不堪设想。”这时学生思维会转向,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这时,我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了这篇课文的学习。此时,学生自然也就能主动学习、自觉学习、创新性的学习了。通过这样情景的创设,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交流中体会到了扫路人的不寻常,既学得轻松,又学得扎实。
3、搭建平台,勤于发言
如何利用有效的平台、载体促进小学语文课堂发言是摆在每一个老师面前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伴随着新课程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根本目的,同时,在积极倡导“平等互动”的师生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课堂发言是实现这一系列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有必要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去重新审视“课堂发言”这一普通而又非凡的教学技能,去重新定位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如何将这一技巧渗透进教学中,内化到学生内心。努力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适时搭建合适的教学平台,让学生多探索,多发言。例如,在学习《落花生》这一课时,我们可以预先这样设计:拿出一捧花生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花生的外表怎样,果仁是怎样的?结合实际说说自己对花生的看法。这样,学生的兴趣会被调动起来的,因为花生大家都吃过的,有内容可说的。这时,教师应把握好时机点拨学生所说,引入课堂。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集中到了课文上,从而积极进入文中去寻找作者的看法。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发言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了师生的互动交流,达成了各项教学目标,落实了新课程提出的有关要求。
(二)学生是不可替代的学习主体
众所周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教学始终的参与者。学生是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是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在生本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应将每个学生都看成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发展的主体,理解、尊重学生,创造平等的民主氛围,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主动地发展。把激励、信任带进课堂,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受赞赏,使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打破束缚,展现自我,学生发言积极了,回答问题有信心了,从而增强学习的创新意识。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让学生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到自主性学习活动中。
三、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师生之间的沟通更加受到关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自己与学生的情感的沟通,不仅要严格要求学生,还要与学生拉近距离,建立起一种情感的纽带。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但是却要一切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教师对学生的爱更加执着、深厚、真正做到心与心相通。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要经常用语言、微笑、手势、肢体动作、小奖品等方式进行鼓励,学生就能大胆地表现自己,这样就能促进了好课堂的生成。学生的成功体验会更加明显,但不能忽视后进生。语文课程应根据学生心智的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充分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外,学生在发展水平和个性特征方面也存在着差异,教学应当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视差异为一种“资源”和“特点”,采用适当“调适”的方法和各种“差异”策略,开展“因材施教”的教学活动。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内容时,尽量让学生与自己更近距离的接触认识,让他们有更多成功的体验,并及时地给予表扬和肯定;失败时也不要轻易责怪学生,应帮助他们分析,查找原因,明确以后的做法。
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差异,开展教学活动时即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兼顾个体差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各有所得。这样,既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又能使学生得到最佳发展。
在安排语文课堂练习时,我们可以因人而异。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识字教学,学要学生反复记忆,反复抄练,可能力好的学生可能早就掌握了,而后进生却不同。这时,教师就要给学生分层提出要求:后进生要求能正确读写生字就行了,而好学生则要求会组词,会运用,会区别形近字、同音字等。对学生提出的学习要求不同了,学生个体的发展也随着有所变化,能真正促使每一位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都有各自有所收获。小学生虽然年龄偏小,但对老师的关注情况非常敏感。教师的一个不在意的眼神,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赞许的大拇指,都可能引起学生心里情感上的波动。如:有一次,我在教学中,其他学生还没有反应过来,让我没想到的一名学困生学回答出来了,我当时对他竖起来大拇指,就这一个不经意间,流露出对学生的赞许。一个小小的动作,打动了这位学生的心,唤起了这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后来他发言的积极性明显增强。这位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我当成了朋友。以后的课堂上,他表现得非常积极主动,都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
学生课堂发言表面是一个“说”,实际上是听力、思维、表达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的反映。课堂发言可以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同时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所以不重视学生的课堂发言不仅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还会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影响其将来生活和工作的质量。我结合教学实际,分析小学高年级课堂发言不积极,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意愿,并探索出有效的策略。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必须与学生共同构建愉快、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师生之间真正做到心与心相通,从而真正提高口语表达和交际的能力。
总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来,要敢于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要注重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学”,通过各种“活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展示能力的舞台,这样才能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走出一片适合学生健康发展的新天地。
一、分析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越来越低的原因
小学生在课堂上发言不积极,表面上看是一个小问题。深入探究起来,发现存在着很多原因:
(一)教师自身存在的因素
有些老师在思想上还存在着“师道尊严”的观念,在和学生的交往中放不下老师的架子,不能真正的和学生平等交往,师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心理距离。有些教师虽然在思想上认同“师生平等”的观念,但是在平时具体的实践中并没有真正走进学生,没有真正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
(二)学生存在的内在的原因
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不能积极地回答问题,还和学生本身的问题有关系。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愿意与人交往,不愿意在公开场合下讲话。还有的学生生性胆小,对自己缺乏信心,不敢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还有些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缺乏全面、细致的了解,造成了学生回答问题时犹豫不决,观望等待。
二、探索发言的策略,构建活跃的课堂气氛
(一)营建愉快、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小学语文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构建生本课堂,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愉快、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是生本教育的最终目的。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变化受外界的影响很大。对老师的评价、同学的反映应非常在意。因此,营造愉快、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对于激发小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对于问题的探讨不是教师的单纯的问和学生被动的答,而是师生之间平等的商讨、切磋,逐渐形成一致意见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放下架子,蹲下来,认真倾听,尊重学生的想法,哪怕有时候并不成熟,不全面,甚至不正确,教师都有给予理解,尽可能地给他们创造发言机会。
1、营造氛围,敢于发言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适时营造宽松的课堂,因地制宜地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他们提供自主互助的交流空间,都能够保障学生发言的有效进行。如语文特级窦桂梅老师已经给我们作出了榜样,以下是她在学生发言过程中经常出现的语句:谢谢!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给他掌声;你想到了老师没想到的,这么丰富的想象力,我为你点赞。窦老师不仅注重的是对发言中学生的一视同仁,既热情又耐心,一切都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而且对回答正确甚至精彩的加以表扬并顺势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对回答错误的学生则温和地进行引导启发,可谓循循善诱,让学生如坐春风,使学生在课堂发言中学得更专注了。因此,我们应当鼓励孩子畅所欲言!培养孩子举手发言的“气质”,促使他们想发言、敢发言,敞开胸怀,畅学生所想,言学生所思,给学生们发言机会,带动他们积极的内心。只有这样,老师才能知道他们是不是真正理解了。其次,针对一些较为内向、不太敢说的学生,走入孩子内心,帮助他们打破发言的紧张感,给他们信心之气,逐渐克服这种胆怯。同时,对于课堂发言,教师也要打破发言的垄断现象,切忌把机会只留给一些“尖子生”,时常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切切实实抓住好每一次机会,鼓励好每一次发言,把握好每一位学生,让学生都敢于发言。
2、创设情景,乐于发言
教师要想让学生爱上发言,要吃透教材,抓住课文中最有特色、最核心的地方加以钻研点化,融入自己的情趣,创设情景,找准突破点,唯有对教材的理解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们的发言,才能高屋建瓴,运用自如。如在学习《假如没有灰尘》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现在的雾霾天气,让人非常难受,你们知道雾霾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吗?(灰尘)那么你们能说说讨厌的灰尘有哪些坏处吗?”学生会积极发言的。当学生各抒己见,兴趣盎然时,我突然提出:“灰尘在人们眼中如此讨厌,可是你知道吗,这个世界如果没有了灰尘,就会影响人类的生息繁衍,后果将不堪设想。”这时学生思维会转向,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这时,我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了这篇课文的学习。此时,学生自然也就能主动学习、自觉学习、创新性的学习了。通过这样情景的创设,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交流中体会到了扫路人的不寻常,既学得轻松,又学得扎实。
3、搭建平台,勤于发言
如何利用有效的平台、载体促进小学语文课堂发言是摆在每一个老师面前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伴随着新课程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根本目的,同时,在积极倡导“平等互动”的师生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课堂发言是实现这一系列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有必要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去重新审视“课堂发言”这一普通而又非凡的教学技能,去重新定位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如何将这一技巧渗透进教学中,内化到学生内心。努力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适时搭建合适的教学平台,让学生多探索,多发言。例如,在学习《落花生》这一课时,我们可以预先这样设计:拿出一捧花生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花生的外表怎样,果仁是怎样的?结合实际说说自己对花生的看法。这样,学生的兴趣会被调动起来的,因为花生大家都吃过的,有内容可说的。这时,教师应把握好时机点拨学生所说,引入课堂。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集中到了课文上,从而积极进入文中去寻找作者的看法。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发言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了师生的互动交流,达成了各项教学目标,落实了新课程提出的有关要求。
(二)学生是不可替代的学习主体
众所周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教学始终的参与者。学生是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是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在生本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应将每个学生都看成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发展的主体,理解、尊重学生,创造平等的民主氛围,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主动地发展。把激励、信任带进课堂,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受赞赏,使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打破束缚,展现自我,学生发言积极了,回答问题有信心了,从而增强学习的创新意识。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让学生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到自主性学习活动中。
三、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师生之间的沟通更加受到关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自己与学生的情感的沟通,不仅要严格要求学生,还要与学生拉近距离,建立起一种情感的纽带。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但是却要一切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教师对学生的爱更加执着、深厚、真正做到心与心相通。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要经常用语言、微笑、手势、肢体动作、小奖品等方式进行鼓励,学生就能大胆地表现自己,这样就能促进了好课堂的生成。学生的成功体验会更加明显,但不能忽视后进生。语文课程应根据学生心智的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充分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外,学生在发展水平和个性特征方面也存在着差异,教学应当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视差异为一种“资源”和“特点”,采用适当“调适”的方法和各种“差异”策略,开展“因材施教”的教学活动。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内容时,尽量让学生与自己更近距离的接触认识,让他们有更多成功的体验,并及时地给予表扬和肯定;失败时也不要轻易责怪学生,应帮助他们分析,查找原因,明确以后的做法。
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差异,开展教学活动时即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兼顾个体差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各有所得。这样,既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又能使学生得到最佳发展。
在安排语文课堂练习时,我们可以因人而异。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识字教学,学要学生反复记忆,反复抄练,可能力好的学生可能早就掌握了,而后进生却不同。这时,教师就要给学生分层提出要求:后进生要求能正确读写生字就行了,而好学生则要求会组词,会运用,会区别形近字、同音字等。对学生提出的学习要求不同了,学生个体的发展也随着有所变化,能真正促使每一位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都有各自有所收获。小学生虽然年龄偏小,但对老师的关注情况非常敏感。教师的一个不在意的眼神,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赞许的大拇指,都可能引起学生心里情感上的波动。如:有一次,我在教学中,其他学生还没有反应过来,让我没想到的一名学困生学回答出来了,我当时对他竖起来大拇指,就这一个不经意间,流露出对学生的赞许。一个小小的动作,打动了这位学生的心,唤起了这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后来他发言的积极性明显增强。这位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我当成了朋友。以后的课堂上,他表现得非常积极主动,都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
学生课堂发言表面是一个“说”,实际上是听力、思维、表达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的反映。课堂发言可以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同时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所以不重视学生的课堂发言不仅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还会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影响其将来生活和工作的质量。我结合教学实际,分析小学高年级课堂发言不积极,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意愿,并探索出有效的策略。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必须与学生共同构建愉快、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师生之间真正做到心与心相通,从而真正提高口语表达和交际的能力。
总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来,要敢于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要注重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学”,通过各种“活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展示能力的舞台,这样才能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走出一片适合学生健康发展的新天地。
- 【发布时间】2018/6/2 20:12:14
- 【点击频次】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