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让多媒体与数学教学整合更有效
【关键词】 小学数学;多媒体;整合;有效性;
【正文】随着“三通两平台”的大力推进,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手段成功走进课堂,与学科教学进行了整合。而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也是由来已久的事,在多年的实践中,我们都在不断探索其使用技巧,以期找到更加合适的着力点,从而使多媒体与数学教学整合更科学,更有效。我们知道,只要科学合理地在小学数学教学历程中做到适时、适当使用多媒体,就可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提高教学有效性。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让多媒体与数学教学整合更有效。
一、整合在兴趣情感生成处
兴趣和情感都是非智力因素中比较活跃的因素,对学生积极学习都能提供无限动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情。”而我们知道,多媒体是激趣好手,其能创设趣味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催发“我要学”情感,使其产生不学不快之需求。因此,教学时,我们就可以教学内容和学生实情创设情境。这种用法大多是在开课之际,即我们常说的导入情境。在新课改实践和大型竞教课中,开课就用多媒体便可窥见一斑。其作用就是为了催发学生兴趣情感生成,为接下来的新知教学奠定人脉基础。
二、整合在新旧知识连接处
让学生顺利地从旧知走向新知建构,那就要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中找到与新知极为相似的连接点,并以此为铺垫,引导学生步步建构新知。而这其间的过程,就需要多媒体来帮忙,在相识新旧知识的毗连点使学生的头脑在“旧知识牢固点——新旧知识连接点——新知识生长点”上有序展开,促进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从而轻松地获取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使用多媒体就需要根据学生实际学情,找到最佳着力点,想方设法把桥铺得适度,有利于学生从旧知的这端走向新知的那端。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计划了两组画面。第一组认识一个数或一个计量单元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再进行学具配以折折、摆摆、画画等实物使用,感知单元“1”,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以及怎样“平均分”。第二组认识由一些物体组成的团体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如六个苹果组成的团体、八面小旗组成的团体……用幻灯在银幕上依次体现。与此同时,老师边引导边板书,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回复老师在解说“分数的意义”过程中所提出的有关题目。运用直观演示,学生对单位“1”、平均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中关于分数的看法诸多要素有了全面的感知,即而抽象概括,一个工具(一个苹果、蛋糕)、一个计量单元、一个团体(如一堆苹果、一些小旗、一片森林、一群羊、一队小朋友……)都可看作单位“1”(同时银幕不停体现这些画面,加深对单元“1”的具体明确——单位“1”小可小到比细胞还小,大可大到整个宇宙)。由平均分成2份、3份……抽象为平均分成几等份……然后将抽象出来的各个物质属性综合起来,就很自然地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三、整合在突破重点难点处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我们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师为之努力的难点。传统教学中,我们教师只要尽其所能地增加教学语言的形象性来达成,但力尽所能,效果还是很低。而在运用多媒体的今天,我们就可使之整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这样就可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变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化繁为简,达到降低难度,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例如,在教学“相遇应用题”时,其要点是:一是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结构特性,二是能准确阐发此类应用题数目关系的基础上准确解答此类应用题。如教学时,在两张胶纸上各画一汽车,抽拉直观演示,展现两车相遇的全过程。如这样剖析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在时间上:同时;在位置上:两地;在方向上:相对;在结果上:相遇。待学生掌握了这些关键词后,我们就可进一步通过投影片抽拉的演示,弄清速度和、相遇时间、相距路程的含义。速度和:单位时间里两车共行的路程;相遇时间:从两车同时出发到同时相遇所经过的时间;相距路程:相遇的这段时间里两车共行的路程。老师通过投影的直观演示,突出了相向而行的两车各从出发点出发开始,直到两车相遇点。突破了难点后,学生对相遇应用题特性既有感性相识,又有理性相识,因而解答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四、整合在学生思维拐脚处
教学历程中,老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头脑导向,要有肯定的预见性,在学生头脑转动处接纳适当要领时,点拨提示,尽量使学生孕育发生发散性思维,既少走弯路,又增强学生解题的本事。又如当学生学习了圆周长的计算要领后,学生在计算半圆周长时,常把圆周长的一半误为半圆周长。发生这种错误的原由:一是受圆周长计算要领和“半”(1/2)字的影响,二是在头脑转动处发生了停滞,没搞清楚圆周长的一半与半圆周长二者的区别。现在,展示半圆图(弧长和直径可以分开的复合片)。通过抽拉演示并伴以“半圆周长是由哪几部门组成的”这一提问,学生就会立刻明确错在那里,并使之印象非常深刻。
总之,多媒体要高度发挥作用,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我们就要科学整合,充分抓住其形象、直观、生动,声、光、色、形兼备,静动结合等诸多功能,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肯定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生理特点、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诸多因素去综合考虑,选取多媒体的最佳作用点,绝不能以为电教媒体用得越多越好,要做到合理科学运用,才有发挥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正刚,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整合[J].小学时代,2010年。
[2]党永生,浅谈数学教学与多媒体的有效整合[J].科学教育,2010年。
一、整合在兴趣情感生成处
兴趣和情感都是非智力因素中比较活跃的因素,对学生积极学习都能提供无限动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情。”而我们知道,多媒体是激趣好手,其能创设趣味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催发“我要学”情感,使其产生不学不快之需求。因此,教学时,我们就可以教学内容和学生实情创设情境。这种用法大多是在开课之际,即我们常说的导入情境。在新课改实践和大型竞教课中,开课就用多媒体便可窥见一斑。其作用就是为了催发学生兴趣情感生成,为接下来的新知教学奠定人脉基础。
二、整合在新旧知识连接处
让学生顺利地从旧知走向新知建构,那就要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中找到与新知极为相似的连接点,并以此为铺垫,引导学生步步建构新知。而这其间的过程,就需要多媒体来帮忙,在相识新旧知识的毗连点使学生的头脑在“旧知识牢固点——新旧知识连接点——新知识生长点”上有序展开,促进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从而轻松地获取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使用多媒体就需要根据学生实际学情,找到最佳着力点,想方设法把桥铺得适度,有利于学生从旧知的这端走向新知的那端。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计划了两组画面。第一组认识一个数或一个计量单元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再进行学具配以折折、摆摆、画画等实物使用,感知单元“1”,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以及怎样“平均分”。第二组认识由一些物体组成的团体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如六个苹果组成的团体、八面小旗组成的团体……用幻灯在银幕上依次体现。与此同时,老师边引导边板书,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回复老师在解说“分数的意义”过程中所提出的有关题目。运用直观演示,学生对单位“1”、平均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中关于分数的看法诸多要素有了全面的感知,即而抽象概括,一个工具(一个苹果、蛋糕)、一个计量单元、一个团体(如一堆苹果、一些小旗、一片森林、一群羊、一队小朋友……)都可看作单位“1”(同时银幕不停体现这些画面,加深对单元“1”的具体明确——单位“1”小可小到比细胞还小,大可大到整个宇宙)。由平均分成2份、3份……抽象为平均分成几等份……然后将抽象出来的各个物质属性综合起来,就很自然地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三、整合在突破重点难点处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我们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师为之努力的难点。传统教学中,我们教师只要尽其所能地增加教学语言的形象性来达成,但力尽所能,效果还是很低。而在运用多媒体的今天,我们就可使之整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这样就可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变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化繁为简,达到降低难度,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例如,在教学“相遇应用题”时,其要点是:一是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结构特性,二是能准确阐发此类应用题数目关系的基础上准确解答此类应用题。如教学时,在两张胶纸上各画一汽车,抽拉直观演示,展现两车相遇的全过程。如这样剖析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在时间上:同时;在位置上:两地;在方向上:相对;在结果上:相遇。待学生掌握了这些关键词后,我们就可进一步通过投影片抽拉的演示,弄清速度和、相遇时间、相距路程的含义。速度和:单位时间里两车共行的路程;相遇时间:从两车同时出发到同时相遇所经过的时间;相距路程:相遇的这段时间里两车共行的路程。老师通过投影的直观演示,突出了相向而行的两车各从出发点出发开始,直到两车相遇点。突破了难点后,学生对相遇应用题特性既有感性相识,又有理性相识,因而解答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四、整合在学生思维拐脚处
教学历程中,老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头脑导向,要有肯定的预见性,在学生头脑转动处接纳适当要领时,点拨提示,尽量使学生孕育发生发散性思维,既少走弯路,又增强学生解题的本事。又如当学生学习了圆周长的计算要领后,学生在计算半圆周长时,常把圆周长的一半误为半圆周长。发生这种错误的原由:一是受圆周长计算要领和“半”(1/2)字的影响,二是在头脑转动处发生了停滞,没搞清楚圆周长的一半与半圆周长二者的区别。现在,展示半圆图(弧长和直径可以分开的复合片)。通过抽拉演示并伴以“半圆周长是由哪几部门组成的”这一提问,学生就会立刻明确错在那里,并使之印象非常深刻。
总之,多媒体要高度发挥作用,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我们就要科学整合,充分抓住其形象、直观、生动,声、光、色、形兼备,静动结合等诸多功能,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肯定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生理特点、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诸多因素去综合考虑,选取多媒体的最佳作用点,绝不能以为电教媒体用得越多越好,要做到合理科学运用,才有发挥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正刚,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整合[J].小学时代,2010年。
[2]党永生,浅谈数学教学与多媒体的有效整合[J].科学教育,2010年。
- 【发布时间】2018/7/12 17:28:33
- 【点击频次】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