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提高;实践策略;
【正文】创建高效课堂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学数学作为奠基教育的重要平台,自然也会在这片呼声中走上了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教改之路。回顾传统数学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指例题,学生做习题的教学方法,不仅剥夺了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被动接收历史知识。而且教学有效性极为低下,使学生无法体验到数学成功学习的愉悦。在新课标践行的今天,我们必须否定这种教学方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围绕如何“激趣增效”作文章,大力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策略。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要落实这一理念,我们就要从能激发学习兴趣方面进行优化。传统课堂,教师宣讲多,唯标准答案是从,力争讲清讲透讲懂,让学生没有问题,便认为教师上课“扎实”,就是最好的教学了。殊不知,这种模式下的教学,学生只知道跟随着教师说“是”或者“不是”,一味地记录着教师说的每一句话,听久了学生就会觉得很枯燥乏味,上课容易走神,思想开小差,或者关注学习内容以外的事物。而此时教师光靠静讲、维持课堂纪律来保证学生的注意力是达不到要求的,应以授课的内容来吸引学生,注重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把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学内容中来,关注数学的发现、生成与建构。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学起于思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触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思维参与到学习中来,是高效的典型特征,也是数学育人的最好效果,发挥数学在培养学生思维中的重要作用,我们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最大体现。教学中,我们可运用悬念或问题设计,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把学生的思维钳住,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有效学习模式。南宋教育家朱熹告诉我们,学生无疑需教有疑。的确,现行很多学生没有主动质疑的意识和习惯,他们要质疑还需要我们教师引导。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这是因为疑问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从而获处不断发展的机会。这些都说明了在数学教学中强化思维培养的积极作用,都是有效教学的体现。
三、运用信息技术教学
随着“班班通”设备的有效落实,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开展数学教学就成为我们探究高效的重要抓手。在数学的教学中,当教学重难点超出学生思维时,我们都可以运用,使其在数与形之间建立起联系,即“建模”和“去模”。
(一)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建模”。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特征,知道“形”的概念和“数”的概念一样,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即“去模”——从形象的事物变成抽象的数学。我采用彩色显示的方式,先让学生看到具体的实物图形,随后隐去实物图形中的色彩、图案、只剩下几何图形,并向学生说明:学习几何图形我们不研究它们的质地、颜色、图案、只研究它们的形状、大小、位置,既点、线、面、体,从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几何图形的表象,突出图形的本质属性。
(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去模”。所谓“去模”,就是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一开始就显示学生熟悉的国旗和手帕图案,图形色彩鲜明,花纹美丽。当问及它们形状时,学生说是长方形和正方形,随即隐去这两个图形的色瓷和花纹,从而引入对图形的研究。同样在认识长方体时,先显示火柴盒的模拟图形,并与实物相对照。认识立体图上每一个面的形状,各条棱之间的位置关系,然后用不同色彩显示两条虚线,形成了一组完整的直观图,再用分别着色的方法来显示长方体的左右面、上下面、前后面。这样通过分层显示,为观念的形成架起了一座从感知到表象再到抽象的桥梁。
“建模”和“去模”是数学学习的难点,对于正处于直观形象思维的小学生来说,很难理解,而运用多媒体就化抽象为直观,让学生轻松理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有效性目的。
四、实施帮扶互助策略
以优带差,是我们转化后进生的一个重要策略。实践表明,儿童之间的交流有时比师生之间的交流更为融洽,他们以儿童特有的对话方式,互帮互助,共同提高。教师要用更多的时间帮助这些学生,走近他们的心灵,及时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疏导思想上的困惑。在班级中,我们让每个后进生自行找一个数学成绩优异的同学做自己的师傅,结成帮扶对子,教师帮助建立帮扶档案,定期对帮扶效果进行评价,予以表扬奖励。课堂上的小组探究,课间、放学后的悉心辅导随处可见,帮扶效果显著。如在教学“认识角”这节课时,在动手创造角的环节,各小组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或自己的材料创造角,师徒动手。小组内有这样的一段对话:“我用吸管做出了个角,你来指指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对,指边的时候要从顶点开始,汇报时,不要紧张,声音要响亮,你一定行。”这样的对话,无疑是师傅对徒弟的一种鼓励与肯定。果然,小组汇报时师徒两人,一人展示,一人能说,配合默契,效果非常好。
当然,要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还有很多,我只是择其要点而论之。在我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还会不断总结、反思,探索出更多成功经验奉献给我的同仁。只有这样,相互交流探讨,我们的高效课堂创建才能少走弯路,多惠于学生,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数学教育。
参考文献:
[1]刘乃旭,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中华少年,2017年。
[2]白丽萍,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新课程导学,2016年。
[3]崔艳,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读写算,2014年。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要落实这一理念,我们就要从能激发学习兴趣方面进行优化。传统课堂,教师宣讲多,唯标准答案是从,力争讲清讲透讲懂,让学生没有问题,便认为教师上课“扎实”,就是最好的教学了。殊不知,这种模式下的教学,学生只知道跟随着教师说“是”或者“不是”,一味地记录着教师说的每一句话,听久了学生就会觉得很枯燥乏味,上课容易走神,思想开小差,或者关注学习内容以外的事物。而此时教师光靠静讲、维持课堂纪律来保证学生的注意力是达不到要求的,应以授课的内容来吸引学生,注重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把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学内容中来,关注数学的发现、生成与建构。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学起于思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触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思维参与到学习中来,是高效的典型特征,也是数学育人的最好效果,发挥数学在培养学生思维中的重要作用,我们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最大体现。教学中,我们可运用悬念或问题设计,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把学生的思维钳住,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有效学习模式。南宋教育家朱熹告诉我们,学生无疑需教有疑。的确,现行很多学生没有主动质疑的意识和习惯,他们要质疑还需要我们教师引导。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这是因为疑问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从而获处不断发展的机会。这些都说明了在数学教学中强化思维培养的积极作用,都是有效教学的体现。
三、运用信息技术教学
随着“班班通”设备的有效落实,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开展数学教学就成为我们探究高效的重要抓手。在数学的教学中,当教学重难点超出学生思维时,我们都可以运用,使其在数与形之间建立起联系,即“建模”和“去模”。
(一)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建模”。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特征,知道“形”的概念和“数”的概念一样,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即“去模”——从形象的事物变成抽象的数学。我采用彩色显示的方式,先让学生看到具体的实物图形,随后隐去实物图形中的色彩、图案、只剩下几何图形,并向学生说明:学习几何图形我们不研究它们的质地、颜色、图案、只研究它们的形状、大小、位置,既点、线、面、体,从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几何图形的表象,突出图形的本质属性。
(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去模”。所谓“去模”,就是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一开始就显示学生熟悉的国旗和手帕图案,图形色彩鲜明,花纹美丽。当问及它们形状时,学生说是长方形和正方形,随即隐去这两个图形的色瓷和花纹,从而引入对图形的研究。同样在认识长方体时,先显示火柴盒的模拟图形,并与实物相对照。认识立体图上每一个面的形状,各条棱之间的位置关系,然后用不同色彩显示两条虚线,形成了一组完整的直观图,再用分别着色的方法来显示长方体的左右面、上下面、前后面。这样通过分层显示,为观念的形成架起了一座从感知到表象再到抽象的桥梁。
“建模”和“去模”是数学学习的难点,对于正处于直观形象思维的小学生来说,很难理解,而运用多媒体就化抽象为直观,让学生轻松理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有效性目的。
四、实施帮扶互助策略
以优带差,是我们转化后进生的一个重要策略。实践表明,儿童之间的交流有时比师生之间的交流更为融洽,他们以儿童特有的对话方式,互帮互助,共同提高。教师要用更多的时间帮助这些学生,走近他们的心灵,及时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疏导思想上的困惑。在班级中,我们让每个后进生自行找一个数学成绩优异的同学做自己的师傅,结成帮扶对子,教师帮助建立帮扶档案,定期对帮扶效果进行评价,予以表扬奖励。课堂上的小组探究,课间、放学后的悉心辅导随处可见,帮扶效果显著。如在教学“认识角”这节课时,在动手创造角的环节,各小组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或自己的材料创造角,师徒动手。小组内有这样的一段对话:“我用吸管做出了个角,你来指指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对,指边的时候要从顶点开始,汇报时,不要紧张,声音要响亮,你一定行。”这样的对话,无疑是师傅对徒弟的一种鼓励与肯定。果然,小组汇报时师徒两人,一人展示,一人能说,配合默契,效果非常好。
当然,要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还有很多,我只是择其要点而论之。在我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还会不断总结、反思,探索出更多成功经验奉献给我的同仁。只有这样,相互交流探讨,我们的高效课堂创建才能少走弯路,多惠于学生,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数学教育。
参考文献:
[1]刘乃旭,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中华少年,2017年。
[2]白丽萍,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新课程导学,2016年。
[3]崔艳,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读写算,2014年。
- 【发布时间】2018/7/12 16:58:00
- 【点击频次】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