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略议新课标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作者】 孙 艳

【机构】 四川省南充龙门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新世纪的历史课程标准确立了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倡导把学科知识融人生活主题。大学与中学的历史教学在培养目标、方向、教学任务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它们之间如何接轨形成系统培养的链条体系,各自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教师教育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师范毕业生需要具备哪些教学理念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加以思考。
  一、在差异化教学方法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的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准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程度,出现了传统意义下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的方式。而泸溪四中差异化教学方法的实质是以新课改提出的因材施教作为基础理论,突破性地把学生进行“分类”,“分类”的真正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开展教学。也就是说,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对历史知识了解的基础之上获得新的提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提高区”体验自己的成长,从而提高每个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比如:让同学们相互交流各自了解的世界历史中的人和事,这样同学们会把自己知道的绘声绘色的描述出来,这时教师对每一位学生都予以肯定,特别是肯定有独到见解的同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些同学成长为历史学习的中坚力量和历史学习的带头人,称之为“小组长”和“主持人”。让他们占据学习的“主角”位置,把更多的学习时间留给他们,把更多的发挥空间还给他们。主持人和小组长带动学生学习探究,让学生自己去“说”对历史知识和观点的认识。这样一来,不但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且还展示了学生对知识的驾驭能力,从而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体会收获的快乐,为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给教师下一步教学目标的确立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二、回归历史事实,让历史知识形象化
  历史知识学习的内在意义在于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综合素质、身心修养、价值观念的影响。众所周知,中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自己人生的发展定位尚处在“雏形期”,因此,如何让历史知识发挥出特有的导向和基础作用,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泸溪四中提出了让历史课堂知识形象化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巧设历史场景,用历史知识生活化的思路去叩开学生理解的闸门,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发散性思维。?
  我们知道,每一个历史观点都是在历史事实中总结归纳出来的,如果,我们单纯地从知识的关键字眼去理解和讲解并开展教学,将会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变得抽象。反过来讲,我们用历史中的事实去验证观点,也就是运用不同的“数据”去倒推一个“数学等式”,那么这个历史观点将会变得真实,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会更加深刻。例如,165班学生主持人梅冬妹在讲述“林肯成长与战斗”这个故事的过程中,让各位小组长扮演不同的角色来演绎整个故事,学生全被吸引住了,从而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学到了课堂的知识,而且还对历史事实做了比较准确的定位。可见,通过教学过程中历史场景化片段的引入,增加了学生与课堂的粘着力,使课堂气氛一直处在活跃的状态,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中学历史新课改对学与教的挑战
  1.正确处理越来越高的教学要求与学生自身承受能力之间的关系。
  在新课程背景下,人们十分注重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主动参与。学生在课堂上的探究性活动成为调动学生主动性的重要手段,也是一节课是否具有创新性的重要标志。但在教学中一定要考虑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考虑实际操作的可行性。
  提倡探究式学习,强调“问题意识”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在课堂中设置有价值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形成问题讨论和探究的氛围,这是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境界。教师还要以务实的心态来对待课堂问题,做到所提问题的具体性、基础性和可操作性,才更能彰显问题探讨在课堂教学中的点睛作用。
  2.正确处理历史教师自身知识的专与博的关系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与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就要求历史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其首先要掌握的是历史本学科知识,它是教师从事教学的基础,尤其是新课改对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求呈现出专业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历史教师的知识又不能仅仅局限于历史学这单一学科范畴,而应向哲学、文学、社会学以及自然科学拓展,使自己拥有广泛的学科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建立起多元的知识结构。这需要处理好专与博的关系,如梁任公所言,对于读书一事,“专精同涉猎,两不可少。有一专长,又有充分常识,最佳。大概一人功力,以十之七八,做专精的功夫,选定局部研究,练习搜罗材料,判断真伪,抉择取舍;以十之二三,做涉猎的功夫,随便听讲,随便读书,随意谈话。如此做去,极其有益”。一个历史教师,光有常识没有专长,不能深入显出,只有专长常识不足,也难以触类旁通。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历史知识、理论素养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丰厚的知识积淀有助于教师从深远的历史背景和广泛的现实联系来理解某一具体的教学内容,它是教师从容应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的基础和保障。这需要深厚的积累,广采博览,持之以恒。诚如陶渊明讲: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历史教师要确立当代教学意识,体现时代特征。如果在教学中单单从“历史”的视角、传统的遗产,着眼于“过去性”显然不够。“教育应关注人的发展,关注社会的进步,应遵循社会客观发展的规律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来追求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完善,追寻生命存在的意义”。历史知识目标的建构也必须体现史学研究的新动态,才能充分体现时代性特征。新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历史知识目标的建构除了以唯物史观作为理论基础外,也吸收借鉴了一些新的史学观点,像近年来兴起的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的影响,体现了时代的进步性。三种史观都着眼于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是相互联系和统一的。若想对学生进行能力方面的培养,教师的史学观念必须更新,要从全球的角度和文明发展史的角度宏观把握教学。
  • 【发布时间】2018/7/30 17:56:26
  • 【点击频次】717