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新课程下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策略探究

 

【作者】 周洪燕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伍隍中学

【摘要】 传统文化有着丰富营养,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要传承和发扬。而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既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当今时代的要求。本文为有效落实,进行了实践探索。

【关键词】 高中语文;传统文化;融入;新课程;
【正文】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语文是直接与传统文化打交道的学科,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高中语文课程目标中提出要传承中华文化。即通过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
  学生目视其文,涵咏其味,意会其理,长期的耳濡目染可以使传统文化的精神意蕴潜移默化地植入学生心田。因而,把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以潜移默化的形式熏陶中学生,让中学生积淀传统文化底蕴,具备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在新课程下将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深挖语文教材资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
  传统文化是语文教材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有必要运用好传统文化知识,挖掘语文课本中的传统文化知识,让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教学,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1、 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风俗礼仪文化。
  古代服饰礼俗。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的出场是《林黛玉进贾府》的一个重头戏,曹雪芹浓墨重彩写她的服饰。“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瓔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约...”“五彩刻石青”应该是清初朝褂之形制。结合后面小说的情景我们知道,贾琏捐了个正五品同知,王熙凤自是五品夫人。她的穿着正是显示了其身份和社会地位。她的打扮自然“与众姑娘不同”“恍若神妃仙子”,她是贾府的实际掌权人,地位显赫,打扮当然与众不同。她的服饰还以金色为主,整体色调“彩绣辉煌”,体现其高贵与华丽,也彰显了她在贾府所处的显赫地位。
  古代居所礼俗。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林黛玉到了荣府,却不走正门,只走西角门。这也正是印证了古人说的“庭院深深”“侯门深似海”的句子。古代院落正面有大门,大门建筑颇为复杂,一般是三开间,中是明间、左右是暗间,前者称门、后者称塾。日常富贵人家的正中间的大门是不轻易打开的,正显示其门第之高。
  古代座次礼俗。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尊居上位,官低位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作“南面”,称臣叫作“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的叙述:“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2、 重点关注语文教材中的科举制度、古代官职及官职的变动。
  古代科举制度、选官与当代差异很大,由于历史久远,学生理解较难,因而,在教学中要重点关注科举、古代官职及其变动。例如《陈情表》中,关于古代官职的常识有:“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的“太守”“刺史”“孝廉”“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冼马”中的“郎中”“冼马”。与古代官职相关,自然也就要关注官职变化的词语,比如:“察”“举”“拜”“除”。
  二、以多样化的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教材中的经典著作都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但对于当代中学生来说,这些篇目与他们相隔甚远,学生对这些优秀的文化作品理解不深,所以,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作品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1、 对比手法。例如:《劝学》传达了古人那种求学、勤奋刻苦的精神,教学时可以与当今社会中“读书无用论”相对比。同样是写归隐生活,李白就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豪放的性格和心理,陶渊明却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恬淡。面对生死,苏轼的妻子去世之后,他表达的是一种“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痛苦;庄子在妻子去世后却是鼓盆而歌,他非常高兴(庄子解释说:人本无生命,也无形体,但在若有若无之间便产生了气,气成形,形变成生命,现在生命又死亡,就像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他的妻子虽死,却己回归自然这是生命的道理,所以自己要高兴)。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去感受作者的思想内涵和精神世界,去品味不同时代的思想。
  2、 借助音乐、美术、影视、戏剧手段。比如教学《孔雀东南飞》时,可以播放《孔雀东南飞》这首通俗歌曲,带领学生走进课文,这样学生更能体会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教学《琵琶行》时,可以播放《春江花月夜》这首古典轻音乐,通过音乐对文章中的音乐有一定的认识,再去品味作者运用语言的艺术描写听觉手法,效果就更好;教学《窦娥冤》时,可以采用舞台剧表演的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学《离骚》时,可以播放《经典咏流传》中歌曲《离骚》。
  3、 分类突破。比如教学《过秦论》时,重点突破古代地理知识;教学《孔雀东南飞》时,重点突破古代纪年、纪月、纪时等古代历法知识;教学《张衡传》时,重点突破古代官职知识;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重点突破古代服饰、民居、座次礼俗文化。
  三、开展多种文化实践活动,让传统文化走进学生生活
  1、传统节日仪式教育实践活动。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而来,从流传至今天的节日风俗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挖掘每个传统文化节日的仪式感内容,这是必要的前提和基础。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到中秋节、重阳节等等传统文化节日,每一个传统文化节日都是一个能够赋予传统文化价值的内容。比如:清明节,举行扫墓、祭英烈活动;五四期间,举行成人礼活动;中秋节开展“古礼拜月”民俗文化活动等,通过这样的仪式教育实践活动增强传统文化节日的内涵,让学生在温习和体验传统习俗的过程中感悟和认同民族传统文化。
  2、传统文化梳理探究活动。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每册均设置有“梳理与探究”专题,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该专题,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接受心灵的洗礼,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比如:教学必修二梳理探究《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时,可以开展以下探究活动:先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自己的姓氏的由来、姓氏的郡望、姓氏的历史名人等,初步了解姓氏的不同来源,然后,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小结中国姓氏的来源的各种情况,最后,拓展延伸,近年来的“姓氏寻根热”,引导学生去理性看待并评价“寻根热”现象。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理解姓氏文化寻根的意义,探究中国姓氏背后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追宗溯祖的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认同感。
  优秀的文化传统是化人之本,通过历史人物的群体垂范、古代思想的现代映射、传统美德的当代传承,实现对学生的精神浸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元素,把语文教学和我国传统文化教学融合起来,既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又深化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给语文课堂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 【发布时间】2018/7/12 16:57:00
  • 【点击频次】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