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让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正文】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基于思想品德而新开设的学科,是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核心素养为本质的落实教育。新课标明确要求,要立足学生实际和生活实际开展教学。由此可见,对于这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极其重要。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尽可能地把这种理念付诸实践,让学生在生活背景下学习。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生活化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充分运用教材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没有任何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对于道德与法治这样的课程,加强趣味化教学,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更有动力学习,而且能使学生思想教育更有效果。例如,在教学《承担责任》这课时,文中有这样一则案例:“李雯是学校中的学习尖子,而且也能歌善舞,是学校有名的才女。为了永远保持“年级第一”的学习成绩,她拒绝参加任何班级和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平时对班级和学校的事情也不闻不问,即使是能够发挥她特长的文艺活动,她也拒绝参加。她说,只有市级以上组织的歌舞比赛才参加,除此之外,自己没有义务为学校的活动出力”。我在上课进行到这里时,让班上每个小组讨论:我们班上有这种情形吗?参加课外的活动到底对学习有没有影响?同学们找到了很多例子,有的说这些活动对学习有影响,有说没有关系的,并且举出了很多例子来证明。老师这时顺势利导,正面教育引导。同学们很自然地把教材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了,明白了怎样去处理学习和课外活动的关系。现行教材里面有很多这样的例子,都与生活很贴近,运用得好,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运用角色扮演,创设生活实践情境
要把教材中的思想、观念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仅靠空洞的说教是不行的,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道德与法治平台,要落实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还必须通过学生的亲历实践,才能形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活实践情境,让学生在模拟中进行角色扮演,以形成思想品德。通过设置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以行为训练为主的课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大部分学生都特别喜欢这种模式,往往在课后还自发地围在一起继续“扮演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收到的效果较好。例如,在教学《生命的思考》一课时,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学生因课上玩游戏被班主任批评而跳楼自杀”,并在播放完后出现问题:是什么导致一些年轻人越来越轻视生命?你认为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什么?是班主任管理方法简单粗暴?还是学生情感脆弱、缺少自我约束?我们在今后的成长中,该如何应对挫折,对生命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真实情况,去思考问题,去交流讨论。寻找答案后,教师再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这样要比单纯的理论灌输效果更好。引进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学习基础上,加上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
三、充分组织学习活动,激发学习热情
无论是对学生品德的培养,还是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初中现行教材的编排非常贴近生活的实际,都没有回避学生的真实感受,都是通过让学生参与、认知各种体验等活动方式,使得思想品德的理性、审美情操的意趣让学生真正地感悟,在活动中实现道德的成长。例如,在“成长的节拍”单元中的第二课“享受学习”里面,有学习心理,方法的指导,又有珍惜时间、正确娱乐、文明休闲的引导,还有合作学习、互相帮助的道德教育等。在学习本部分内容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充分活活动起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对照自己的生活实际,都可以说一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心理需求,平时的娱乐活动方式等等,对自己进行一番诊断解剖。因此,学生在讨论活动中,接受感染教育,要比老师单纯的说教方式,效果好得多,也更容易接受。在《生命的思考》一单元的教学,更应如此。
四、鼓励学生走进生活,亲身体验实践
生活即教育,学习的一切目的都将以服务生活为目的。在生活背景中学与用,是体现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思想。教学中我们在教学完新内容后,还要拓展延伸,把教材的思想、观念进行生活化实践,即让学生把知识在生活平台中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践行能力,或进行道德认知或进行道德判断或进行道德实践。为此,在实践中,我们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结合教材,鼓励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促进学生亲身体验实践。例如,在教学《规则与秩序》一课时,我让学生到街上看信用社门前是否有人排队,超市门前有没有人排队,街上乘公共汽车秩序是怎样的?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在学《我们生活的地方》时,让同学们对自己生活的社区进行观察,看还有哪些不理想的地方,如清洁、公共设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这些内容在教材中也出现过。在学《友谊的天空》和《师长情谊》等都内容,都是先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实践经历,来体验生活真实,这样教学就能更好地对课堂内容作好补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悄然地接触到了社会,拓宽了视野,改变了学习的习惯方式。
总之,利用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既是教育重点,也理所当然的是教学重点。只要我们应让课堂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良好品德在与生活实践中形成。
参考文献:
[1]黄庆华,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常见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新课程,2017年。
一、充分运用教材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没有任何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对于道德与法治这样的课程,加强趣味化教学,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更有动力学习,而且能使学生思想教育更有效果。例如,在教学《承担责任》这课时,文中有这样一则案例:“李雯是学校中的学习尖子,而且也能歌善舞,是学校有名的才女。为了永远保持“年级第一”的学习成绩,她拒绝参加任何班级和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平时对班级和学校的事情也不闻不问,即使是能够发挥她特长的文艺活动,她也拒绝参加。她说,只有市级以上组织的歌舞比赛才参加,除此之外,自己没有义务为学校的活动出力”。我在上课进行到这里时,让班上每个小组讨论:我们班上有这种情形吗?参加课外的活动到底对学习有没有影响?同学们找到了很多例子,有的说这些活动对学习有影响,有说没有关系的,并且举出了很多例子来证明。老师这时顺势利导,正面教育引导。同学们很自然地把教材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了,明白了怎样去处理学习和课外活动的关系。现行教材里面有很多这样的例子,都与生活很贴近,运用得好,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运用角色扮演,创设生活实践情境
要把教材中的思想、观念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仅靠空洞的说教是不行的,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道德与法治平台,要落实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还必须通过学生的亲历实践,才能形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活实践情境,让学生在模拟中进行角色扮演,以形成思想品德。通过设置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以行为训练为主的课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大部分学生都特别喜欢这种模式,往往在课后还自发地围在一起继续“扮演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收到的效果较好。例如,在教学《生命的思考》一课时,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学生因课上玩游戏被班主任批评而跳楼自杀”,并在播放完后出现问题:是什么导致一些年轻人越来越轻视生命?你认为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什么?是班主任管理方法简单粗暴?还是学生情感脆弱、缺少自我约束?我们在今后的成长中,该如何应对挫折,对生命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真实情况,去思考问题,去交流讨论。寻找答案后,教师再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这样要比单纯的理论灌输效果更好。引进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学习基础上,加上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
三、充分组织学习活动,激发学习热情
无论是对学生品德的培养,还是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初中现行教材的编排非常贴近生活的实际,都没有回避学生的真实感受,都是通过让学生参与、认知各种体验等活动方式,使得思想品德的理性、审美情操的意趣让学生真正地感悟,在活动中实现道德的成长。例如,在“成长的节拍”单元中的第二课“享受学习”里面,有学习心理,方法的指导,又有珍惜时间、正确娱乐、文明休闲的引导,还有合作学习、互相帮助的道德教育等。在学习本部分内容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充分活活动起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对照自己的生活实际,都可以说一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心理需求,平时的娱乐活动方式等等,对自己进行一番诊断解剖。因此,学生在讨论活动中,接受感染教育,要比老师单纯的说教方式,效果好得多,也更容易接受。在《生命的思考》一单元的教学,更应如此。
四、鼓励学生走进生活,亲身体验实践
生活即教育,学习的一切目的都将以服务生活为目的。在生活背景中学与用,是体现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思想。教学中我们在教学完新内容后,还要拓展延伸,把教材的思想、观念进行生活化实践,即让学生把知识在生活平台中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践行能力,或进行道德认知或进行道德判断或进行道德实践。为此,在实践中,我们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结合教材,鼓励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促进学生亲身体验实践。例如,在教学《规则与秩序》一课时,我让学生到街上看信用社门前是否有人排队,超市门前有没有人排队,街上乘公共汽车秩序是怎样的?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在学《我们生活的地方》时,让同学们对自己生活的社区进行观察,看还有哪些不理想的地方,如清洁、公共设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这些内容在教材中也出现过。在学《友谊的天空》和《师长情谊》等都内容,都是先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实践经历,来体验生活真实,这样教学就能更好地对课堂内容作好补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悄然地接触到了社会,拓宽了视野,改变了学习的习惯方式。
总之,利用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既是教育重点,也理所当然的是教学重点。只要我们应让课堂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良好品德在与生活实践中形成。
参考文献:
[1]黄庆华,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常见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新课程,2017年。
- 【发布时间】2018/7/12 16:56:18
- 【点击频次】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