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美术教育活动中幼儿创造性的培养
【关键词】 ;
【正文】 所谓创造性主要是指以探索和求知为主要特点的高级心理活动,并以“思考、想象、理解、记忆”等一系列能力为基础。俗话说,没有创造就没有希望,幼儿美术教育同样如此,缺乏创造性的美术教育根本无法实现美术教育本质。因此,在幼儿美术教育过程中,重视儿童创造性思维培养,从根本上提高幼儿艺术鉴赏能力以及审美意识才是幼儿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下文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如何在美术教育过程中更好地对幼儿创造性进行培养。
一、创设良好的美术教育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幼儿美术能力提高的重要基础。传统的幼儿园美术教学中,通常是幼儿自己拿起画笔完成一副简单的作品,缺乏新意,长此以往,幼儿的兴趣必会大大降低。因此,幼儿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形式,丰富教学环境。首先,幼儿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多去室外活动,让幼儿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引导其联想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感受到自然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将之创作于绘画当中。其次,幼儿教师可以创新课堂教学,例如将画具与材料放置于讲桌,让幼儿自行选择自己满意的材料进行美术创作,待完成后将作品贴于教室的墙上进行展览交流。幼儿在此过程中都是自己亲身完成,有助于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与做事习惯,既丰富了教学形式,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环境,又能有效培养其“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有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最后,幼儿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多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鼓励幼儿进行创新,变废为宝,例如绘画用过的废纸,可以用来折纸,废弃的易拉罐可以做成精美的小花瓶等,充分发挥儿童的想象力,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兴趣为主导,激发幼儿创造力
在美术实践过程中,要推动幼儿用眼观、用耳听、动手练,引导幼儿尽可能用身体的各个部分去接触和感受外部世界,并尝试用自己的思维将这些过程和感受记录下来。由于幼儿的记录大多是以绘画为主要模式,这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幼儿有目的地将所见所闻画下来,既能够加深印象,又能够培养创造能力和绘画能力。
三、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第一,选材要尽量广泛。对此可以让幼儿充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创作,构建新的形象组合,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同时还能够展示他们的纯真内心。如,在立体造型的绘画教学中,就可以包装盒为切入点,构造一些简单的造型,然后使用纸张、泥土等材料构造一些复杂的造型,这样就能够让幼儿充分理解黏结、组合的创造模式,最后再以幼儿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水果和蔬菜等材料进行组合,这样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想象力。第二,命题要尽可能的巧妙。如果在构造教学中以蔬菜和水果为主要材料,就可以将课题定为《蔬菜的联想》,然后运用流行的木匠教学法,提供给幼儿一些木块和一把量尺,让他们测量不同木块的长、宽、高,然后拼接成相应的物体。物体的拼接实际上由幼儿独立完成,教师只是解答幼儿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联想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第三,构思要从趣味着手。以《蔬菜的联想》为例,教师要抓住联想这个关键词,通过启发、诱导以及鼓励等方式引导幼儿将多种材料进行有效结合,并通过联想的方法让他们按照自身的构思和设计不断创造和探究,这样就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创造热情。第四,鼓励幼儿动手创作,这是将构想转变成现实的重要过程,也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关键环节。如,在《纸条工艺》一课的教学中,教材主要介绍了纸条的卷、折、扭、粘四种方式,让幼儿将纸条剪切成等宽,然后创作菊花、小女孩的头发以及眼睫毛等。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手工制作,能够让他们将自身的想象转化成具体的实物,对于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极为关键。
四、在美术教育中引入情感教育,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创造灵感
与一般的说理性学科不同,幼儿美术教育全过程均需要情感教育的参与,情感体验是幼儿创造灵感的主要来源。因此,在幼儿美术教育过程当中,教师应该要积极引入情感教育,从幼儿的情感需求出发,主动参与了解幼儿情感世界,通过对教育情境中情感因素的利用,为幼儿积极创设出优越、丰富的审美环境,以便达到激发幼儿的创造灵感的教育目的。例如,教师可向幼儿讲述一个温馨欢乐小故事,故事主要讲述一位妈妈和自己孩子的成长经历,因为有了孩子的陪伴,妈妈的每一天都非常开心和快乐。教师讲述完毕后,向幼儿提出问题:大家都非常爱自己的妈妈,那在你心中,妈妈的笑容是什么样子的呢?鼓励幼儿发挥想象,画出自己心中认为的妈妈的笑脸。通过把妈妈这种情感因素融入到美术教育中,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创造灵感。
五、让幼儿美术教育内容趋于生活化
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幼儿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开发幼儿的天性,培养幼儿的成熟认知能力,并且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所以,幼儿园在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时,其教学内容要趋于生活化,让幼儿通过美术绘画的方式来认知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因此,幼儿园教育管理工作者在对幼儿传授美术知识时,教学内容不能超出日常生活的范围,只有在日常生活范围之内,幼儿才能够更好地认知和理解生活中的事物。
美术学科对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这门学科的优势,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从而不断提升幼儿的创造力。
一、创设良好的美术教育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幼儿美术能力提高的重要基础。传统的幼儿园美术教学中,通常是幼儿自己拿起画笔完成一副简单的作品,缺乏新意,长此以往,幼儿的兴趣必会大大降低。因此,幼儿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形式,丰富教学环境。首先,幼儿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多去室外活动,让幼儿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引导其联想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感受到自然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将之创作于绘画当中。其次,幼儿教师可以创新课堂教学,例如将画具与材料放置于讲桌,让幼儿自行选择自己满意的材料进行美术创作,待完成后将作品贴于教室的墙上进行展览交流。幼儿在此过程中都是自己亲身完成,有助于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与做事习惯,既丰富了教学形式,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环境,又能有效培养其“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有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最后,幼儿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多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鼓励幼儿进行创新,变废为宝,例如绘画用过的废纸,可以用来折纸,废弃的易拉罐可以做成精美的小花瓶等,充分发挥儿童的想象力,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兴趣为主导,激发幼儿创造力
在美术实践过程中,要推动幼儿用眼观、用耳听、动手练,引导幼儿尽可能用身体的各个部分去接触和感受外部世界,并尝试用自己的思维将这些过程和感受记录下来。由于幼儿的记录大多是以绘画为主要模式,这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幼儿有目的地将所见所闻画下来,既能够加深印象,又能够培养创造能力和绘画能力。
三、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第一,选材要尽量广泛。对此可以让幼儿充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创作,构建新的形象组合,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同时还能够展示他们的纯真内心。如,在立体造型的绘画教学中,就可以包装盒为切入点,构造一些简单的造型,然后使用纸张、泥土等材料构造一些复杂的造型,这样就能够让幼儿充分理解黏结、组合的创造模式,最后再以幼儿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水果和蔬菜等材料进行组合,这样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想象力。第二,命题要尽可能的巧妙。如果在构造教学中以蔬菜和水果为主要材料,就可以将课题定为《蔬菜的联想》,然后运用流行的木匠教学法,提供给幼儿一些木块和一把量尺,让他们测量不同木块的长、宽、高,然后拼接成相应的物体。物体的拼接实际上由幼儿独立完成,教师只是解答幼儿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联想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第三,构思要从趣味着手。以《蔬菜的联想》为例,教师要抓住联想这个关键词,通过启发、诱导以及鼓励等方式引导幼儿将多种材料进行有效结合,并通过联想的方法让他们按照自身的构思和设计不断创造和探究,这样就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创造热情。第四,鼓励幼儿动手创作,这是将构想转变成现实的重要过程,也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关键环节。如,在《纸条工艺》一课的教学中,教材主要介绍了纸条的卷、折、扭、粘四种方式,让幼儿将纸条剪切成等宽,然后创作菊花、小女孩的头发以及眼睫毛等。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手工制作,能够让他们将自身的想象转化成具体的实物,对于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极为关键。
四、在美术教育中引入情感教育,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创造灵感
与一般的说理性学科不同,幼儿美术教育全过程均需要情感教育的参与,情感体验是幼儿创造灵感的主要来源。因此,在幼儿美术教育过程当中,教师应该要积极引入情感教育,从幼儿的情感需求出发,主动参与了解幼儿情感世界,通过对教育情境中情感因素的利用,为幼儿积极创设出优越、丰富的审美环境,以便达到激发幼儿的创造灵感的教育目的。例如,教师可向幼儿讲述一个温馨欢乐小故事,故事主要讲述一位妈妈和自己孩子的成长经历,因为有了孩子的陪伴,妈妈的每一天都非常开心和快乐。教师讲述完毕后,向幼儿提出问题:大家都非常爱自己的妈妈,那在你心中,妈妈的笑容是什么样子的呢?鼓励幼儿发挥想象,画出自己心中认为的妈妈的笑脸。通过把妈妈这种情感因素融入到美术教育中,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创造灵感。
五、让幼儿美术教育内容趋于生活化
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幼儿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开发幼儿的天性,培养幼儿的成熟认知能力,并且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所以,幼儿园在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时,其教学内容要趋于生活化,让幼儿通过美术绘画的方式来认知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因此,幼儿园教育管理工作者在对幼儿传授美术知识时,教学内容不能超出日常生活的范围,只有在日常生活范围之内,幼儿才能够更好地认知和理解生活中的事物。
美术学科对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这门学科的优势,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从而不断提升幼儿的创造力。
- 【发布时间】2018/7/12 17:15:09
- 【点击频次】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