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早读效率

 

【作者】 黄玉涵

【机构】 海南省东方市八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每个学校在设计课程时或多或少都安排了早读课,每周的语文早读课一般是两次或两次以上,每次早读课的时间在十五至二十分钟不等。可见,我们在努力抓课堂教学的同时,也应重视研究和高效利用语文早读课。科学合理地利用好这一黄金时间,会有利于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巩固、深化和拓宽,有利于学生“读”的兴趣和能力的增强。但遗憾的是目前的早读课还存在着这样的情况:
  一、在早读课的目标上,教师仅是督促学生将课文内的词语进行解释,规定要求背诵的部分读熟,早读课变成了为背而读的课。
  二、在早读课的形式上,教师为了不占用学生的时间,多由学生自由支配,只强调是否在读,只满足早读课“书声琅琅”的氛围;至于读什么,读得怎样,教师都过问较少。
  三、在早读课的行为主体上,教师认为是学生的事,只要学生读就行。教师只是按时到班“看”早读,在行走间偶尔抽查背诵。
  这种单纯记忆性的背读,随意性的漫读和一味由学生自读的情形,长期下去直接影响早读课的效果,未能积极有效促进语文教学效果的巩固提高。再这样下去,非但学生朗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难以提高,对语文内容的理解难以加深,恐怕连早读的兴趣也会逐渐萎缩。
  面对此种情形,怎样才可以提高语文早读效率,科学客观地安排早读课呢?
  首先,在早读课的目标上要明确有致。早读课不排除学生用大脑最清醒时间记忆课文重点内容,但我认为更应加入学生阅读发展的总体趋势,因为课内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课外的延伸更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因此在学年初或学期初就制订出本学年或本学期切实可行的计划,进而分解到各周各天的早读课上指导落实,循序渐进,厚积薄发,形成一个完整的阅读系统。如初一,可抓住诗歌朗读这一环节,教师收集浅显的著名诗歌,在每次早读课时抽出五分钟左右时间,以讲义或投影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朗读、背诵,逐一过关,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炼字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及熏陶其思想感情的目的。一年下来,少说心里也装有一百多首古诗,试问能背诵一百多首诗的人,他的语文素养会怎样吗?古语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是语感的功效,不顺多言,学生已自如掌握了语言,与其让教师不厌其烦的肢解文章内容,还不如让学生自主去领悟感受语言。初二,可抓住文言片断阅读,在我国五千年的文化中,有多少传统文化的精华积淀在文言文中,为了汲取这些文质兼美的作品的养分,教师可挑选一些浅显简短的文言短文如:寓言性文言短文、优秀人物轶事及文言成语溯源等,以讲义形式装订发下,让学生在每次早读时抽出五分钟朗读、背诵。一周一篇过关,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及陶冶其思想情操。四十多篇的文言精品藏在胸中,则自然使人清纯方正,这是多少道德家梦寐的结果啊!初三,可选些美文时文佳作让学生诵读,许多美文时文佳作都积淀着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阅读这样的文章,就似与知已谈心,但不苛求学生背诵,只求一得。特别是初三面临着升学与就业,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交叉时,让书来荡涤他们浮躁的心灵成效尤为显著。一年下来,读上几十篇美文佳作同样也是人生的一件乐事。
  总之,只要我们明确目的,统筹安排,在落实课文重点内容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一片更为广阔的语文阅读空间是早读课的当务之急,也是提高语文早读课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其次,在早读课的形式上,变“单调朗读”为“多种形式相结合”,早读课并不仅仅只满足于“朗读”,可采用多种形式,活跃早读课气氛,增强早读课效果。
  可采用早读活动式,例如安排演讲活动,每周可安排一个演讲主题,让学生围绕主题去选择演讲稿,再安排一周中某一天早读的10分钟时间,进行按学号4人演讲评比,这样做既锻炼了学习的胆识,也培养了他们的能力。
  当然,早读课是以“朗读”为主,但并非是学生自主一读到底这一传统形式,为此可采用多种方式朗读。如教师声情并茂范读,让学生体会朗读技巧;听读古诗、精彩影视对白录音朗读,让学生掌握抑扬顿挫方法;指导时重点语句诵读,让学生理解文章情感;引导学生背诵,让学生感知理解记忆方法;组织学生速读,培养学生迅速捕捉语言信息的能力。针对具体课文,可在教师组织下,采用分段朗读、分组朗读、分角色朗读、比赛式朗读、默读等形式而展开,丰富早读课内容,活跃早读课气氛。甚或针对初三年级可采用下列早读法:
  第一,考试之前强化诵读文言文、美文
  主要让学生朗读要求背诵的初中1-6册文言文课文及古诗,每两天一篇文言文课文,每天一首诗.利用早读中的十分钟左右时间进行默写,一般叫两名同学上黑板写,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写。读,是吸收,是积累;熟能成诵,是最好的吸收。没有足够的吸收、积累,语文能力,尤其是书面表达能力很难提高。背诵文质兼美的诗文,是训练语感的最有效的途径;而语感是阅读文章、写好文章的主要条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能驾驭文字。”因此,中考前一个月强化诵读好文章不仅能够增强语感,还可以丰富写作材料,对提高写作能力是很有效的。一个月读下来,学生不仅陶冶了情操,开拓了视野,激发了思维,并且培养了写作的创造能力,为中考作好了充分准备。
  第二、明确目标,加强指导
  没有一定的目标,没有一定的数量就没有一定的质量。可是学生的读书,毕竟多是无目的的,杂乱的。因此,每个早读课,我都要规定学生读的内容并确定目标。当然仅给学生明确目标还是不够的,还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若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记忆所学内容,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记忆效果会更好。因此,早读课我要求学生诵读出声,并且做笔记。到了考试前夕,便可拿出来有目的地再复习。如此,学生的学习既发挥了主动性,又节省了时间,当然学习效率也大大地提高了。
  第三、问题探究式早读和课外扩充式早读
  问题探究式早读是由课文中的一个知识点引领学生进行扩充式阅读,让学生带着问题,冥思诵读,最终达到自主解决问题的目的。课外扩充式早读,由课文中的一个知识点引领学生进行扩充式阅读,在学完节选的名篇佳作后,寻找出它的原著,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威尼斯商人》学完后你可以寻找莎士比亚的全集,从而全面了解作者及整个故事情节,完整地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宗教和法律等问题。这样不仅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机会,而且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因此,早读课是初三学生语文学习的又一阵地。教师如果确定好早读的内容,拟定好早读的计划,作好合理的安排,进行科学的指导,加强督促,学生就会“读”出兴趣,“读”出成绩,“读”出能力。
  总之,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在教学中无处不在,而且又辨证地统一,教师在早读课中的主导性加强了,学生的主体性也相应地得到进一步体现。学习语文本是一乐事,我们要努力走出早读课的一些误区,望早读课精彩起来,让学生在兴趣的海洋里快乐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 【发布时间】2018/7/12 17:17:22
  • 【点击频次】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